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I手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歡迎閱讀。
2025 年估計要被冠名為 "AI Agent 元年 " 了。
由武漢 AI 公司 " 蝴蝶效應 " 研發的 Manus,代表國產通用 Agent(智能體)橫空出世,能幫用戶分析股票、制作遊戲、設計名片、篩選房產、審查合同,完全依賴雲端算力和開源 AI 模型,離成為一位電子秘書就差一個情緒陪伴價值。
而在幾個月前,市場關注的重點,還是榮耀 AI 手機的智能助手,在不需要人操作情況下,花 28 秒點了 2000 杯奶茶。但用戶要享受到這種功能,要付出更高的價格(市面上中高端 AI 手機均價是非 AI 機型兩倍以上),以及将自己的隐私(用戶數據),送給 AI 手機去學習。
Manus 出現後,是否以後咱們不需要買昂貴的 AI 手機,也行?
一、Manus 和 AI 手機,形成競對?
上周,Manus 在全網火了,雖然大家對這款 AI 應用,從產品是否有護城河、是否存在飢餓營銷、訓練成本是否劃算,為何海外鮮見主流報道等,還有種種不同的意見,但全網都十分樂見,能有一個新的 "DeepSeek 時刻 " 出現。
與 DeepSeek 在模型層的創新不同,Manus 并不是一個大模型,而是基于大模型而開發的一款 " 應用產品 ",業内稱之為 " 套殼產品 "。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或許能幫助普通讀者理解。如果把大模型公司理解為芯片公司,而 Manus 就是一個基于芯片而開發的電子消費應用品。
這種偏應用層的產品開發思路,在蝴蝶效應公司創始人——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的肖弘以前的創業中也有體現。
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被認為是基于微信内容生态開發的 " 壹伴助手 ",幫助用戶做微信公眾号編輯和内容發布,每月據說能為肖弘帶來上千萬元的收入。
而 Manus 的創意邏輯,和壹伴助手異曲同工,不追求底層技術的重大創新,而是追求應用層面,況且大模型發展到 2024-2025,早就進入 " 拼模型應用的時代 "。百度李彥宏去年就說過,"2025 年将進入 AI 應用井噴的時代。" 可見,今年可能還會有很多 Manus 出現。
其實,所謂的 AI Agent 在業内不是一個新概念,2024 年從百度到字節等頭部大廠都做了一批 Agent,并開放給普通人使用,人們把他們稱為自己的 "AI 分身 " 或 " 電子秘書 ",但多未在全社會破圈,一是 AI Agent 對普通人有一個理解成本,二是這些電子秘書,缺少讓人眼前一亮、易懂、易操作的劃時代應用。
Manus 打出的賣點,只能說相對比較抓人,且借了 DeepSeek 掀起的國產平替的東風。當然它目前還是一個 demo,真實情況如何,大家暫時只能猜想。
跟 Manus 相比,去年 10 月底,榮耀 AI 手機的 Agent 也曾在全網率先紅了一把。
當時還在崗的榮耀 CEO 趙明,用新發布的 Magic 7(平台補貼後售價 3768 元),為現場觀眾點了 2000 杯奶茶外賣。幫趙明點奶茶的,是内置在手機裡一位名叫 YOYO 的智能助手。
現場,YOYO 通過 AI 視覺引擎模拟真人操作路徑,自動喚醒手機内的美團外賣 APP,自動尋找周圍的咖啡奶茶店,将 2000 杯訂單智能拆分為附近多家門店的接單上限組合。
除最後手動确認付款外,整個點單過程用戶零幹預。實際上 Agent 也能自己付款,但為了避免大眾擔心 " 連我的财務密碼你都學去了 ",所以設定了人工輸入密碼環節。
榮耀 AI 手機算是性價比高的,市面上包括蘋果最新出的 iPhone 16e,以及三星 AI 手機等,中高端 AI 手機均價是非 AI 機型兩倍以上。
那現在有了 Manus,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不是咱們以後不用買那麼貴的 AI 手機也成?兩者是否會形成一個競對關系?
二、隐私是 Manus 和 AI 手機的共同命門?
不管是大模型,還是 AI 的各類應用,它們都十分依賴 " 吃下 " 大量且高質量的數據,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 AI 生成的結果,常容易出現 "AI 幻覺 " ——即 "AI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
Manus 如要成為用戶的 " 電子秘書 ",勢必也會大量 " 吃下 " 用戶的隐私信息,它越發達,就需要獲得更多的數據來源和權限。屆時它會通過一個怎樣的機制來保護用戶隐私,自然會受到大量關注。
事實上,先行一步的 AI 手機,目前用戶隐私保護是一個 " 懸案 "。比如,你真的願意讓 AI 手機連你的支付密碼都掌握嗎?會不會有一天在你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它自己開始花錢,替你做主?目前全行業并未有一個成熟的、系統性的解決機制。
一部 AI 手機一般會通過這樣幾個動作,來掌握你的隐私信息。以榮耀手機自己點外賣為例,它要實現這種行動上的自主性,需要走過三個重要環節。
一是 " 看數據 "。智能體(比如 YOYO 智能助手)通過截屏錄屏或相機拍攝," 看見 " 螢幕内容,并進行總結。比如這個是美團 App,是用來點外賣的;這個是微信,是用來社交和支付的。
二是 " 聽數據 "。智能體對用戶的語音指令進行理解,并将其拆解轉化為任務流程;
三是 " 操作數據 "。模拟人類手勢觸摸螢幕,對 APP 執行部分操作。
看似很會自主學習了,但目前 AI 手機對用戶的隐私和信息數據,還處于一個 " 三缺 " 狀态。
一缺法規。2023 年,相關部門雖然發布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确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時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權、名譽權、隐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等 ,但這個暫行辦法總體只是确立了一個大綱,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二缺治理主體。這個相對好理解。
三缺利益協調機制。一部 AI 手機,主要牽涉三方——手機廠商、AI 開發者(如果手機内 AI 系統不屬于手機廠商自研,一般都會引用外部大模型)、用戶。
這三方實力并不對等,在如何處理用戶信息數據上,三方并沒有形成一個共識和協調機制。
比如,目前的局面多是,即便 App 開發商沒有與手機廠商達成合作,大模型提供技術支持的智能體(比如 YOYO),也能模拟用戶在 App 中進行讀屏理解、操作,如同 " 門禁大開 "。這個在技術界,被稱為 " 視覺路線 " ——可以粗淺理解為,大模型 " 在一旁悄悄地看 ",就把本事就學會了。
另一種,手機廠商會與 App 開發者達成協定,App 向手機開放 API 接口,大模型獲得授權,通過學習用戶數據來變得智能,這個在業界叫做 " 意圖框架 " 路線,可以理解成 " 我知曉你的意圖,我給你讓路授權 "。但這條路不算好走,因為 App 要把自己的數據接口給到大模型,會有用戶隐私洩露之憂,雙方還得為利益談判,成本較高。
AI 手機在隐私保護上,尚有如此多的課題要做,換到 Manus 也是一樣的。分析股票、制作遊戲、設計名片、篩選房產、審查合同,這些數據的應用,千萬不能用一句 " 中國人願意用隐私換效率 " 來搪塞糊弄過去。況且 Manus 目前基于更開放的雲端運算,一般認為端側大模型在數據保護上更具備條件。
三、Manus 能和 AI 手機,能合體共生嗎?
現在 Manus 還是一個應用,并非一個 App,產品總體而言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目前它似乎只能運行在電腦端,并沒有相應的手機端產品。
但手機作為 AI 時代僅次于汽車的第二大消費級終端產品,它應該還是未來一個比較重要的 AI 應用入口。
Manus 與 AI 手機會形成怎樣一個合作關系,或許也是可以去想象的。
目前市場已有的 AI 手機在置入 AI Agent 方面,多采用兩條路徑,一是自研大模型,雖然費錢費事,但自己掌握 " 核心科技 ";
二是引入外部大模型,少花錢就能辦成事,但缺點是利益方多頭管理用戶數據。
現階段各家搞得比較多的是 " 既要又要 "。比如小米一方面與百度、騰訊等合作,将大模型技術用于語音助手、影像處理等,同時又自研 MiLM 大模型,提升手機 AI 能力。
華為也與百度、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合作,将大模型技術應用于語音助手、影像處理等領網域,但同時它也自研盤古大模型,用于手機 AI 功能。
有業内機構分析,目前手機和大模型(包括 AI Agent 研發機構)雙方還處于短期競合狀态,就是互相依靠,先共同做大市場,培育 AI 手機用戶心智,再收割市場。
但發展過程中,雙方一定會為 " 誰來掌握用戶數據 " 而不斷產生摩擦和利益協調。就像移動互聯網時代,App 開發者與手機廠商之間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拉鋸戰。
App 想要進入手機廠商,一般需要與手機廠商抽成。同時也存在十分熱門的 App 有了溢價實力,反過來會對手機廠商提要求。
雙方為利益争執的案例太多了。比如《堡壘之夜》的開發商 Epic Games,因不滿蘋果 App Store 的 30% 抽成政策,于 2020 年提起訴訟。
音樂流媒體 Spotify 于 2019 年向歐盟競争監管機構投訴蘋果,指控其利用 App Store 的壟斷地位打壓競争對手。
現在只不過是 App 換成了大模型開發者、AI Agent 開發者。誰要過橋,誰要交費,競争才剛剛開始。當然它們并非就是 " 非此即彼 " 的關系。所謂的解決方案,就是 " 利益再分配 "。
Manus 由于還處于產品早期,難以預設它的商業模式最終會是怎樣的,是 " 一人成團 " 模式,通過收取會員費來跑通閉環,完全不需要依賴 AI 手機終端,還是為更容易地擁抱廣大用戶市場,也需要去嵌入 AI 手機端,尚待觀察。
但如果是後者,勢必需要與 AI 手機方切蛋糕。只希望他們不會成為共同收割用戶隐私數據的共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真故研究室,作者:孫玥,編輯:龔正,原文标題:《Manus 爆火,AI 手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頭圖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