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狂撒530億的印尼,成了中國小老板的新“天堂”,歡迎閱讀。
相互成就,永遠是商業世界颠破不破的王道。
如今,中國貨成了硬控老外的代名詞。
凌晨 3 點一大幫老外都在排隊,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蘋果出了最新款,沒想到竟然只為了一台中國全景相機。
中國的泡泡瑪特發 LABUBU 新品,在美國排隊更是 " 找不到隊頭也看不到隊尾 "。意大利米蘭搶購 LABUBU 的隊伍直接排出兩條街道。
很多人想不到,同樣的 " 東方魔法 " 在另一個國家:印尼也在上演。甚至勢頭有增無減。
有的老板因美國政策反復變動被逼瘋,甚至有的品牌在中國幾乎是小透明,但一到印尼就成了地頭蛇年入幾億。
越來越多的中國巨頭開始在印尼挖掘新機會,賣雪糕、賣美妝、賣車賣手機 ...... 要統統承包印尼人的衣食住行。
揮動鈔票的不僅是中東土豪,還有印尼老鐵。
哪怕中國制造沒有親自來掘金,也能間接沾光。電商 Shopee 上 70% 的 3C 賣家來自華強北,貨架上 60% 的 " 本土制造 " 标籤下,都藏着中國供應鏈的隐形統治。
都說中國老板的福地是迪拜,怎麼就輪到了印尼?
手機汽車:離不開中國貨,成為地頭蛇
過去一提起去印尼開店,很多人下意識都會覺得瘋了。
畢竟别說跟滿地黃金的土豪迪拜比,就是跟印度、非洲擺在一塊,印尼的存在感似乎還要更低。
不僅對它很陌生,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印尼帶有落後貧窮的标籤,許多印尼人的工資只能買得起 10 條毛巾,更不用想能跟 " 賺大錢 " 扯上關系。曾有美國歌星直言不諱在網上寫道:" 印尼是世界的垃圾桶 "。
然而就是這樣被外界視為 " 荒地 " 的市場,還是硬生生讓中國老板闖進去了還悶聲賺錢。
打頭陣的自然是中國手機。就像傳音在非洲、小米在印度,印尼對中國手機品牌的包容度可以說是無人能敵。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報告,2024 年第三季度,印尼手機市場增長 11.3%,其中中國廠商在印尼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七成。
一個更直觀的例子是,在雅加達數碼商圈内,OPPO、vivo 門店數量超過便利店,還有 40% 攤販使用小米手機。
别說手機,就連各種配件銷量也是一路狂飙。
充電寶之王 Anker 在印尼電商平台常年霸榜,數據線黑馬 UGREEN 憑借 " 耐拉扯 " 賣點,年銷超 200 萬條。就連中國的摩托車充電寶、防汗手機殼在印尼都成了香饽饽。
很多人更是想不到,在中國早已淪為過時的 " 電子垃圾 " 機頂盒,都能在印尼成為搶手貨。
印尼人對中國貨的喜愛,當然也逃不開汽車。
汽車一直是印尼的支柱產業之一,當前該國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消費國。本地就有 20 多家汽車企業,汽車年產量達到 140 萬輛左右,是東南亞第二大汽車生產國。
可就是這樣不缺汽車的生產大國,也抵不過中國車的 " 真香 "。
去年 11 月,印尼新車銷量同比下滑 12% 至 7.4 萬輛,連老大豐田都有下滑。
與之相比,比亞迪以 2842 輛的成績位列第六,占比 3.8%,創下歷史新高;奇瑞銷量為 863 輛,同比更是大漲 310%。在國内不起眼的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卻是香饽饽。Air EV、缤果、雲朵 3 款電動車依然是印尼最暢銷的電車。
不光賣車交個朋友,車企們還要在當地徹底站穩腳跟。
比亞迪、廣汽埃安将在印尼建廠。比亞迪印尼電動汽車工廠已在籌建中,預計 2026 年初開始運營。2025 年初,五菱還在印尼實現動力電池本土化生產。這還只是開始,據說 2025 年還将有 7 個中國汽車品牌進入印尼。
不光印尼老百姓喜歡,印尼官方也是張開雙臂歡迎。
工業部部長阿古斯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确表示,将向包括中國車企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多家電動汽車制造商減稅。
要知道一般地區都有很高的 " 排外性 "。最典型的印度對各種外國企業百般刁難以及高征稅等,更是有 " 外企克星 " 之稱。
印尼對中國制造這一系列親密操作,徹底看傻不少外國同行。
服裝快消:偽裝本地貨,養活無數小老板
很多人想不到,就連印尼特有的溼熱氣候,都能讓中國貨 " 見縫插針 "。
美的發明出耐溼熱空調,直接占了 32% 的市場;海信投巨資研發出防雷擊電視,硬是撕開市場缺口。
蒙牛的小兒子 " 艾雪 " 冰淇淋,也在印尼找到了吸金密碼。靠着吃透當地人口味,短短幾年做出 " 國民級 " 品牌,随便逛一個超市冰櫃裡都能找到。
好家夥,印尼人的日常生活都讓中國品牌占領了,但這些還只是開胃小菜。
中國品牌收完印尼普通人的流量,又盯上了更大的風口:網購。
都是上網衝浪,如果說玩遊戲是中東土豪發洩寂寞的方式,那麼買買買就是印尼老鐵的最愛。
但這些年,印尼當地人口 · 暴漲的電商需求中,本土產能根本無力支撐,而作為 " 世界工廠 " 的中國,供應鏈卻正好呼應,這機會不就一下來了?
當國内 618、雙十一的晚會停辦、戰報啞火時,地球另一端的印尼卻上演着更魔幻的造富神話:
2023 年電商交易額狂飙到 538 億美元,11 年暴漲 90 倍。這個曾經被稱作 " 電商荒漠 " 的國度,如今已成為中國老板的 " 快樂福地 "。
前有很多中國品牌,先是 " 偽裝當地貨 ",連禱 告都能賣貨,一路從小透明幹到巨頭。
當地很火的美妝 Skintific,產品包裝會印印尼國旗的紅白色,直播間主播佩戴傳統頭巾,甚至将《古蘭經》的片段印在快遞盒上,堪稱 " 印尼完美日記 "。誰也想不到,它的公司總部就在廣東。
當地的節日更是堪比品牌的狂歡日。因為當地政府規定雇主每年為居民發放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宗教節日補貼(THR)。曾有機構調研 88% 的人計劃用于齋月期間消費,53% 的人決定在齋月期間 " 花光 " 這筆錢。
群眾兜裡不差錢,品牌也會趁此時機精準下猛藥:搞出齋月紅包、宗教主題直播、頭巾專供彩妝,中國平台算法連印尼人發薪日都算的精準。
中國快遞品牌極兔當然不會閒着,極兔起家就是在印尼,可以說不能更懂當地人。對手在宗教或節假日不派送,極兔就 7*24 小時服務,對手不更新快遞服務,極兔也快速響應,再給電商添一把火。
印尼給了極兔翻身稻草,兩年就從小透明做到印尼市場率第一,甚至還反殺到國内。
後有中國大廠更不會缺席。紛紛在印尼重建 " 小号 ",打不過就加入。
騰訊的 " 東南亞分身 "Shopee 保留中國打法精髓,憑借 " 砍一刀 " 策略,在印尼鄉鎮市場實現日活 4800 萬,也間接圓了騰訊的電商夢。阿裡系 Lazada 是 " 農村包圍城市 ",在東南亞設立 3000 個自提點,同樣是如火如荼。
誰能想到連 TikTok,都能在印尼網購潮搶到蛋糕。當地曾推出 " 社交網站不能搞電商 " 禁令,但 TikTok 硬是通過收購本土電商 Tokopedia" 借殼重生 ",效果還意外的不錯。有印尼賣家直播帶貨,交易量平均增長了 30 倍。
在這兩招暴擊下,逼得當地同行節節敗退。
本土物流 JNE 日單量暴跌被迫關閉站點,輸得心服口服。
全球 " 搶錢 " 大戰,見縫插針往往致勝
很多人說,中國制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不少中國品牌之所以能在印尼如魚得水,離不開印尼特有的兩大 " 誘惑 "。
一是印尼是多島國家。不同島發展有快有慢,這就導致它的市場包容度極強,無論是 " 電子垃圾 " 還是前沿黑科技都有閱聽人;二是印尼的人口紅利。2023 年,印尼有超過 2.7 億的人口,且年輕人口眾多,34 歲以下人口占比達 56.9%。
這種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韌性,某種程度上同樣算是 " 遍地是黃金 "。當然時代只是其次,印尼能如此熱情擁抱中國企業,還是出于更深遠的目的。
其實,印尼也曾有一段 " 自我封閉期 "。
最典型的就是 TKDN 政策和配額,曾是印尼保護本土產業的 " 盾牌 "。TKDN 強制要求企業在印尼生產時,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零部件;進口配額更是裝都不裝了,直接限制特定產品的進口數量。
也就是說,一家中國手機廠商想在印尼建廠,不僅要把生產線搬到當地,還得花高價采購印尼本土的電池、螢幕等零部件,成本原地飙升 30% 以上。
但僵化的執行,不僅沒能讓本土企業做大做強,反而還一步步倒退。
依賴政策保護的印尼電子、汽車產業,因為無法接入全球優質供應鏈,成本比國際市場高出 20%-30%,技術滞後在國際市場毫無競争力可言。
吃到苦頭的印尼意識到問題及時改變。先是政策大動刀,廢除 TKDN 政策,取消進口配額。
普拉博沃在國家經濟論壇上直言:" 我們需要以開放促發展,讓印尼企業在全球競争中學會遊泳。"
這不是嘴上說說,比如新能源汽車企業若在印尼建立研發中心,可享受 10 年企業稅減免。此外還有電子產品、機械設備、電動車等無需在印尼組裝,可從中國工廠直接發貨,縮短上市周期 40% 以上,都是一個關鍵詞:簡單粗暴。
但僅僅有政策簡單松綁還不夠,想要不讓自己窮回去,更需要點智慧:讓企業從 " 單一賣貨 " 到 " 主動扎根 "。
在這方面,中國也是個很好的參考。政策松綁不意味徹底放棄本地化,而是賦予外國企業更多選擇權。
比如很多中小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快速試水,無需一開始就投入重資產,然後才是深度本地化進階,讓外國企業一步步走進來。
說直白點,印尼需要產能,我國企業需要資金和政策支持。就像寧德時代在印尼布局電池原材料加工,既享受政策紅利,又規避單一出口風險,讓本土同行學習的同時養活更多的本地人。
對于印尼而言,既能降低對進口原材料和技術的依賴,又能吸引中國、韓國等制造業強國的產能轉移,成為 " 全球價值鏈中轉站 ",可謂一舉三得。印尼的狂飙也給不少地區上了一課。
當中國供應鏈遇上印尼人口紅利,這場千億市場的賺錢密碼還是那句話:
相互成就,永遠是商業世界颠撲不破的王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金錯刀 "(ID:ijincuodao),作者:江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