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爽飛!這才叫年度王炸!,歡迎閱讀。
終于來了。
耗時 3 年,期間遭遇多次停拍,仍是好萊塢動作爆米花年度期待。
海外媒體先行口碑早已爆炸,拿下 IMDb8.3,爛番茄 99% 新鮮度認證。
前兩天正式上映後,豆瓣開分也高達 8.4。
你一定知道我說的是哪部電影。
閒話少說,今天開聊——
「碟中諜 7:致命清算(上)」
2023.7.14. 中國大陸
鑰匙之争
《碟中諜 7》的故事可以歸為一句話:一群人搶兩把鑰匙。
起因源于一個名為" 智體 "的 AI 發展出了自我意識,大肆攻擊互聯網。
而存有它源代碼的機器,藏在一艘被炸沉的俄羅斯潛艇裡。
能打開機器的,便是這兩把特制的鑰匙。
這是智體的唯一弱點。
雖然不知道人們都是怎麼知道鑰匙作用的。
但總而言之,全世界都在找這兩把鑰匙,想要控制智體,成為世界霸主。
美國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派出了伊森 · 亨特,只不過沒有告訴他真相。
在知曉了鑰匙的真正作用後,伊森叛變了。
秉持着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伊森召集起老隊友,誓要毀掉智體。
而另一邊,智體、美國軍方、白寡婦,也都在派人搶鑰匙。
一場多方大混戰眼看就要打響 ......
實拍狂魔
先給一個總體評價吧:
文戲欠佳,但仍無愧于好萊塢年度動作大片的稱号。
圖爽快的,喜歡碟中諜系列的,喜歡阿湯哥的,都可以看看。
然後咱們再來細談(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最大的優點,就我個人的觀感而言——
雖然分為上下集,但是《碟中諜 7》仍然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
在被各種 " 大型預告電影 " 惡心壞了的當下,我只想哭着給這種操作瘋狂點贊。
此外,跟同類型的其它動作大片比,《碟中諜 7》依然稱得上是業界标杆。
除了交代信息的必要性文戲,動作戲幾乎從頭鋪到了尾。
每一場動作戲,也都有着不同的設計風格。
在綿延起伏的沙漠裡槍戰、在國際機場跑酷,在羅馬追車,在火車上肉搏 ......
突出的就是四個字:量大管飽。
還有那個作為最大噱頭的懸崖飛車。
即便在前期的宣傳,花絮視頻已經劇透了個幹淨。
但真正在大銀幕上看見阿湯哥縱身一躍,還是會心裡忍不住一緊。
下落時,風把臉吹得像水波一樣所帶來的臨場感,也遠非特效所能比拟。
這就是實拍的魅力,也是《碟中諜》系列貫徹至今的招牌。
沙漠、機場、火車,每一場戲都是實地實拍。
為了拍攝最關鍵的跳崖,阿湯哥更是準備了一年之久。
500 多次定點跳傘訓練,13000 多次摩托車跳躍,名副其實 " 跳麻了 "。
再用 GPS 搭配動畫軟體,精準計算阿湯哥跳躍的弧度,從而安置好相應的攝影機。
一切,都只為不到 20 秒的完美鏡頭。
而以往,實拍只是貫徹在動作戲裡。
但這一部,首次将實拍的精神融進了主題裡。
AI 發展出自我意識的操作,在影視劇裡并不算新鮮。
但放在這樣一個以實拍著稱的動作系列裡,便具有了一番别樣的意味。
說白了,就是以肉體對抗科技,以復古對抗現代。
最為明顯的兩個例子,便是那台搶眼的復古小黃車,以及阿湯哥的奔跑。
甚至被不少人诟病 " 為什麼不用槍 " 的很多肉搏場景,大概也是為了适配這一主題。
在越來越依賴 CG 特效的好萊塢,阿湯哥選擇這樣一個主題,也是順理成章。
看着年過六旬的阿湯哥還在奔跑,飛車跳崖,還是不免讓人感動。
他用生命在踐行着對于人類肉體特技和銀幕視覺震撼的痴迷與探索。
也在用生命捍衛着實拍電影最後的尊嚴。
文戲欠佳
當然,影片的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雖然跳崖很帥,但跟這個系列自己比,就算不上多令人驚豔的操作了。
密室懸空取物,徒手爬迪拜塔,超長水下待機 ......
系列裡很多經典的橋段,至今回想起來,仍能讓人啧啧稱奇。
這倒不是說《碟中諜 7》的跳崖鏡頭技術難度要更低。
而是在最後呈現的觀感上來看,跟以前的那些名場面比,還是略顯遜色。
《碟中諜 6》花絮
其二,除了阿湯哥以外,全員基本都可以視作工具人。
比如,最讓人意難平的伊爾莎。
出現的唯一作用就是強行下線,給伊森添上一個 " 想殺反派 " 的動機。
但,全片并沒有塑造和體現出伊爾莎和伊森之間的深厚感情。
對于那些已經忘了或者沒看過前面兩部的觀眾來說,這個動機根本不成立。
而對于喜歡伊爾莎的觀眾來說,那就更殺人誅心了。
因為伊爾莎之死完全就是劇情殺。
很明顯,影片既想吃伊爾莎的紅利,又想換女主,典型的既要又要。
最搞笑的是,反派的能力似乎也完全為了伊森而服務。
捅伊爾莎就一刀斃命,讓伊森紅溫暴怒。
捅黃毛女就精準延後,剛剛足夠黃毛女救完伊森,說完關鍵信息再死。
只能說,絕了。
替換伊爾莎的新女主格蕾絲,也被塑造得一塌糊塗。
其實她這個角色的邏輯還算清晰——
一個自私自利的小偷,在和伊森同生共死的經歷中被感召,最終迷途知返。
但落實在劇情上,她和伊森之間的情感塑造同樣幾乎為零。
更何況還有伊爾莎這個前任在,更難讓觀眾接受她和伊森成為同伴或 CP。
這也導致了格蕾絲的心理轉變完全不可信。
實際上,這個角色本身就根本毫無魅力可言。
要打不能打,要計謀也沒計謀,全靠一手 BUG 般存在的偷鑰匙技能推動情節。
唯一可夠供觀眾共情的點可能在于,她演過卡特隊長。
而這跟《碟中諜 7》并沒有半毛錢關系。
這麼重要的東西,拿到後能不能不要總是放口袋啊喂!
作為客串性質的白寡婦,同樣如此。
上一部把人家拍得又美又飒,這一部直接拍成了逗比。
被打暈之後,甚至還專門給了她一個醒過來又暈過去的純搞笑鏡頭。
這到底是在幹什麼?導演你是沒看過《碟中諜 6》嗎?
這可都是已經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老角色了啊。
到了這部,每一個女角色都被寫崩了。
無法理解,不能接受。
那些不太重要的配角,就更不用說了。
比如 CIA 的特工二人組,到底是來幹嘛的?
跟着伊森全世界跑圖?然後在結尾疏散一下老百姓?
還有那位美國情報總監。
信誓旦旦地告訴智體,只有他一個人知道藏有源代碼的機器在哪裡。
這不是在找死?這種腦子是怎麼當上一個國家的情報總監的?
根本毫無邏輯,無力吐槽。
其三,影片對于 AI 的想象也有些貧瘠。
照理說,懂人類情感的智體,不說無敵,至少對抗起來也應該是難如登天。
但影片中的智體幾乎像是一個人工智障,且全程都在放水。
它給伊森設定的唯一的障礙,便是伊爾莎的劇情殺。
所謂的全知全能,也不過是改改攝像頭數據,搶奪一下對講機權限。
而影片中稍微提到過的 AI 的恐怖之處——
在信息時代,你很難知道你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是 AI 故意引導的。
影片也并未深入讨論,而是非常含混地一筆帶過了這點。
打敗智體,最終被偷換概念,變成了簡單粗暴的搶鑰匙。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很多坑還可以留到下一部來填。
還有給智體和影片挽尊的機會。
阿湯哥曾表示:60 歲以後也将不再主演動作片。
換言之,接下來的《碟中諜 8》不僅是最後一部,也将是他動作生涯的謝幕。
只希望,阿湯哥和《碟中諜》系列,能有一個善始善終的結局。
(院線熱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