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影響下的教育: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歡迎閱讀。
矽谷一所特别的學校正在進行一場教育實驗:這裡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标準化的考試,但是每個教室都有智能語音助手,十幾個孩子圍坐在一起,讨論他們在公園裡發現的問題。7EDU 創始人兼 CEO,也是矽谷這所學校Leadways School 的創始人劉君,在過去 20 年裡審閱過約 10 萬份藤校申請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意識到:真正優秀的學生,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能力最強的,而是最善于發現問題的。而這種能力,需要在 13 歲之前就開始培養。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教育的範式:它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改變了知識獲取的方式,甚至開始影響大學招生的評價标準。但與此同時,它也在加劇教育資源的兩極分化:善于思考的學生能借助 AI 獲取更多知識,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因過度依賴 AI 而失去思考能力。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真正屬于人類的核心能力,成為學校和家庭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圖源:Pexels
以下是部分訪談精選
超越知識訓練:在 AI 時代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泓君:你覺得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學校的孩子,你希望他們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劉君:我希望他們是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人生目标是什麼,并且有非常強的自我驅動力,能夠去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足夠的判斷力,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決定。這些能力我認為是他們今後的人生中最重要的軟實力。同時他們要有很強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所以我把很多的軟性技能作為重中之重,放在學校的運營和課程設定中。
在 AI 時代,基礎教育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而是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因為發現問題太難了。我在做了将近 20 年的教育當中,發現那些比較優秀的孩子,他們一定是能發現問題的孩子。
泓君:能不能舉個例子,什麼叫做發現問題?
劉君:我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我們帶着孩子們參觀了幾個公園的遊樂場,讓他們去觀察和發現問題。有個小朋友就發現很少有适合殘疾兒童使用的秋千,他說:" 這些坐輪椅的孩子只能被人抱着上秋千,而不能直接自己上去玩耍。"
這個發現讓我特别欣慰。然後他們就開始有了設計方案,我們的藝術老師就教他們怎麼通過平面設計的方式去體現自己的想法,設計一種有利于殘疾兒童和普通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秋千。
圖源:Pexels
泓君:我能理解你們在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些訓練,它們确實很重要。但是一個學生的培養還需要系統化的知識訓練,你們是怎麼平衡這兩者的?
劉君:我認為,我們想要去培養一個小孩能夠跳出框框思考(think out of box),其實就不能用傳統的給他框框的這種系統化方式去培養。我覺得家長在目前的 AI 時代下,可以換一個思路。之前的生活模式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我們努力學習,掌握一定的技能;第二階段就是我們用這個技能來謀生,為社會做貢獻。
但是現在的世界變了,在 AI 之後的未來時期會持續變化。我們的孩子不再能夠把人生分為這樣兩個階段。他們的一輩子都要在持續的學習和持續的适應變化,所以不再有這樣泾渭分明的兩個階段。
13 歲前的可塑性最強:重新思考教育黃金期
泓君:培養軟實力的視窗期是什麼時候?
劉君:如果你去看一下整個孩子的腦部發展的曲線的話,它是分為幾個固定的年齡段。一個年齡段就是三歲之前,這是其中我們說的嬰兒早教重視的階段。另外一個階段是在 13 歲之前。在 13 歲之前,孩子的可變性、可塑性都是非常強的。在 13 歲之後,更多就是一個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重塑的過程。
只可惜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小時候先玩一玩吧,等到初中我就開始抓了,因為開始要進入到升學的壓力了。這其實是錯誤的認識,越早越重要。到了 13 歲之後反而你就可以更多的放手,更多的不管,更多的去自由發展,而不是反過來。
圖源:Pexels
泓君:那你們是怎麼平衡孩子的興趣培養和基礎學科學習的?
劉君:我們不是摒棄基礎課程學習,而是在基礎課程學習之上,通過他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往前推進。
我們認為獨特性和特色,以及你的所有的自信都來自于你的特長。我們大部分的傳統教育都在補短,但是誰天天沒事就喜歡補自己的短處呢?越補越不自信,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把這個短處補成你最強的部分。你之所以短是你不感興趣,那麼天天就在這種不感興趣的事情上較勁,這是不對的。
比如我有學生不喜歡英文,喜歡數學,媽媽就覺得數學已經夠好了,天天逼着補英文。那天我跟孩子溝通,孩子就直接說 " 我恨死英語了 "。你越補越讨厭,這就不行了。很多時候家長對于興趣的調整,包括對弱項的調整,其實我覺得這個功利性不能太強。
你一定是要先讓孩子不讨厭這個弱項,讓他覺得這個東西還可以。當你不讨厭,當你建立一定的自信的時候,你也是有可能把它變成不是弱的這一塊。但你一定不能天天強調 " 我們這塊不行,我們得好好補 ",越強調越不行。
泓君:所以你們是鼓勵偏科,喜歡揚長,可以避短,但是不鼓勵平均。
劉君:對,所謂那種各方面都能發展很好的孩子,一定是因為長處夠長,短處慢慢地有了自信,才能最後找到一個自己的特色。而且我覺得這樣有特色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成功。不管是名校的申請,還是未來的社會,其實你并不喜歡找那種萬金油似的人,就是哪兒都還可以,但哪兒也不太突出的人。
AI 影響下教育的兩極分化
泓君:你覺得 AI 對教育的改變是什麼?
劉君:我覺得AI 對教育最大改變就是個性化教育變得可能了。因為之前沒有這些 AI 工具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大量的文字記錄工作。比如說 A 孩子是什麼樣,B 孩子是什麼樣,他每一年每一個階段是什麼樣,我們一直在做非常細化的追蹤。這些追蹤都是大量的文字記錄,需要有經驗的老師通過閱讀這些文字來形成判斷。
AI 可以幫助提高這種效率,同時能夠追蹤更長時間的數據。因為現在我們在過去的二到三年當中,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字數據。接下來如果學生人數在增加,包括時間線在拉長的話,這種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就會變得更難。你并不希望一個老師在看到學生的時候,得先讀個一星期的過去的文獻,才能知道這個孩子過去的發展軌迹是什麼樣,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樣。AI 可以把這個過程變得非常高效。
圖源:Pexels
泓君:你們在實踐中是怎麼使用 AI 工具的?
劉君:我們學校用到了大量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在課堂上,我們會用 ChatGPT 和 Alexa。比如在今天教了一些内容之後,我們會讓孩子去總結他們學到的東西,然後輸入到 ChatGPT 裡讓它進行補充。有時候老師講完後,因為我們教室裡都安裝了 Alexa,我們就會問:" 我們現在學到了哪些?請問還有哪些是我們沒有提到的?" 然後 Alexa 會給我們補充,學生就會覺得很有趣。
還有一些就是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出的具有個性化練習的工具,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階段不斷練習,查漏補缺。它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程度,比如說需要補習的地方,它會通過提問來啟發,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然後一步一步引導你查漏補缺。
泓君:老師在課堂上是怎麼引導孩子們和 AI 工具互動的?
劉君:有時候學生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所有老師都能立即回答的。老師會直接說:" 我們老師回答不了,讓我們問問 Alexa。" 老師會跟孩子一起學習,當然老師也會幫助判斷。在 Alexa 引出一些新觀點的時候,老師會說:" 我們來聊一聊,看看這個想法怎麼樣。"
我認為一個好的課堂,現在 AI 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很好的助教。因為老師的知識是有限的,AI 的知識确實比老師更廣博。但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的這種情感聯系,這種紐帶是難以被 AI 取代的。同時如果你單獨給孩子一台電腦,讓他自己去跟 AI 互動,他可能立刻就去玩遊戲了。但有老師的引導,他會覺得這個學習更有意思。
泓君:所以這個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君:是的,現在的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的老師有點像是知識權威,因為 " 我知道最多,所以你們都要聽我的 "。但現在的方式就變成了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權威了。所以你要想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你需要具有非常強的軟實力,你要有非常強的共情能力,還有就是你要有非常強的能夠跟學生進行心靈連接的能力。這個其實對于未來的老師,我覺得挑戰會更大。
所以說未來需要每一個老師都得是一個心理咨詢師,而不是一個在某一個專業領網域知道最多的人。同時對于老師的表達能力,以及軟實力的要求,其實是比以前更大的。以前你找一個特别專業的老師,他知道得最多,他可能講得特别枯燥,特别不好,但沒關系,因為他知道得最多。但現在這個情況就不存在了。
泓君:你覺得未來課堂的形态會是什麼樣的?
劉君:現在的教育模式是老師在講,AI 作為助教來輔助。但我認為将來一定會變成 AI 主講,然後老師作為助教來輔助。所以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之前提到的這種模式化的訓練,孩子到底要不要?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要。因為未來的整個教育模式會直接颠覆成 AI 作為主講,然後老師作為輔助。
圖片由 AI 生成
所以我認為對于孩子來講,他的軟實力,他的其他能力的培養,比他的所謂的這種基礎系統化打牢要更加重要。現在我們其實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統來追蹤學生的發展。我們的系統是通過大量細致的老師觀察得到的數據,能分析出在什麼樣的時期,這個孩子需要注意哪些方向。根據我們不同老師的分析,知道他的優勢是什麼,他的弱勢是什麼,他的習慣是什麼,他需要去提升的地方是什麼。這樣能讓所有的老師都了解這個孩子的情況,而不是每個老師的理解都不一樣。
我們追求的還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因為在 AI 時代,标準化的知識獲取已經不再是最大的挑戰。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培養出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造力,有自己見解的人。
泓君:聽起來 AI 确實帶來了很多可能性,但你覺得它會讓教育更加平等嗎?
劉君:恰恰相反,AI 會加劇教育的兩極分化。這個兩極分化體現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資源獲取的差異。比如說我們現在在整個教育公平性當中,還在讨論要給一些貧困地區的小孩子一些電腦,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網絡。我們在給非洲學校捐贈的時候,還在捐贈書本、桌椅,這些書本可能都不是特别與時俱進的了。因為當你成為書本,其實就成為歷史了。在這個時候,他們連這些基礎設施都在缺乏,就更别說 AI 工具了。
第二個層面是,即使是能夠接觸到 AI 的學生群體中也會出現分化。善于思考的孩子通過 AI 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可以讓他們獲取知識的速度和效率提升幾百倍,會讓他們更加有想法,更加有智慧的解決方法。但另一部分學生,就是那些不願意思考的,就想直接拿答案的,我覺得這個答案給我就行了,我也不想思考,就是直接拿來主義。這些孩子的大腦會更加鈍化。
圖源:Pexels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短視頻出來之後,有些孩子因為看視頻、看社交媒體變得更加有創意、有思考、有想象力,甚至自己去創作内容,讓他的生活變得更開闊。但也有一些孩子,他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就會越來越短,以至于他連書都讀不了了,連 1 到 2 分鍾的視頻都看不下去。
泓君:那在 AI 工具這麼普及的情況下,現在的教育評價體系是不是也要改變?
劉君:已經在發生變化了。前兩天我正好也在跟大學的招生官聊天。現在整個大學的趨勢就是在探讨如何運用 AI。大學其實希望能夠用 AI 來幫助審閱這些申請,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人的偏見。你也不可能說我對這個或那個有偏見,我有什麼喜好,他們覺得這樣更公平一些。
有意思的是,現在有大量的軟體說可以幫你做申請,幫你寫文書。後來在我們的讨論中就說到,以後可能是 AI 和 AI 打架,一個是 AI 幫你申請,一個是 AI 幫你審閱。目前這個大家其實還是在探讨階段。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對于内容和故事的真實性需求比寫作的形式要更加重要了。比如說你寫文章,以前寫得不好,現在可以通過 AI 把它寫得更好,但是你不太能夠替換掉那些真實的感受、細節和故事,那些真實的經歷。大學在看你的文章的時候,也不會因為你的遣詞造句漂亮就錄取你,因為這些東西都被 AI 拉平了,整體的寫作水平全部提升了。他們更多的是看你在不同内容之中展現出的經歷、品格和特點。
圖源:Pixabay
泓君:所以學生申請文書中的真實性變得更重要了?
劉君:是的,在去年開始,我們看大學申請的文書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檢測工具反查是否用了 AI 來寫。其實一開始還要查一查,後來我們都懶得查了,因為一看就知道,這個模式很明顯。首先它會和你本身的寫作風格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學現在要求學生提交之前打過分的作業來對比。
而且 AI 寫作的特點很明顯,它的結構感很強,但比較空洞。我有一個學生給我發了一篇文章,我看完後說:" 說得非常好,全都是雞湯。" 我說:" 這雞湯非常美味,但是我想知道這個雞,就是原汁原味的故事在哪裡?"
所以說這種獨特性為最重要的申請文書中,我們不太建議用 AI 來創作。你可以用 AI 工具去完善你的語言,或者是幫你查一查用詞,但一定不是用來創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校現在增加了視頻文書的需求。
比自控力更重要的事:從小建立價值觀防火牆
泓君:你們學校很重視價值觀的培養,為什麼會特别強調這一點?
劉君:因為我觀察到很多時候高中生的這種問題,或者孩子們的行為問題,關鍵不在于他的自控能力,而在于他的價值觀是否穩定。我們經常用規則去約束孩子,用自控力要求孩子,比如說 " 你不要打遊戲了 ",或者 " 你能不能不要說謊話瞞着我 ",這些都是我們的要求,我們用規則甚至是法律來讓他不要做這件事。但其實在早期的 K 年級的階段,我們是可以用價值觀去引導的。
比如說誠實(integrity)是你的價值觀的話,你要去判斷出來什麼是符合這個價值觀,什麼不是。所以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的時候,或者說了一句話的時候,我們會給幾個場景讓他告訴我們,這個行為是違背了你的哪個價值觀,不符合什麼價值觀,或者是符合什麼價值觀。
圖源:Pixabay
泓君:你們具體是怎麼培養的呢?
劉君:我們會設定一些遊戲,一開始小孩可能有二十多個價值觀選項,後來我們減到 10 個,再後來我們要求他只能保留 5 個最重要的。其實最好我們應該讓他只保留 3 個,但是小孩子都說什麼都不要放棄,所以每個小孩現在有自己的 5 個價值觀。他不斷在這個過程中變化,你可能這一次是這五個,下一次是另外這五個。但是在很多的變化過程中,你會發現有 2 到 3 個價值觀是他永遠都會首先選擇的,這就是他的核心價值觀。
泓君:你們觀察到學生們最常選擇的價值觀是哪些?
劉君:第一個很多孩子選擇的價值觀是公平(justice)。從小孩子開始就特别在意這個。在遊戲中,你會發現當要交換某個價值觀來獲得另一個時,很少有小孩願意放棄 " 公平 " 這個價值觀去交換别的。
第二個就是正直(integrity),這個價值觀也是非常普遍的。孩子天生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正确的事情。
還有一些稍微年紀大一點的,特别是有運動特長的小孩子,他們會選擇堅韌(resilience)和持續(consistency)。
泓君:你能舉個例子說明這種價值觀教育是怎麼影響孩子的行為的嗎?
劉君:最近我們有個孩子在學校因為罵人這件事情被記過,被記過之後就非常生氣,因為他覺得對方也罵他了。我就和這個孩子一起梳理了一下他的價值觀。
圖源:Pexels
後來這個孩子發現,這個事情其實不是因為 " 别人罵我,我也罵他,所以這個是不公平 "。而是我說的這些話本身是違背了我的價值觀。因為他的價值觀裡面有一個特别重要的就是善良(kind)。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是善良的,都應該是好的。
後來我們就讨論到,這個事情其實是違背了他自己的價值觀了,我沒有做到善良,而不是因為我很生氣,因為他罵我所以我罵他,然後校長罰我了。他就把這個事情從憤怒、不平衡,最後轉化為一個自省。
泓君:所以這比單純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劉君:對,因為當你有了穩定的價值觀,很多事情你就不需要用自控力去約束了。你永遠不要去挑戰人類的自控力。但是如果這個行為跟他的價值觀不符的話,你不需要他自控,他也不會去做這件事。
所以說很多時候高中生沉迷打遊戲,包括現在一些小孩子說謊話等等,我認為都是在早期時候的價值觀沒有樹立清楚。所以我現在也在跟一些高中生做這種價值觀的梳理,就是讓他明白自己的前三位的價值觀是什麼,這是絕對不可以退讓的。當你把這個價值觀給他梳理清楚之後,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都能夠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