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外貿供給湧入,表面平靜的電商江湖「暗流洶湧」,歡迎閱讀。
" 外賣紅黃大戰,東子在道德制高點攪動風雲,主要群眾都站京東這邊。"
最近京東每一次發聲,都能精準攻下輿論高地,就連制造業保衛戰中,京東第一時間公布的 2000 億采購出口轉内銷商品計劃也搶占了輿論主動權:内銷的救命稻草,卷不過拼多多,就抱緊京東。
外界議論之餘,雙方劍拔弩張的競争局勢似乎又被重新擺到台面上來。
打了将近一年半的價格戰後,去年下半年各平台都同時回歸到自己擅長的領網域:抖音放棄低價,淘天回歸品牌,京東靠 3C 家電國補 " 躺平 ",拼多多維持低價競争力。
然而,今年關稅戰加劇了國内的產能過剩,許多人擔心,如果這部分過剩的產能和庫存通過 " 出口轉内銷 " 的形式進入國内市場,會不會又在國内電商平台中掀起一陣 " 腥風血雨 " 式的競争?而誰又将成為這場戰争中最大的獲益者?
京東是外貿人的第一選擇嗎?
過去幾周,京東率先喊出了 2000 億出口轉内銷采購計劃,拼多多、淘寶、抖音也積極扶持外貿商家入駐,且給到流量傾斜。
從聲量上看,作為平台的京東似乎跑赢了老大和老二,這難道真的是口号喊得最響的緣故嗎?業内人士李方告訴雷峰網,京東當下最關鍵的是挽回自己的聲譽,事可以做 7 分,但營銷功夫一定要做足。
坊間相傳,老劉現在非常焦慮,已經開始跟零售 C3 部門負責人開周例會了。換作以前,老劉都不會跟 C2 級的人開周例會。
京東如此着急的背後,是京東四處受敵,其零售收入增長更是逐年放緩,從 2021 年的 16.2% 掉到 2022 年的 7.3%,2023 年時增速只剩 1.7%,基本沒怎麼增長。2024 年國補的出現救了京東,其增速又回到了 7.5%。
而從形式上看,拼多多、淘寶天貓更多的是扶持商家入駐、流量傾斜,但京東是直接一次性采購,邏輯不一樣。過去,多數傳統外貿工廠習慣坐等接單,但内銷需要走渠道和營銷,不會營銷和運營的外貿企業根本玩不轉。
内銷和外貿整個 " 打法 " 又是兩套邏輯,如果一家企業之前就既做外貿、又做内銷,現在把内銷的比重擴大一些,這是可能做到的。但如果之前純做外貿,直接轉內銷,不太現實。
京東這種先采後賣、賺利差的邏輯,則正好适配這些純外貿企業。" 我直接跟你買,會比你自己去賣更簡單省事。商家為了清貨,肯定是最方便就賣給誰,如果是自己入駐去賣,還要負責運營、售後,還要壓更長的賬期。" 一位電商從業者說道。
當下市場對京東另一個關注的焦點是,家電以舊換新範圍會不會擴大,出口轉内銷的商品能不能拿到國家補貼。
這個問題,對京東是一個極大的 " 變數 "。
去年 Q4,京東就吃到了國補 50% 的份額。市場分析師李峰認為,當下擴大内需要下猛藥,如果出口轉内銷能接入國補,京東會是這波供給遷移的最大受益者,GMV 增幅預計會加大。
根據分析師測算,受益于國補,今年一季度京東的 GMV 會更強,預計有 12%、13% 的增長,其中 3 月份家電手機品類會有 20% 的增長;相比之下,淘天一季度增長預計只有 4%、5% 左右。(歡迎對電商平台感興趣的業者添加微信 qqw_501 交流。)
目前,京東出口轉内銷專項活動仍在持續擴大招商。一位京東服務商陳陽告訴雷峰網,京東動用了多個渠道來消化這些外貿商品,銷量也一直在增長,但價格普遍比國内的同品便宜一半多。
京東堪稱嚴酷又強硬的壓價手段,令不少外貿人對京東頗有微詞。
坊間有說法稱,京東采銷團隊在義烏連夜搶貨,某外貿電動滑板廠商在談判時被要求商品定價必須低于淘寶同款 15%,可他們給亞馬遜的出廠價都比這個價格高不少,而采銷還在倉庫裡挑挑揀揀:" 價格不到位,是沒流量扶持的。"
這波内銷潮之下,一些廠家為了少承擔風險、快速清貨,只能虧本拋售。據報道,浙江紹興某紡織廠因美國客戶取消 50 萬件襯衫訂單,資金鏈瀕臨斷裂,京東以成本價的 80% 一次性采購,使得該企業得以喘息。
分析人士李峰告訴雷峰網,想一次性甩貨出去來快速回籠資金,京東是一個好選擇。但是一些有能力且想自己運營店鋪外貿企業,不太會選擇入駐京東。
最關鍵的原因是,京東的流量遠比拼多多、抖音、阿裡都低得多,且流量權重大多掌握在京東自營手裡。
數據上看,2019-2021 年阿裡用戶平均消費頻次高達 18 次,但同樣時間段内京東是全年 8 次,到 2023 年時用戶消費頻次繼續下滑到 7 次。
也就是說過去三四年間,京東的用戶數量幾乎沒有增長,用戶不漲,場景不漲,收入也基本維持在 3%-5% 的區間内搖擺波動。
這部分增長的利潤,是怎麼來的呢?
接近京東人士張思向雷峰網透露,京東利潤增長相當于是通過勒家電品牌勒出來的,京東采銷之前 " 把刀架在品牌的脖子上 " 讓他們降價,做活動時也總是讓商家自己貼錢補,不補就不給上渠道。另外得益于國補,一部标價 6000 元的手機在京東上能夠享受 500 元的國補,國補一旦停了,京東就沒那麼好過了。
大量供給湧入,誰是最大的獲益者?
一種觀點認為,這幾年國内產能過剩才會出口,但出口轉内銷本質還是產能過剩,最後仍然是存量博弈,會内卷得更嚴重。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外貿轉内銷商家将帶來約 1200 萬新增 SKU,其中家居、小家電、服裝三大品類占比超 65%。
如此大規模的 SKU 湧入,對那些產品力和創新力不強的商家來說,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以鞋子為例,以前按内銷标準來做一模一樣的產品,國内的鞋底做的薄一些、輕一些,料用的差一些,成本就降下來了。
而那些有一定運營能力的跨境商家,他們面臨的問題不是怎麼在國内把品牌做起來,而是怎麼把庫存以更合理的價格甩出去。相比淘寶、京東這種流量階層固化、不容易起量的平台,大多外貿商家可能會選擇入駐拼多多這種流量更大的平台。
雷峰網了解到,拼多多主站推薦一直有多個小組進行賽馬,邏輯就是全站的流量分配給各小組一定的份額進行 PK,具體優化什麼參數,每個二級負責人和小組長都可以自己拆,最後只考核增量 GMV。(歡迎對電商平台感興趣的業者添加微信 qqw_501 交流。)
圍繞增量 GMV 不停的測試賽馬最後形成了一個結果:優化增量 GMV 的最佳路徑是優化轉化率。也就是說,拼多多在做一件事情是讓商家賣貨有更高的确定性。只要價格到位了,确定性會拉長。
數據上看,從 2020 年開始拼多多的 AOV(平均訂單價值)大概是 1% 左右的 yoy 增長,客單連續 5 年平均是 51-53 元左右,而用戶的訂單數也從 2020 年的每年 41 單到 2024 年的 87 單。
當下拼多多已經有不少外貿品開始大降價清貨,大量出口美國的啄木鳥防曬衣在經銷商的馬甲下,放出了 1.94 元的低價。據雷峰網觀察到,部分品牌出口的外貿品其實也被架到了抖音直播間,98 元的阿迪達斯挎包、79 元一雙回力,甚至有 29 元一雙碳板跑鞋。
在過去一年間,每天有 38 億流量湧入抖音直播間,每 10 分鍾就誕生一款百萬爆品。這塊肥肉,讓不少外貿商家垂涎已久。
雷峰網了解到,去年 9 月份之後,抖音轉頭重新去做内容,發生了兩個變化:
一是抖音把電商的加載率放寬了,比如原來 100 條視頻裡可能有 12 條是跟電商相關的,現在放寬到了 15 條。二是抖音把内循環和外循環的團隊打通了。
所謂外循環,是品牌在抖音打廣告但是不在抖音變現,而内循環是既在抖音打廣告又在抖音變現。這兩個部分打通之後,内循環的效率會比外循環更高,因此會侵蝕一部分外循環。
分析師秦風認為,這兩個變化會導致抖音的電商流量變多,而這是阿裡很難去阻擊的。之前大家普遍預估今年一季度阿裡的 GMV 增速是 4-5%,而抖音會掉到 20% 以下。但據一季度測算來看,抖音的增速還是在 20% 以上。
不過,外貿商家在抖音要面對的關鍵課題是:接近 40%-50% 的退貨率,這對急于清理庫存的商家,并不友好。
一位從業者楊洋告訴雷峰網,抖音裡實際上真正做出口的企業不多,抖音電商運營太復雜了,工廠基本上搞不定。另外視頻内容是一塊很大的成本,而且沒多少商家能真正玩的明白,穩定性又很差,普通外貿商家更做不了這些,除非是那種工貿一體的商家。
眼下各個平台還在積極深入產業帶,派專業團隊駐廠選品,聯合 " 改造 " 商品。
上述市場分析師李峰向雷峰網透露,出口轉内銷一定是利好拼多多的,但各家平台現在到底能搶到多少供給沒有定論,目前來看是比較分散,大家都能吃到一點量。
出口轉内銷,仍有不少難題
不同于京東和美團打得如火如荼的口水戰,出口轉内銷雖然帶來了一些新機,但外貿行業還是集體進入了一場靜默期。
兩周前,東莞一家外貿公司一早全員集合,放國歌,一陣沉默後,廠長開始宣布放假事宜。這也是大部分珠三角外貿公司的一個縮影。
雖然出口轉内銷計劃成為外貿業救急的一個出口,但大多數外貿人對此并不樂觀:" 内銷當然是好事,但是杯水車薪。"
從 2024 年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結構來看,機電產品出口額占比約 45%,主要有消費電子如手機、電腦,以及家電、機械設備等。而服裝、紡織品、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約 25%。
但這些受關稅傷害值最大的出口商品,大部分是沒法直接轉内銷的。
一個是,許多產品在内銷時沒有市場。美國人喜愛體育運動,像棒球、網球、保齡球、滑水板、冰壺等這些產品在美國很普及,但在國内卻鮮有人問津,產品内銷十分艱難。
另一個是,像服裝、紡織一類,國内和美國完全是兩套标準。譬如歐美市場熱賣的服裝、大碼鞋履,版型都偏大,大部分中國人是穿不下的。
據一家從事床上用品的跨境商家表示,其出口美國的面料尺寸都不符合國内,只能探索出口歐洲和拉美等貨盤相對吻合的國家。即便内銷轉型,競争也更激烈,品牌商對代工廠的壓價更狠,利潤不足出口訂單的一半。
利潤空間壓縮,出口退稅取消導致成本上升,也是一些外貿人不願意轉的原因。
以野馬電池為例,其外貿業務占比非常高,其中出口歐盟的產品占比 50%,出口北美的產品占比 20%。那麼,野馬電池能否出口轉内銷呢?
" 夠嗆。"
資深跨境人士廖舜提到,野馬生產電池本身是不賺錢的,它主要靠出口退稅盈利,2017 年他的出口退稅金額占到了淨利潤的 166%,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退稅,它就是一家虧損的企業。(歡迎對電商平台感興趣的業者添加微信 qqw_501 交流。)
市場人士測算,樂觀的話預計只有 30-40% 外貿商品能找到内銷出路,而且策略就是靠降價清庫存。
" 内銷的标準比外貿產品要低很多,很多外貿產品需要通過各種測試,跟國内同款產品相比,成本可能要高出近 1/3,沒辦法在内銷市場上競争。轉内銷如果不打骨折的話,賣不動。"
國内產品在價格上本就處于劣勢,許多出口美國的商品價格很高。比如,洗碗用的絲瓜絡,在國外能賣 18 美元一個,而國内拼多多上僅賣一兩元。老幹媽國内 210 克一瓶約 8 元,國外則為 13 美元左右。
TEMU 商家芳芳告訴雷峰網,出口轉内銷最容易賣的是盤子、勺子、玩具等标品類產品,但價格肯定是腰斬的,比如一款外貿毛巾至少要降價 30% 才能最快清掉。
如果降價就能出掉堆在倉庫的貨,絕大部分外貿老板是願意割肉的。
但問題是,大量非标品的出口產品設計并不符合國内,這就得重新設計和調整。這對不少外貿工廠來說,又是一道門檻。
" 我們做不到那麼快地調整生產線。在 1 個月内轉變整個供應鏈簡直是天方夜譚。" 東莞紡織廠程曉峰認為,即便把出口外貿這部分改了再轉成内銷,但内銷本身壓力就大、價格又卷,最後可能虧得更多,得不償失。
寫在最後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危機還在持續,有人選擇斷臂求生,有人逆勢突圍。
内銷雖有種種困難,但從長遠的一面來看,過去外貿企業長期依賴代工,這場變動也能倒逼產業更新,迫使更多外貿企業建立品牌、研發新品。
正如經濟學家萬喆所言:" 這不僅是應急之策,更是構建自主可控供應鏈的必經之路。"
歡迎對電商平台感興趣的業者添加微信 qqw_501 交流。
注:本文涉及的李峰、張思、秦風、廖舜、芳芳、程曉峰等所有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