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如果合資車都智能了,中國車還有優勢嗎?,歡迎閱讀。
如果海外汽車品牌在中國也用上了大疆、用上了華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都達到了中國頭部品牌的水平,那麼中國品牌在智能新能源汽車市場,還能保持先發優勢嗎?海外汽車品牌是不是又能重新建立,過去幾十年一直存在的優越感呢?我們就來讨論一下,這件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諾基亞在短短六年時間裡,從占全球手機市場超過 40% 份額,滑落到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後,很多人覺得這是因為諾基亞沒有跟上安卓系統的潮流。但事實上是,哪怕諾基亞在此後的幾年更新過不少安卓手機,其中不乏售價超過 5,000 元的旗艦手機,但是并沒有挽回品牌落寞的局面。
手機是如此,汽車也是如此。一輛車能不能賣好,和它搭載什麼樣的技術,并沒有直接關系。
特别是在汽車硬體已經高度同質化的今天,如果只是采用沒有差異化的公版供應商方案,即便是所謂的好技術,對于消費感知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弱。
比如,當 10 萬元的中國車都在宣傳城市高階智能駕駛時,一款賣到 50 萬元乃至百萬元的海外品牌車型也在宣傳同樣的東西,消費者只會覺得這是跟上了潮流,而不是做到了領先。
如果把造車比喻為做法,那麼智能化的零部件終究只是食材。誰都能從市場上買到好牛肉,買到鮮魚蝦,但是做得好才能是滿漢全席,做得不好就是暴殄天物。
中國的智能化供應鏈就在那裡,不管是中國品牌還是海外品牌當然都可以用,但這只是參與到競争中的必要條件。
那麼,什麼是充分條件?我們可以先看一個例子。
如果一個海外品牌選擇了華為的智能化全家桶來打造車型,而且華為也能保持提供後續的 OTA 服務,你覺得這款車型就能搖身一變成為 " 遙遙領先 " 了嗎?
首先,按照傳統汽車的產品定義,擁有華為全家桶的車型,大概率是車系中的高配甚至頂配車型。到底要定多少錢,中方和外方肯定免不了觀念上的差異。
其次,華為全家桶不是一個外挂,而是要和整車系統、底盤、電子電器架構深度打通。如果在一個全球化的平台上做這樣的改動,技術難度大,中外雙方的溝通難度更大。
最後,智能化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服務。車企要有用戶反饋、軟體迭代、配套裝務全部拉通的互聯網思維,這是造智能新能源車所必須的,也是華為幫不了忙的。
所以,參與到中國智能新能源車市場競争的充分條件,是需要有軟硬充分融合、且全方位直面用戶的體系。而這恰恰是還在用工業思維做 to B 生意的跨國車企,最缺失的一點。
汽車從燃油車時代進化到智能新能源車時代,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整零關系不一樣了。原本處于後台的新型供應鏈企業,在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走上了前台。比如華為,比如大疆,比如地平線,比如寧德時代等等。
車企已經不能再用傳統供應商的觀念,去看待這些具備新能力的新型供應商。觀念需要改變的同時,相應的利益也在重新分配中。
跨國車企如果希望在中國市場不掉隊,不只是說用不用中國智能化的成功,而是必須要充分放權,讓 " 聽得見炮火 " 的中國團隊充分參與決策,讓中外決策對接不再有時差,不再有語言和夠溝通上的障礙。否則,即便是用同樣的供應鏈,更加敏捷的中國車企始終都會跑得更快。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