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董明珠拒用海歸,胡錫進發聲:她應該道歉!,歡迎閱讀。
最近,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又一次因為 " 快人快語 " 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一次,不再是 " 格力不缺錢 " 或 " 不退休 ",而是她在 4 月 22 日臨時股東大會上的一番 " 拒用海歸 " 言論,引發了軒然大波。
事情的起因是,董明珠在發言中明确表示:" 我們在人才培養當中,絕不用一個海歸派。"
她還補了一句更驚人的話:" 海歸派裡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這番話一出,現場沒塌,但網絡幾乎炸鍋。
要知道,董明珠不僅僅是格力的掌門人,更是格力品牌真正的 " 代言人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
她的這番表态,已經遠遠超出了 " 個人風格 " 的範疇。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站出來發聲,直言不諱地說:" 董明珠女士應當作出道歉。"
不同于以往,這次他的理由很直接也很有邏輯:
首先,這種 " 拒用海歸 " 的說法,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就業歧視的底線。按照中國現行的勞動法,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就業和職業選擇的權利,不論他是在清華畢業的,還是在斯坦福鍍了金。
其次,把 " 海歸 " 集體打上 " 間諜 " 潛在嫌疑人的标籤,這可不是一句 " 我只是擔心安全問題 " 就能帶過去的。這種以偏概全的指控,既傷人又不負責任,還嚴重損害了一個龐大人群的聲譽,甚至跟國家的開放政策背道而馳。
說白了,這種說法既不合法,也不合時宜,更不應該出自一位大企業的領軍人物之口。
當然,我們也理解董明珠的性格——她一向直率,說話從來不繞彎。但就像胡錫進所說," 講話直率不是擋箭牌 ",尤其是當你講的話已經不是私人場合閒聊,而是在股東大會這樣的正式場合、面對公眾輿論講出來的時候,分寸感是必須的。
如果是企業内部人事管理,董明珠完全有權決定用什麼樣的人才策略。但當這種策略公開被賦予 " 拒用某類人群 " 的标籤,那它就不只是企業用人标準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議題、法律議題,甚至是價值觀的問題了。
别忘了," 海歸 " 這兩個字曾經是多少中國家庭的驕傲象征,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成果。把這群人一棒子打死,說到底對國家也不是件好事。
總的來說,胡錫進的表态其實是給董明珠留足了台階。他沒有否定她的領導能力,也沒有抹殺她為格力乃至制造業做出的貢獻。但作為公眾人物,她确實需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起更大的責任。
所以,是否道歉,是态度的問題;如何道歉,是智慧的問題。風格可以鮮明,但話不能太硬;情緒可以真實,但立場得穩。
格力能不能赢得未來的市場,靠的不只是空調有多好用,還得看品牌能不能給社會帶來正向價值。
而這場風波,或許正是董明珠思考 " 品牌責任 " 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