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地攤攤車“下班”後:停在垃圾堆旁,食材在車上過夜,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深圳微時光 (ID:szdays),作者:白粥,題圖來自:作者供圖
在深圳,随處可見的地攤,已經成為深圳人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
自 2023 年 9 月深圳修訂實施《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明确 " 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 " 開始,擺攤人數成倍翻漲,尤其是下午 6 點到深夜 2 點的夜攤。
大部分擺食品地攤的人過的是日夜颠倒的生活——睡到中午,下午準備食材,晚上出去擺攤,深夜兩三點散場,開着攤車回到住處睡覺。
在這期間,攤車,作為移動攤販的主要交通工具,承擔着門面、運輸、烹饪等任務。
深夜 " 下班 " 之後的攤車,回到城中村也展現着各種各樣的狀态:有的幹淨如新,有的停放在垃圾堆旁,有的依然存放着食物過夜,有的餐具裸露 ......
我們随機選了三個城中村,觀察了城中村的 60 輛餐車,終于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從來不吃地攤上的東西。
一、" 裸露 " 的攤車食材、餐具和煤氣罐
城中村的攤車大致可以抽成兩種類型,一種目前仍在營業,60 輛中大約有 50 輛;一種已經被閒置廢棄,60 輛中大約有 10 輛。
仍在營業的攤車一般在休攤回去之後,會被用防水布包起來,路過的人其實很難直接看出其中包裝的是什麼東西。
用防水布包起來的攤車也抽成兩種,半包和全包,其中以半包的為主,有近 20 輛。
半包的攤車會露出頂篷的招牌,只包裝烹饪區和櫃子;全包的則是将整輛攤車包裝得嚴嚴實實,完全看不出來姓甚名誰。
他們扎堆停放在城中村大道的人行道上,一些是因為就近擺攤,收攤後就近停靠,而一些是因為村裡沒有停車位,所以只能停在大道邊。
做小本生意,找一個免費的合适停車位,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如何停放、攤車裡放了什麼,卻透露出了很多令人在意的細節。
一輛賣燒烤的攤車架裡,敞開地放着一摞摞未被包裝嚴實的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
城中村裡,很難避免會出現老鼠、蟑螂以及各種飛動的蟲子。人類無法控制他們的行蹤,但食物存在過的香味會吸引它們靠近。
至于這些餐盒是廢棄的,還是會在出攤時直接裝上食物遞給食客,我們不得而知。
除了一次性餐盒外,攤車上還有在袒露在外的鐵質餐具、烹饪工具。
從倒扣的動作來看,這些工具應該是清理過放在此處晾幹,但依然是無人看管的狀态,衛生很難談得上有保障。
更有甚者,一家燒烤攤直接将食材存放在攤車中過夜,其中有生肉、蔬菜等,分不清是冰櫃還是一個普通櫃子。而串串則裸露在空氣中,那些可以循環使用的鐵質串串随意塞在欄杆裡。
雖說這些食材大多是密封保存,攤車卻放在公眾場合,未上鎖,也無人看管,任何路過的人都可以打開這一個櫃子,讓人不敢細想。
住在城中村的小張,每天都會路過一個停放路邊裝滿食物的攤車。
以前他偶爾還會購買地攤的食物,自那之後便決定再也不光顧地攤," 食材衛生我覺得沒有保障吧,因為地攤不像門店有監管,他們連健康證都不用辦理,全憑良心。"
另外,這些停放在公共空間的攤車,大部分做的是油炸、炒煎煮類食物,所以攤車上往往還會挂一到兩個煤氣罐。
煤氣罐經過高溫暴曬,或經歷其他的不可控因素如兒童玩火、煙頭丢棄、車輛碰撞,都容易出現危險。
從長遠上來看,裸露的煤氣罐會是很大的隐患。
二、廢棄攤車失敗的擺攤生意
從停放的餐車的外表來看,一般廢棄的攤車,車上會布滿灰塵,看起來很長時間未使用的模樣。更常見的是,收款二維碼會被遮擋住。
這些廢棄的攤車沒有被回收,也沒有被清理,興許是攤主還在猶豫是否從此金盆洗手,不再涉足擺攤事業。
只是,在他們猶豫的這段時間,這些閒置物件卻在浪費着社會資源,霸占着原本便不寬松的街道和馬路的公共空間。
一輛廢棄的石磨豆花攤車,停在馬路邊,攤車上堆滿了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等垃圾,被貼上了 " 牛皮癬 "。
一輛地攤上最常見的長沙臭豆腐攤車,渾身布滿發黑的油漬,停在人行道上,攤車中間的空隙塞着樹葉、包裝袋等垃圾。鐵架子是生鏽的,招牌上也被貼上了 " 小名片 "。
這些攤車就這樣成了一輛輛固定的廣告垃圾車,不僅占用了道路,也嚴重影響市容。
在天眼遍布的深圳,這些攤車被偷走的概率不高,所以如果原攤主不清理,誰來釋放這些被占用的空間?
每一輛廢棄攤車,都是一場失敗的創業實驗。攤主的失意離場,可能是成本太高,也可能是擺攤的位置不對,也可能是味道不好。
失敗固有各種原因,但成功也有共同的特質,畢竟細節見人品,比如那些看起來非常幹淨衛生的攤車,攤主本人大概率也是一個講衛生的人。
為了避免出安全問題,一些攤主從不把食材和餐具留在餐車上過夜。每天晚上擺完攤,即使時間已經很晚,他們仍堅持顧好食材的新鮮和衛生。
一對賣陝西涼皮涼面的老夫妻,一大早便開始很認真地分工清洗攤車,将攤車的每一個角落都淘洗幹淨,直到出攤前,再将食材包裝嚴實地放進攤車裡。
一位賣甘蔗的大叔,同樣每天下午 5 點出攤到晚上 12 點,但他休攤回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和老伴用工具狠狠地将榨汁機的糖漿刷下來,并密封存好,不讓蟑螂和老鼠有靠近的機會。
" 榨甘蔗汁糖度很高,如果糖漬不及時清理,便會變硬,很難刷下來。很多同行懶得清理,榨汁機裡面會有很厚的污垢,特别吸引蟑螂和老鼠。"
他擺攤五年,榨汁機仍然幹淨如新、一塵不染,從來未曾被投訴過甘蔗汁異味、或者喝完身體不舒服的問題。
他也因此積累了很多老顧客,每天靠賣甘蔗汁就能賺 600 元,在深圳養活自己和老伴。
他自認這一行零門檻,想要長久地做好,靠的便是自己的良心。他見過很多同行的榨汁機,一眼便能看穿他們到底能做多久的生意,什麼時候就會倒閉。
" 消費者不是傻子,哪些是真正幹淨衛生的攤子,他們有目共睹。"
三、短視頻時代地攤 " 增收 " 模式多
從城中村的攤車分布情況來看,現在出現了一種初具模型的擺攤模式——集中生產,分開銷售。
三輛一模一樣的 " 肉夾馍 " 攤車停在同一個門口,猜測是一家人做着同一種生意,食材統一采購,一到晚上,分别去到不同的地方擺攤。
同樣使用這種模式的還有燒烤攤,在同一個地方停着同一種類型的攤車超過 2 輛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可以推測出集中生產的模式可以讓他們批量采購,降低成本,也可能是這兩種類别地攤利潤比較高,親戚朋友互相招攬,由一傳多,形成一定規模。
這也可以從夜市或者路邊地攤上,同類别的小吃攤比比皆是的情況中得到驗證——幾乎是清一色的燒烤、臭豆腐、肉夾馍、炒粉、檸檬茶 ...... 很少看到新的類别。
這幾類移動地攤呈開枝散葉式壯大,遍布在全市各地的另一個原因是相對低廉的創業成本。
其中最耗錢的交通工具攤車,在二手平台上的費用是 300 元 ~1000 元以上不等,因為目前地攤創業失敗的人多,轉讓的便宜二手攤車的數量也更多。
一輛攤車的費用,大概相當于大部分固定攤位一個月的月租。
移動攤販無需支付每月 300~1500 元不等的固定租金,每天的銷售額減去食材耗材成本,便是實實在在的利潤。
而且,現在的移動攤販也發展出了多種 " 增收 " 模式。
他們不再僅僅是一個占地 1 平方米的小生意,而更像移動的大排檔。餐車上裝載的不僅僅是食材和工具,還有桌子板凳,供顧客使用,增強路人的消費意願。
短視頻傳播也給擺攤提供了更多的 " 造星 " 的可能性,這也是很多年輕人成為攤主的原因,企圖通過擺攤收割短視頻的流量。
曾經在深圳賣飯團的 " 鹿十元 " 通過拍攝早起做飯團、賣飯團的視頻,成功轉型為幾十萬粉絲的 " 早餐博主 ",不僅有粉絲慕名跨區而來只為買一個飯團,更有大大小小的廣告找上門,獲得了比擺攤更豐厚的營收。
誠然,地攤給失業人員、低收入人員、家庭主婦、老漂等群體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讓他們可以靠手藝賺錢。
有人說,地攤的行業标籤是我們都在用力地活着。但是,消費地攤的人,何嘗不是需要以此降低生活成本的群體。
那些無法提供幹淨衛生食材的地攤,是否也在阻礙其他人用力地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