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買不起房也生不起娃 美國年輕人轉向揮霍奢侈品,歡迎閱讀。
随着受 Instagram 影響下成長的一代美國人走入職場,他們意識到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有沉重的學生貸款壓在身上,且收入微薄遠不及父輩,類似買房、組建家庭這樣的事情幾乎遙不可及。
在美國,階級已經固化,所以擺爛成了年輕人的日常。面對不景氣的經濟環境,當今的 Z 世代們,不僅不願意節儉儲蓄,反而大手大腳把工資花在貴價餐廳、度假和名牌包上。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夢想正在發生變化
放棄儲蓄、選擇月光甚至舉債購買奢侈品是錯誤的做法嗎?如果一個人已經放棄了有孩子的郊區生活的夢想,那就不一定了。
面對高企的房價和生活成本,越來越多美國人的回應是:信命。
紐約克林頓漢密爾頓學院的經濟學教授 Stephen Wu 在 2004 年發表的論文中總結稱,在美國,宿命論的情緒和反直覺的消費習慣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普遍。特别是在金融危機和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生活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所以,與其費勁心力地 hustle(努力幹),不如躺平擺爛。
Stephen Wu 在論文中指出,年輕一代能夠擺爛主要得益于父輩的支持,尤其是考慮到美國有近一半的年輕人住在家裡,節省出來的住房成本可以讓他們有錢犒勞自己,同時,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年輕人揮金如土的片段,更加強化了 " 悅己 " 消費的合理性。
一位 26 歲的受訪者表示,他剛剛花光了最後一筆應急儲蓄,買了一個山寨熱門款巴寶莉手袋。自從 2019 年從菲律賓搬到紐約後,他感覺到自己當初設想讀書、工作、買房的目标越來越遙不可及。他現在仍然和媽媽住在一起。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三十年前,埃爾姆赫斯特的一套公寓價格為 9 萬美元,而現在一套一居室的公寓要 40 萬美元,這太瘋狂了。
他說自己現在只關注 " 當下需要的東西 " ——護膚品、海軍大衣和一個售價 1088 美元的山寨愛馬仕 35 厘米 Birkin Gold Togo 手袋。
一位 24 歲的密歇根大學博士生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反正也買不起房,不如多買幾個包。她最近花 2500 美元買了一個中古香奈兒包,她知道自己應該去儲蓄或投資,但她仍然願意把收入都花在奢侈品上面。
她并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既然傳統的生活裡程碑——比如買房和養孩子——如此遙不可及,為什麼不花一些小錢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情緒價值呢?
她說:
經濟不景氣,全球變暖,全球政治和社會動蕩不安,把錢花在能直接讓你感覺愉快的東西上更容易一些。
信用報告公司益百利去年 6 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美 63% 的 Z 世代和 59% 的千禧一代寧願現在把錢花在旅遊和音樂會等 " 人生體驗 " 上,也不願為退休攢錢。
财務軟體公司 Intuit 的另一項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報告寫道:
雖然美國 Z 世代對儲蓄和投資的探索學習很感興趣,但他們對此的态度比父輩要輕松得多——一切都關乎現在的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他們寧願讓當下更充實,也不願為未知的未來儲蓄。
一位從事 Z 世代金融教育的人士在一檔節目中表示,年輕人之所以會購買那些父輩覺得極其昂貴的奢侈品,是因為他們付不起房子的首付,也養不起孩子:
擁有住房或組建家庭是如此遙不可及,所以我們把首付或孩子的錢都用在了能負擔得起的任何東西上,而這些事情會給我們帶來曾經向往過的成年生活的影子。
她表示,Z 世代對奢侈品的沉迷并沒有那麼糟糕,相反,如果不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買房子和養孩子上面,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結婚率和出生率都在下降,遠程工作,帶來了不被房子捆綁在一個地方的可能性。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夢想正在發生變化,類似 " 老婆孩子熱炕頭 " 這樣穩固的傳統價值觀,已經不再是社會主流信念,流動的生活正在成為年輕人的常态。
就業市場大變遷 底層更難買房成家
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與嬰兒潮一代(1946 年初至 1964 年出生的人)相比,美國年輕人面臨的貧富差距更為極端。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各代 6000 多人的生活和職業道路,重點關注他們在 35 歲之前的财務狀況。
研究結果表明,與具有相似生活經歷的嬰兒潮一代相比,千禧一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更大,進入中年後更有可能從事低薪服務工作或與父母同住。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代際就業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年輕人而言,高薪工作更難找了。例如,與嬰兒潮一代(17%)相比,千禧一代大學畢業後,從事律師、醫生等高薪職業的比例更低(7.3%)。千禧一代更有可能從事低薪服務業工作。此外,千禧一代傾向于推遲結婚和生育,延長在父母家中的居住時間。
論文還指出,财富分配的代際變化,也是因為過去數十年裡,美國中上層階級獲得的經濟回報持續增加,而藍領工人的經濟回報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同樣從事低技能服務工作,相比嬰兒潮一代,千禧一代擁有自己住房的比例較低。62% 的嬰兒潮一代在 35 歲時有了自己的住房,但在 35 歲時,只有 49% 的千禧一代擁有住房。此外,14% 的千禧一代淨資產為負,而這一比例在嬰兒潮一代中僅為 8.7%。
論文主要作者羅布 · 格魯伊特斯對媒體表示,相比他們的父輩,千禧一代人不同職業路徑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最富有的千禧一代可以輕松累積天量财富,而較不幸的千禧一代則被甩得更遠:
這種經濟回報上的差異加劇了美國極端嚴重的财富不平等。從事典型工薪階層職業的人,如卡車司機或美發師,過去能夠買房并積累适度的資產,但這對年輕一代來說更加困難。
解決之道在于采取累進财富稅等措施,以及全民醫療保險等政策,讓更多人獲得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