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更新了!飙升9分卻慘遭下架的華語劇,大家都看了嗎,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段時間幾個一起學舞蹈的中年小姐姐聚餐,大家一邊吃火鍋,一邊聊新出的台劇。
這些年台劇是真的崛起了。
内地劇還在滿足幻想,台劇已經開始提供反思,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她的她的她》到今年的王炸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每部叙事都有勇敢觸及一些社會敏感話題,而且,沒有令人作嘔的霸道總裁,行業精英,千金小姐和天才少女,落點只在普通人的生活。
▲來源:豆瓣電影
做出版業的朋友說,随着經濟下行,我們也快了,文化產業遲早走向去資本化,越來越多開始反思的人,需要有更多精神内涵的作品,這樣的劇本,目前還存在一個龐大的市場空缺。
她朝我擠擠眼睛:
" 怎麼樣,要不要考慮下?你出作品,我幫你做資源,我很看好你的東西,有個性有思考,就是為這個市場量身打造。"
我說你快饒了我吧,知不知道你現在這個樣子,很像《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面 Rebecca 的 " 剝削主 ",哈哈。
她甩甩頭發,狡黠一笑:
" 可是,你不是很像努力又有想法的 Rebecca 嗎?"
我搖搖頭:
" 你不覺得 Rebecca 一個人站在餐廳前都不知道吃什麼的樣子很可憐嗎?"
▲來源:《不夠善良的我們》截圖
加班到深夜,剛剛在電話裡接受了助手的辭職和暴擊:
" 我講了你不要生氣喔,我覺得你真的很棒,又漂亮又能幹,可是有時候,我又覺得你很可憐。你什麼都是一個人诶,快樂一個人,難過也一個人,生病還是一個人,如果我跟大于他們不陪你吃飯,你是不是連要吃什麼都不知道 ~"
又累又疲憊的她,只想在喜歡的餐廳好好吃頓飯,卻被服務員告知一個人只能上吧台就餐,瞬間就很崩潰:
" 為什麼我總是要委屈自己和别人并桌,或者是躲在餐廳的角落,以最快速的方式填飽肚子啊,到底為什麼,我要為了自己只是一個人而覺得抱歉,我這麼努力,又不投機又不取巧,靠自己實力忙到沒朋友,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好好享用晚餐,之後繼續回去加班的,到底為什麼我只能坐吧台 ......"
其實她也不是沒人陪,劇中三個男主角,三個都想陪她吃飯。
可是孤獨并不是沒有人陪,而是你滑過手機上一個又一個名字,想想還是算了。
Rebecca 大概代表了城市裡大多數未婚獨立女性的狀态。
有一定自我意識,但内心還不夠強大,沒辦法做到真正的獨立。
劇中曾多次出現爬山的場景,在 Rebecca 的夢裡,意念裡,她還是希望有一個男人站在前面,拉自己一把,這個男人最開始是何瑞之,後來變成經理,再後來變成大于。
" 就像爬山一樣,很累很累,如果有個人跟我說,這裡滑哦,要不要我牽你,就快到了,或者其實只要能聽見他的呼吸聲,就好像不會那麼累了。"
我能理解這種孤獨感。
小時候,爸媽工作忙,把我丢在姨媽家跟兩個小表妹玩,玩到天黑自己回家。
從姨媽家到我家的那條小路,白天我曾無數次跑來跑去,路邊有幾棵樹都門兒清,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可到了晚上,天黑下來,昏黃的路燈亮起來,這條熟悉的小路突然就變得既陌生又可怕。
對我來說,那段回家的路像是一段折磨,我總是擔驚受怕一路小跑,因為緊張,手心都捏出了汗。
其實每次都平安到家了,路上也從沒遇到我幻想中的壞人、意外,但下一次走夜路,還是會害怕。害怕的時候,就特别希望有個人能陪我一起走,哪怕他不說話,只要在我身邊,我能感受到他的呼吸,害怕都會少很多。
但随着慢慢長大,經歷一些傷痛後,我開始懂得,很多時候很多路,只能一個人去走。
不要說陪伴,周圍連風的聲音都聽不見,茫茫天地間只有你自己。這時候,還能不能,敢不敢堅持走下去,是對自我的考驗,也是自我的突破。
沒辦法,真正的獨立,就是要學着接受攀登中孤獨是常态。
這個認知對女性來說很難,坦言說,我到現在也還做不到,不然就不會下意識覺得一個人吃飯的 Rebecca 可憐。
所以我内心其實會有點小渴望,希望編劇能幫我們做出突破,在後面的劇集裡看到 Rebecca 真正 " 走出 ",去坦然擁抱孤獨,享受獨自攀登的樂趣,诠釋一個更為開闊的女性探索歷程。
除了 Rebecca,劇中還有一個女主角,是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
《不夠善良的我們》基本就是這兩位性格迥異女主的故事,情節也是由她們仿若存在于平行宇宙的不同人生片段交替推進。
簡慶芬的生活狀态代表了城市裡大多數已婚中年女性,更容易引發共鳴,但這個角色我真的喜歡不起來。
她活得實在是很擰巴。
心裡不爽不放心老公跟同事出去喝酒,又要表現出寬松大度的樣子秀恩愛,跟身邊朋友炫耀男人就是要放養,轉頭就開始查手機。
不喜歡刷鍋,但又不講,等吃完壽喜鍋,一邊刷鍋一邊抱怨:
" 我就說鍋很難刷,誰讓你要吃壽喜鍋!"
不滿婆婆早晨突然到訪又不說,背後再跟老公 " 告狀 ":
" 你就不能管管你媽,感覺這房子就跟她買的一樣 ~"
我看着都替她累 ~
姐姐,不爽男人喝酒,你明确表達啊,告訴對方你需要的安全感邊界在哪裡,怎麼做是他的事;不想刷鍋你提前講啊,對方又不是聽不進去,即便忘了講,撒撒嬌讓他幫忙也好過當怨婦;不滿意老人的做事方法,可以主動溝通,約定來家整理的時間,試着尋找彼此滿意的契合點。
總之,為什麼要揣着八百個心眼子等對方來體貼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提出訴求解決問題?大家不要幹正事的麼。
說實話,如果男人沒什麼追求,娶個這種老婆尚且能過,但凡有點追求都不合适,因為你會被拽到一種 " 小 " 裡面。
古人說 " 家和萬事興 ",本質意思就是夫妻雙方齊心協力,家庭才會像進入良性循環的公司一樣邁入積極發展的軌道,成天内耗的 " 小格局 " 公司是發展不起來的。
而且,平常瑣事作作也罷了,最讓我不解還是簡慶芬在 Rebecca 身上的嫉妒心。
當年明明是她截走當時還是 Rebecca 男朋友的何瑞之,結了婚,有了孩子,就開始覺得平淡生活無聊,吃飽了撐的去偷窺 Rebecca 的社交平台,從人家發布的只言片語裡找嫉妒素材。
看到 1800 萬,她以為 Rebecca 賺了 1800 萬;
看到 " 每天都有驚喜 ",她以為小男友每天都給 Rebecca 提供活色生香的情緒價值 ......
她反反復復幻想,一個擁有 1800 萬和小奶狗的單身女人,過得該是多麼快活 ~
殊不知,1800 萬只是 Rebecca 的目标,因為老板語重心長地建議她全職工作,在未婚未育的情況下,要保證如今的生活質量,起碼得賺夠 1800 萬才能退休。
至于驚喜,不過是房東突然通知 Rebecca 搬走以及一大堆水逆事件下無奈的自我調侃。
▲來源:《何以中國》截圖
為什麼簡慶芬活得這麼擰巴,一點也不快樂呢?她不是有房有車有孩子,喜歡的男人也搶到手變成自己老公了嗎 ~
想半天我明白了,如果說 Rebecca 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但還缺乏徹底獨立的勇氣,簡慶芬就是連自我意識都沒建立起來。
一直以來,她是員工是妻子是媽媽是媳婦,但沒有 " 我 "。
在心理學的論述上,沒有 " 我 ",會導致人過于耽溺于小型共同體。
比如,你是妻子,只看見 " 家庭 " 這個共同體," 家庭 " 就會成為你的全部,你會特别在意這個共同體裡任何一個風吹草動。
就像簡慶芬,一會覺得老公對曾經的白月光念念不忘,懷疑精神出軌,一會不滿婆婆對自己的态度,她的所有煩惱都來自 " 家庭 " 這個小型共同體。
但如果她不只是 " 妻子 ",還有 " 我 ",就會發現,完全可以在更大的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有 " 我 " 的興趣愛好," 我 " 想追求的事業," 我 " 要學習的東西,這等等都夠得你忙了,哪還有心思去懷疑老公研究情敵。
重點是,在更大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會變得更加優秀自信。
有成長有魅力,屬于你的愛才一分都不會跑,而你也能更好地去愛别人。
最後說說我覺得這部劇最妙的地方,不是角色塑造,也不是普通人生活細膩的再現,而是它的劇情設定。和之前我分享過的一部奧斯卡獲獎短片《鄰居的窗》很像,都是覺得别人過得比自己好,幻想着 " 如果我是她,生活該有多美好 ",窗後的真相卻并非如此。
人性裡的 " 圍城效應 " 仿佛永遠存在,每個人都有對自我環境的乏味和對窗外世界的向往,人們互為彼此的圍城。
剛畢業的大學生,羨慕中年人有車有房,有車有房的中年人,卻在羨慕年輕人的無限可能;
結婚生子的人羨慕單身漢自由自在,單身漢卻在渴望愛情,成家立業;
生活在小縣城的人羨慕大城市的繁華,大城市的人卻在羨慕小縣城的安逸 ......
但很多時候,我們羨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就只是幻想中别人的生活。就如《牛津格言》所說:
如果你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
但你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于别人幸福的想象總是超出了實際。
資源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