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新片口碑大爆,頂流男神回歸,穩了!,歡迎閱讀。
今年的端午檔,整體低迷。
其中。
有一部國產電影卻意外地受到好評,以7.9 分的高分領跑這個檔期。
早在今年 4 月落下帷幕的第 14 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
它就以場均 4.0 的高分榮登國產片首位,還一舉拿下了 " 天壇獎 " 的三項大獎:
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女配角。
毫無疑問成為了電影節的頭号大赢家。
上映後,大部分網友給出了較高評價
" 它觀感媲美《愛情神話》和《又見奈良》的 2024 華語佳作。"
" 不敢相信會這麼有趣、這麼好笑!因為根本沒抱喜劇預期,結果一路輕盈的生活流笑點全部爆出來。"
我探看完後也認為,影片最大的亮點在于其松弛和流動的生活感,靈活捕捉生活細節,在幽默中深刻反映現實。
當然,本片卡司陣容強大。
雙料視帝胡歌、國民氣質女神高圓圓,金鷹影後嶽紅,還有喜劇人金靖和話劇領網域的老炮周野芒。
話不多說,今天就聊聊這部端午最佳國產喜劇黑馬——
「走走停停」
Gold or Shit
2024.6.8
成為紀錄片的主角
《走走停停》的故事很簡單。
一句話概括,北漂中年編劇吳迪(胡歌飾)因劇本被剽竊和缺乏認可,決定背起行囊回老家 " 啃老 ",美其名曰,GAP(暫時性空窗期)。
可小城市的生活也并非如他預期的那般輕松,頻繁的面試失敗加上父母和妹妹的不理解,使他感到更加孤立無援。
某天,在排隊領取免費雞蛋的時候,吳迪偶遇了高中時的女神馮柳柳(高圓圓飾),她現在是一名電視台編輯。
馮柳柳看到了吳迪身上的故事價值,決定以他為主角拍攝一部紀錄片,深入挖掘那些從一線城市返鄉的中年人所經歷的心理變化和生活困境。
可随着攝影機的介入,吳迪原本平靜的家庭生活開始出現裂痕 ......
為數不多好看的家庭片
說《走走停停》是「螺蛳殼裡做道場」(是指在狹窄簡陋處做成復雜的場面和事情),一部小而精的電影毫不誇張。
整部電影大部分時間和故事幾乎都是在吳迪家裡進行。
起初,吳迪在馮柳柳的激勵下,将自己的劇本《似是故人來》改編成一部體現小津安二郎風格的電影——
通過收斂的攝影手法,把平凡生活的碎片,化成一場場對生命的深刻剖析,将生老病死和情感糾葛悄然滲透進日常瑣事中。
由熱愛表演的母親擔任女主。
戲裡。
母親在春秋韶華已遠而不悔的晚年,又燃起了新的激情,熱烈追求着愛情。
戲外。
母親看着眼前的鍋碗瓢盆,對兒子說,自己很欣賞一位 90 歲的老太,竟能在人生歲末裡榮獲奧斯卡獎。
她說,她想拼一拼,說不準還真就能拿個最佳新人獎。
夢想是實現了。
可她卻離世了。
由此,影片構成了" 戲中戲 " 的結構,打破虛實的界限,創造出一種現實與戲劇之間的巧妙對話。
《東京物語》
* 在小津安二郎小津的電影中,家庭和親情被近乎宗教般崇高地對待,而固定的長鏡頭則體現了其作品中克制且樸實的喜劇風格。*
《走走停停》整部電影都帶有小津安二郎式的平淡與克制。
通過這種手法,導演巧妙地探讨了跨代際之間,即父母與子女之間對生活的不同解讀與衝突。
父親吳明發(周野芒飾)典型的中國式父親,看上去不怒自威,實則粗中有細,對家人有着深沉的愛,就希望一家子安穩。
在得知兒子事業受挫,原本剛毅如鐵的他,也願意為兒子求職屈身求人。
可兒子呢。
人生過半,無女友;
理想擱淺,無房、無錢、無存款;
佛系自在,主打一個「孔己乙脫不下的長衫」,人得學會自洽。
過不了體制内,朝九晚六的生活。
沒得事先商量就私自把工作推脫了,臊了老頭子的臉,傷了老頭子的心。
妹妹吳雙(金靖飾)典型的川妹子,性格直爽,生活自立,穿着" 閉嘴 "和" 滾 "字的體恤,完美契合當下年輕人 " 瘋感 " 拽姐人設。
老爹愁而立之年的閨女還不交男友,拽姐直接回怼:
" 男人幹什麼都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雖然直接,卻也反映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和不服輸的精神。
母親江美玲(嶽紅飾)典型的家庭主婦,絕對是全片最吸睛的人物。
年輕時有過北舞演員夢,成空。
沒嫁給最愛的人,一切都是過去式。
看似擁有最遺憾的人生,結果活出了最精彩的自我。
對待婚姻,她說:
" 生活有點小秘密,日子才過得下去。"
看待人生,她會心一笑:
" 成功不見得是金子,失敗也不見得是屎。混得好混得差,就是别人嘴上說說,你自己曉得你是什麼人就行了。"
對過去,她更是輕描淡寫:
" 人嘛,總是下意識地選擇更容易走的那條路。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遺憾很正常。"
與嚴苛的丈夫不同,她選擇寬容地接納兒子吳迪的 " 無為 "。
因為她明白,無論是自己還是兒子,兩人都是在用生活的松弛和黑色幽默掩飾内心的不甘。
現如今已步入老年的她,每一天,都是在無聲地演出,等待那個照進現實的聚光燈。
而當攝影機真的進入她的生活,她無需任何準備,便把積累的生活精粹轉化為鏡頭前的自然表演。
她知道,這次機會不只是支持兒子的項目,更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向遙遠夢想的一次獻禮。
這一次,她也不再是幕後的母親,而是占據舞台中心的女主角,将一生的邊緣夢想鑄成了鏡頭前的驚豔現實。
兒子吳迪,典型帶有「廢柴中年」的标籤。
雖說是本片的男主,但個人認為胡歌對于角色的塑造和把控遠不如以上三位。
吳迪本應是一個在生活壓力與自我追尋中掙扎的典型,但整部電影看下來,他從北京回家,并沒有呈現出内心的掙扎與自我矛盾缺失。
換句話說,在胡歌的演繹下,吳迪少了那份頹廢與無奈,多了一些自信與明确。
至于馮柳柳,作為單親母親的身份被徹底和諧掉了,在本片中更像是引導劇情推進的工具人。
當然,女神還是女神,時隔 8 年重返大銀幕,高圓圓氣質依舊,一如既往的負責美麗即可。
在吳家這個精心搭建的小屋中,我們也能看到,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充滿了溫馨和活力,他們在簡單的日常中找到了幸福:
共同享用西瓜的樂趣,輕松地讨論日常大事小情。
這裡有秘密小藏,也有默契的寬容,兄妹的鬥嘴和父母之間,雖各藏 " 發乎情,止乎禮 " 的心事,卻仍依禮節持家。
在微風吹過天台的午後,家人的笑聲與被單的飄揚交織,綠豆冰的清涼在夏日中悄然融化,帶來心靈的慰藉。
電影的喜劇設定,同樣自然而不造作。
前半段,着墨描寫作為子女的吳迪返鄉後的種種尴尬。
比如,偶遇初戀女神馮柳柳,最後只得用一句 "GAP" 來掩飾自己的生活困境;
回到家後,還得和妹妹争搶房間,在沙發和上鋪之間左右為難。
影片的後半段,喜劇的笑料,從子女身上過渡到了父母 / 長輩身上。
兩位不斷 NG 的 " 老演員 " 在拍攝過程中的鬧劇層出不窮。
這些笑料,雖不及前半段那般直接,卻帶有一種經過歲月沉澱後的深意。
尤其是關于父母多年婚姻的描寫——
「你外面藏郎,我後台有妾」。
像一把利刃,剖開了生活的表層,露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通過《走走停停》,反觀國產導演在家庭題材的拍攝上,鮮有特别出色的作品。
除卻李安的 " 父親三部曲 ",張艾嘉的《相愛相親》和黃健中導演的《過年》外,其餘作品多顯得乏善可陳。
黃健中導演的《過年》劇照
原因很簡單,中國式家庭片難拍。
若表現生活過多,便顯得啰嗦、呱噪,使人難以忍受。
比如《第二十條》中的馬麗和雷佳音,一見面不是互掐,就是吵吵吵吵吵。
反之,若表現得太少,又會讓人覺得缺乏韻味,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與深思。
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表達常常在此產生衝突。
李安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在于他能夠在細膩的情感描繪中,找到一種真實與戲劇的平衡,使觀眾既能感受到生活的質樸,又能品味到故事的深邃。
電影《喜宴》劇照
比如《飲食男女》。
通過食物的濃香,把生活的瑣碎庸常和世事無常,不講道理的讓它自然發生。
父親每周為家庭聚餐精心準備,可三女兒對此卻興趣寥寥,儀式化而冷漠,食不知味。
餐桌原是聚情維系家的場所,現轉為矛盾焦點所在。
女兒們想擺脫家的羁絆,心神不屬。
美食前的聚餐,竟成了各自心事的展現場。
父親堅守的家庭儀式,已是力不從心,面對新生代的冷漠,更覺索然無味。
" 家庭 " 二字,早已被李安拍透了。
《走走停停》也是如此。
不沉溺于矯情的慰藉,也不僅是浮光掠影。
導演以北漂族回鄉為切入點,卻巧妙地避開了沉重的社會責難:
大城市的奮鬥不易、中年的職業迷茫、情感的空缺、錢包的困境。
不需全社會理解,只需觀眾感同身受。
巧的是。
無論《飲食男女》還是《走走停停》。
兩者結尾,異曲同工。
最想掙脫家庭桎梏的人,最終卻守護着這所名為 " 家 " 的老屋。
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借北漂青年返鄉之由,觸及了當前社會熱議現象,但其核心所向,依然是人生的不易與親情的易碎。
兩場催淚瓦斯,被戳到的人,真的會笑着笑着就哭了。
一場母親離世後。
熟悉的陽台上。
吳迪随手點燃了香煙,耳畔卻響起了母親的唠叨。
" 不要再陽台上抽煙。"
一瞬間,是驚喜、是錯愕、是難以言說的失落到痛。
商場裡。
吳迪躺在母親生前經常占小便宜的按摩椅上。
過去打八折,現在打五折。
吳迪卻笑了。
他知道。
媽媽這一輩子,年少時放棄了夢想,一輩子都在為家庭付出,而只有在她逛超市的時候,就短短幾分鍾,是屬于她自己的時間。
她躺在按摩椅上,身心得到了放松,所以媽媽很快樂。
所以。
當吳迪躺在按摩椅上,他才能夠真正的讀懂母親。
對于吳迪來說,這一刻是他和母親,最近的瞬間。
同樣。
父親為完成妻子生前的願望,決定替她補拍完剩下的鏡頭。
戴着假發,穿上花裙子,機器架好," 母親 " 站在那兒。
與之前的母親相比。
這位 " 母親 " 制作棒冰的動作不再輕盈。
導演(兒子)兩次喊 " 卡 " 也沒能讓 " 她 " 從情景中走出,等到完成綠豆冰," 她 " 才緩緩放下手。
轉身回頭的一瞬間," 她 " 臉上不見了往日的溫柔和安詳,沒有淚水的溢出,只有生活細節的低語,在緩緩訴說着悲傷。
母親又變回了父親。
只不過。
此時的父親,已經不在乎社會的眼光,勇敢地穿上這身女裝,試圖去體會妻子生前為家庭默默承受的枯燥與乏味。
可電影終究要落幕,他和妻子都必須回到那個索然無味的現實生活中。
現在,卻只剩下他一人。
前路漫漫,他又能走多遠呢?
幾十年的朝夕相處,曾經夢想中的白頭偕老,現在看來,真是太遠了。
痛苦,在這一刻得到了具像化呈現。
可以說。
《走走停停》摒棄了國產家庭片裡常見的情節化笑料和故意制造情感衝擊的通病,轉而以平實真摯的方式,展現人物内心微妙波動的同時,探讨了存在的意義和日常的價值,呈現出創作者對生活深度的理解和尊重。
影片的最後。
妹妹離開老家,吳迪則選擇留在離世的父母身旁,兩人最初的身份困境在這一刻實現互換。
吳迪終于釋懷,明白了雖未達理想,效仿父母的生活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好?
生活本不完美,允許其滿目瘡痍,同時在裂縫中修補,這便是我們存在的方式。
電影《走走停停》,乍一看似乎輕松,實則挑戰了觀眾對電影的常規期待。
觀眾以為他們将會有所作為,将會有愛情的續集,将會有家庭的團圓,将會有成功的光環 ......
事實卻是老一輩的黯然退場,年輕人亦步亦趨于平凡。
三年間,距離與時間深化了生與死的隔閡,加深了人與夢想的距離。
吳迪返璞歸真,馮柳柳随波逐流,他們的相遇在大橋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生活不過是場長途跋涉,有人追求快速,有人選擇慢行,而終點或許并無所謂快慢。
就像父親說的:
" 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糟糕。習慣了就好。"
主題曲《我活着呐》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 在躺不平也跑不動的房間裡活下來真是了不起,生活沒對我客氣,我朝它敬一個禮 "。
海報上寫着" 允許一切發生,做勇敢快樂的人 "。
在縫縫補補的人生裡,允許一切随風擺布,即是一種豁達。
吳迪見證了自己「四十無成」的荒唐,理解了人間的笑話與神話,觸摸到了那些再珍貴不過的頓悟與迷茫。
他的前半生,像是被煙頭燙爛的床單,後半生則是滅了火,又堆起了下一輪的綠豆冰。
電影未盡其言,但足以讓人省思。
真實的生活,不是電影裡的幻想,而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不過。
好在對吳迪來說,他終于明白了。
北漂未果是他的 " 停 ",回家後的種種,才是他真正的 " 走 "。
(院線上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