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掃碼才有優惠”:現金支付者如何被“邊緣化”?,歡迎閱讀。
現金支付的消費者,正在被系統性 " 邊緣化 "。
試想在滬上阿姨,當你掏出現金,卻發現同樣的產品,價格竟比線上小程式還高;在麥當勞,現金支付無法享受更劃算的套餐;甚至在蜜雪冰城,每周三的會員日也與你無緣,不能享受滿 12 減 2 的優惠。你更無法在這些品牌中攢積分、領優惠、甚至兌換折扣。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個别商家的策略,而是許多品牌對現金支付的隐形 " 降級 ",一種無聲的門檻,區隔了 " 線上支付用戶 " 與 " 現金支付用戶 "。當移動支付滲透率已逼近 85%,現金支付者正被逐步剝奪原本平等享有的消費權利。區别于 " 拒收現金 " 的違法行為,這種 " 數字化門檻 " 遊走在灰色地帶:商家可以從容地解釋優惠規則,但本質上已形成對現金支付的隐性歧視。
這背後傳遞的信号令人深思:現金用戶似乎不再值得商家用優惠和折扣去争取和留存。對于企業而言,他們追逐的是更具黏性的 " 數字用戶 ",卻忘了 " 普惠 " 應該是品牌的一部分。而在這種趨勢下,消費者的選擇被進一步壓縮。
" 您确定使用現金嗎?現金支付無法享受優惠券哦。" 這是在麥當勞藍色港灣店看到的一幕。60 歲的女士選擇了現金支付,卻被店員提醒現金用戶無法享受優惠,随後被引導至旁邊櫃台結賬。
作為國家的法定貨币,人民币現金的地位本該是不可動搖的。然而在支付日益數字化的今天,現金用戶卻在不斷遭遇隐性的 " 冷遇 " 和歧視。
現金支付意味着放棄優惠券,這只是 " 現金歧視 " 的一個縮影。在同一家店鋪裡,使用線上支付和現金支付能享受的優惠不同,實際支付的價格随之拉開差距,直接影響到消費體驗。
在某家滬上阿姨門店,線上支付的用戶可享受更低價格的 " 隐性折扣 "。多達 20 餘款產品的線上價格比現金支付便宜 1-3 元,幾乎相當于打了九折。然而,現金支付者只能以 19 元的原價購買大杯淺淺清茉奶茶,而小程式用戶不僅享受 3 元的折扣,還可疊加 3 元優惠券,以 13 元的價格購買同樣產品。這一差價背後的隐含信息十分清晰:一張 19 元現金的購買力,僅相當于小程式用戶的 13 元。
更顯露出問題的是滬上阿姨在推廣線上小程式的積極性。小程式不僅提供 " 單杯飲品 9.9 元兌換券 " 和 " 滿 35 減 10" 的優惠券包,還鼓勵用戶掃碼進群領取更多折扣。然而,當咨詢是否有線下現金活動時,得到的回答始終是 " 建議使用小程式 "。此外,滬上阿姨的 " 第二杯半價 " 優惠也僅限于線上支付。
這種 " 數字優先 " 的優惠趨勢同樣出現在星巴克。其線上渠道頻頻推出的滿減、套餐優惠,如 " 滿 50 減 6" 以及 " 拿鐵 + 芝士蛋糕 "" 美式 + 芝士蛋糕 " 等優惠套餐,均不适用于現金支付。北京合生匯星巴克店員明确表示,現金支付只能按原價購買。更甚的是,當推銷到 68 元的 " 優惠卡 " 時,這項僅供線上使用的活動被冠以 "CEO 上任後或将停發 " 的稀缺性噱頭。
在北京的麥當勞和天客隆超市,類似的情況同樣普遍。如在麥當勞服務台前能夠看到醒目的 " 掃碼下單更多優惠 " 和線上專屬的 9.9 元優惠活動立牌,服務員積極引導消費者掃碼,試圖将線下 " 過客 " 轉變為線上 " 忠實用戶 "。而一旦現金支付的顧客請求看實體菜單,服務員拿出的卻是泛黃且缺失價格的菜單,這無疑加劇了現金用戶的 " 邊緣化 " 感。
這種 " 現金歧視 " 早已從餐飲業蔓延到連鎖商超和飲品店。在某蜜雪冰城門店張貼着 " 周三會員滿 12 減 2" 的海報,但多次咨詢後得到的答復卻是:現金支付者無法享受活動優惠。
從表面上看,線上優惠是商家引導用戶數字化的一種策略,但背後顯現的則是商業對現金用戶的有意冷落。對企業而言,線上用戶可以接收通知、復購率高且利于數據留存,而現金用戶則被視為 " 低價值客戶 "。但這種對數字支付的偏向究竟是便利的更新,還是商業對消費者的深度 " 分層 "?
在當下,去線下消費前先掏出手機查找優惠券,似乎已成了年輕人的 " 入場禮 "。在北京五棵松華熙 live 的一家麥當勞門店,兩位忠實粉絲小末和麗麗就是這樣:每次都要點優惠套餐,這次她們選了一份 40 元的四宮格小食盤。手機下單後,兩人惬意地等着餐上桌。
這種習慣的養成,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品牌商們無疑是背後的推手。在北京多家肯德基、麥當勞、滬上阿姨、霸王茶姬等門店中,店員幾乎會一視同仁地引導顧客使用手機或自助機下單,甚至熱情建議加入商家微信群以領取福利。當消費者表現出猶豫,店員總會提醒一句:" 線上更便宜。"
這種 " 線上導流 " 的背後,是品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舍棄的短期利潤。對他們來說,線上支付背後蘊藏的 " 高附加值 " 才是吸引力所在。
以滬上阿姨為例,品牌在 2019 年上線微信小程式 " 滬上阿姨 Go",随後又推出新會員體系,陸續推出首單禮、定期會員日、裂變紅包等一系列線上玩法,優惠力度一步步加碼。品牌樂此不疲地推廣小程式,原因顯而易見:相較于現金支付的 "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線上支付意味着大規模的數據積累和用戶畫像的建立。
線上點單的小程式不僅追蹤用戶的價格敏感度、消費頻率,還能了解是否有拼單習慣、對新品興趣如何等。這些數據幫助滬上阿姨精确投放個性化優惠,并通過籤到積分、折扣券等手段促進復購。同時,不同門店的線上消費數據還能優化門店管理,精準調整不同區網域的促銷力度。再加上小程式的 " 買一送一 "" 好友拼單 " 等功能,也為 " 老帶新 " 打開了大門,使得私網域會員不斷擴展。
在這些數字化工具的助力下,滬上阿姨會員數已突破 7190 萬,成就了北方中價現制茶飲的領導地位。其季度復購率達 41.3%,可見線上流量對業務增長的直接推動力。
麥當勞同樣通過大平台進一步釋放線上支付的紅利。2023 年 12 月,品牌與支付寶聯手推出 "0 元領取漢堡券 " 活動,引發支付寶小程式與線下門店的同步流量激增,特别是江浙滬地區,當日交易筆數同比暴增 9.6 倍。而這種活動也順便過濾了 " 羊毛黨 ",因為領取漢堡券需要綁定個人信息,薅羊毛的難度大大提升。
對于知名度較低的品牌而言,抱團和共享流量則成為快速獲客的捷徑。
一位消費者在北京合生匯雲海肴用餐時,因參與 " 充 200 送 20" 的優惠活動而在第三方支付平台 " 飯折 " 充值了 200 元。充值後,為了用完賬戶裡的餘額,她頻繁地光顧與 " 飯折 " 平台合作的其他餐飲品牌,如和府撈面、綠茶等。這樣,多個品牌在同一平台 " 抱團取暖 ",相互吸引彼此的顧客。
品牌利用線上支付建立用戶粘性,借此提升復購率和擴展私網域流量,而這種以優惠為誘餌的策略,看似讓消費者得了便宜,實則讓他們進入了 " 數字牢籠 "。
" 微信還是支付寶?" 如今在線下消費時,這已成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
不可否認,電子支付已成為主流。截止去年底,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 9.54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87.3%。而在這背後,一道 " 無形的牆 " 正悄然升起,将不願使用或不會操作電子支付的消費者隔在牆外,尤其是偏愛現金支付的老年群體,正在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不便。
筆者在某咖啡館,就遇到這樣一幕:一位帶着孩子、手裡握着百元大鈔的老人打算購買飲料,收銀員冷淡地表示只能線上支付," 除非您有正好的零錢,否則不能收。" 老人因為不懂電子支付操作,只能無奈離去。這種無形的冷漠,不止發生在一家店,也并非一例。
在合生匯的一家中餐廳,超過 45 歲的消費者習慣于傳統的點餐方式,坐下叫服務員到桌前,直接翻閱紙質菜單。而當店員試圖推薦線上優惠套餐時,他們揮揮手,繼續看菜單。線上支付與層出不窮的優惠活動對他們毫無吸引力,甚至帶來困擾。
這些 " 牆外人 ",并非少數。根據《2023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 2023 年底,中國 60 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 2.97 億,其中至少有 1 億人從未使用過手機支付。
互聯網本是為聯通世界而生,但如今,它似乎反而成為了讓人們在消費中碰壁的 " 無形牆 "。在 " 線上支付一切 " 的世界裡,這堵牆為不少人帶來繁瑣體驗。
某網友習慣于線上比價在外出就餐時,總要在多平台之間比對各種優惠券,計算最省錢的方案,一頓飯前後花去 20 分鍾。為擺脫這套復雜流程,當網友開始嘗試用現金支付,才發現自己因不再被線上優惠刺激而省了不少錢。網友笑稱,"108 元的線上團購說買就買,但拿着 10 塊錢現金卻舍不得買一串冰糖葫蘆。"
部分消費者甚至選擇現金支付,以躲避 " 私網域流量 " 的拉攏和打擾。" 掃碼加群 "" 好友拼單 " 等看似親密的促銷方式,讓他們反感頻繁的廣告和不必要的打擾,不再想成為商家流量池中的 " 客戶 "。
某江蘇網友是一位堅定的現金擁護者。她喜歡現金帶來的真實感,喜歡在菜市場上用 " 身上現金不多 " 作為讨價還價的理由,享受着 " 硬币叮當 " 的煙火氣息,并用紙币給孩子培養消費觀。這些實實在在的日常體驗,是電子支付無法賦予的。
商業世界本該包容這些充滿人情味的需求。然而,面對復購率和銷售額的壓力,商家越來越傾向于通過電子支付攫取用戶數據和流量。可消費不只是冰冷的數字交易,繁榮的商業也不該被 " 線上支付 " 困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互聯網風雲榜 "(ID:hlwfengyun),作者:Bobo,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