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裝睡”的電影人,能被《哪吒2》打醒嗎?,歡迎閱讀。
文 | 文娛價值官,作者丨陳桐,編輯丨美圻
2025 年春節檔最終以 95.1 億總票房、1.87 億觀影人次、單日票房數據創新高等多項歷史性突破,畫上了圓滿句号。
與此同時,《哪吒之魔童鬧海》(下文簡稱《哪吒 2》)的虹吸效應仍在繼續,據貓眼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 2 月 13 日 14 時 30 分,《哪吒 2》票房接近 97 億元,成為中國影史首部票房破 60 億電影。業内給出的 142.57 億元總票房的預測一旦實現,該片不僅将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也有望衝擊全球電影票房榜前七,為中國電影和國漫崛起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項項紀錄注定将寫入中國電影史,讓疲軟許久的電影市場迎來了久違的轉機。頭部影片斷層式領先,既印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韌性和潛力,也暴露出多數中腰部内容創新乏力、觀眾号召力越來越弱等短板。在情懷與套路被不斷消耗殆盡,赢者通吃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也進入了大破大立,尋求新出路的關鍵期。
信心效應,比經濟效應更重要
2025 年春節檔日均接近 14 億的票房,可以說确實給全年電影市場開了個好頭。95 億的總票房,也用事實證明觀眾并沒有抛棄電影和電影院,這場事關中國電影市場生死存亡的保衛戰不僅赢了,而且赢得相當漂亮!
總觀影人數方面,最近十年春節檔(2016 年— 2025 年),今年 1.87 億的觀影人數毫無懸念奪冠,比起二、三名(2021 年 1.6 億人次、2018 年 1.45 億人次),提升幅度明顯。
單片觀影人數方面,從 2012 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單片近 4000 萬人次到 2017 年《戰狼 2》1.59 億人次,再到此次《哪吒 2》可能創造新的單片觀影人次紀錄,無論是整體大盤還是單片和單日大盤,觀影人次都得到了史詩級的拔高。
今年春節檔還有一個 " 怪象 ",那就是在電影票理直氣壯地公然漲價的同時,人們的觀影熱情并未被澆滅。貓眼數據顯示,春節檔平均票價在連續 2 年下跌後,2025 年開始小幅回升至 50.8 元,增幅達到 3.4%,在這一回升過程中,三四線城市的票價漲幅尤為顯著,半數以上三四線城市大年初一的平均票價都突破了 70 元。
這些人情社會最為濃厚的地區,未來将會成為院線電影越來越重要的 " 票倉 ",三四線城市觀眾的口味也将更加主導中國電影的走向。
相較票房而言,觀影人次在票價上漲後逆勢增長無疑給行業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意味着春節檔吸引了一大批平時不怎麼看電影的路人群體入場,給整個電影市場帶來了一波新鮮血液,不僅給當下,也為未來市場的增長提供了動力和空間,是一次含金量極高的擴容。比起票房帶來的經濟效應,信心效應有時更為珍貴。
具體到作品,95 億元的總票房有 50 億元是《哪吒 2》貢獻的,占比超過一半,更創下連續五日逆跌的紀錄,一部片子拿到檔期超一半的票房,在之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前所未見,2025 年春節檔改名 " 哪吒檔 " 也不為過。
第二名的《唐探 1900》目前總票房突破 30 億元,雖然不到《哪吒 2》的一半票房,但放在近幾年的市場也算不錯的成績。作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前傳,這部續作在保留系列喜劇和懸疑基因的同時,深度挖掘了歷史背景,将娛樂性與思想性巧妙結合,為主旋律電影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名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下文簡稱《封神 2》)目前總票房接近 12 億元,鄧婵玉的成功塑造成為《封神 2》文戲的最大亮點。電影以相對濃重的筆墨描繪鄧婵玉的價值觀轉變,這個女将的力和美、愛和痛、獨立和覺醒,給了觀眾強有力的精神感召。比起王者的崛起,我們往往更容易共情逆天改命的 " 配角 "、更容易沉溺于孤勇者的光芒。
除了票房和角色亮點,《哪吒 2》《封神 2》在規模化整體制片流程、專業化團隊協作以及國際化合作等方面的探索與進步,對中國電影也具有重要意義。這兩部電影的成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成功," 中式超級英雄 " 可以和漫威超級英雄媲美,其實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 " 趕英超美 " 發展速度的生動體現。
觀眾從來不是韭菜,只是足夠挑剔的鑑賞家
在 2025 年春節檔到來之前,中國電影市場已經陷入泥沼許久,焦慮與懷疑煎熬着每一位業内人。
2024 年,中國内地全年電影票房只有 425 億,較 2023 年減少超過 120 億,各個熱門檔期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相繼撲街,全年也出現了多部被大面積抵制的影片," 救救中國電影 " 相關話題成了微博熱搜常客。
年底,電影行業甚至喊出了 " 守住春節檔,是一場中國電影的存亡之戰 " 的口号,引得網友紛紛調侃 " 中國電影只能靠賣慘上熱搜了 "。
現在從結果看,電影不僅守住了春節檔,更證明了國内的觀影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的。《哪吒 2》票房斷層式領先,恰恰說明所謂的 " 影視行業寒冬 ",其背後的真正原因是電影創作者拿不出質量過硬的佳片,總想把觀眾當韭菜割,許多想走進影院消費的人卻找不到一部想看的影片。
當然,《哪吒 2》并非絕對完美,許多特效細節依然有提升空間,故事上為了兼顧商業屬性,前半段融入了一些刻意的段子,作為一部頂尖作品,内容上稍微落了俗套,但這部現象級電影對于行業的意義足以載入影史。
《哪吒 2》用活生生的案例不僅狠狠抽了一邊沉迷于 " 大 IP+ 流量明星 + 熱搜營銷 " 的萬能公式,一邊呼籲 " 救救電影 " 的大導演們一記響亮耳光,也打醒了迷信 " 檔期玄學 " 的行業賭徒,以一己之力證明真正的好片能憑空創造觀影需求。
當同行還在用大投資砸出五毛特效塑造的 " 藍毛紅發的藍精靈 ";當某電影版特效鏡頭外包給三家不同公司,導致主角在沙漠與綠幕間反復橫跳;當某電影請來頂流主演,結果豆瓣開分 5.3,觀眾怒評 " 演技不如商場導購 " 時,《哪吒 2》團隊卻早已沉下心神,五年磨一劍只為保正品質,僅哪吒的混天绫飄動效果就測試了 178 種物理參數。
觀眾用腳投票的選擇,徹底撕開了影視行業的皇帝新裝。那些在戛納紅毯大談 " 藝術追求 " 的導演們,可曾想過自己的作品在購票平台上連 6 分都保不住?一個個電影人整天搖旗呐喊,恨不得強拉觀眾進電影院,你們倒是拍點不割韭菜、不夾帶私貨的正常片子啊!
《哪吒 2》用非常亮眼的票房表現證明了,中國仍然擁有全世界前二的電影市場,從來都不是觀眾不支持國產電影,而是觀眾越來越難忽悠了。光靠流量明星、制造話題、營銷賣腐,已經很難拉動高票房了,故事講不好、立意經不起推敲,最多也就能忽悠一兩天的票房。
接下來,如何兌現這個市場的價值是每位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放下一切雜念,拿出真正優秀的作品,不要妄想靠其他捷徑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不能只量產工業垃圾,中國電影需要大破大立
春節檔雖然總能制造各種票房神話,能上牌桌的玩家都有機會一夜暴富,但是同時愈來愈明顯的馬太效應也意味着巨大的風險,三成赢家七成輸家已成為一種常态,這也有助于加速淘汰工業流水線上的瑕疵品。
事實上,赢者通吃的格局某種程度上也是觀眾對某些爛片導演的報復,前幾年割韭菜的垃圾片太多了,一些導演不研究劇本,用流量明星和粗制濫造的特技來吸引觀眾,觀眾不願意 " 吃屎 " 就說中國電影沒救了,恰恰沒意識到自己才是那坨 " 屎 "。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幾年大爆的影片大多是圈外新人執導的,餃子、郭帆、馮骥都不是科班出身,這些輕裝上陣的新人,有才華有傲氣也有近乎偏執的藝術追求,他們作品中的那種精氣神,跟之前那些工業垃圾完全不一樣。
哪吒和敖丙組成的 " 魔妖組合 ",代表着不受傳統約束的年輕力量。兩人那句 " 天地不容便扭轉乾坤 ",跟現在年輕人敢于對抗規則、勇敢追求自我價值的心态完美契合。餃子用這種特别的方式,替年輕一代說出了心裡話,讓他們在電影裡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多了幾分勇往直前的勇氣。這 " 不裝 " 的真誠、真正的共振,已經步入晚年的大導演們拍不出來。
不能否認,那些科班出身的大導演們曾經撐起過中國電影的天空,改變了電影的宣發模式與盈利模式,攜手開啟的商業化大片時代對後世影響深遠。
但與此同時,幾十年來他們也逐漸壟斷了行業資源,切斷了有才華有追求新人的上升通道,占領話語權的門閥們的電影越拍越差。藝術陷入路徑依賴和簡單重復的同時,還一頓胡來,對賭協定、重用流量、凌晨陰兵包場等操作,讓電影完全變成了資本洗錢的工具。
未來,中國電影要想健康良性發展必須大破大立,那些只想着撈錢、不想做好内容、量產工業垃圾的導演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不是中國電影不行了,而是他們不行了。否則,花幾十塊錢在黑暗中坐 2 個小時不動,看着足以侮辱智商的情節和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沒觀眾願意去電影院。
換個角度看,那些無良資本的 " 寒冬 ",對觀眾和行業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只有把濫竽充數、毫無誠意的創作者和資本清理出去,中國電影才有可能真正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