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豐田要賣 10 萬輛氫能車,我哭死,祝他幸福。,歡迎閱讀。
6 月 13 日,豐田突然宣布: " 在 2030 年前,會推出下一代氫燃料電池,且價格會降低至少 37% 。 "
還号稱要在 2030 年前交付 10 萬輛。
對于這個銷量目标,我只能表示:呵呵。
你豐田搞氫燃料電池也有差不多十年了,現在全球每年連 3000 輛都賣不到。
就算自家的 " 驗證碼 " bZ4X ,中國區一季度也有 4794 輛的銷量。可見消費者對氫能源的接受度就五個字:完全不買賬。
但看豐田這态度,還是突出一個舍不得。畢竟,氫燃料電池車這條路最後要是沒成,豐田前期的巨大研發投入不能說傾家蕩產,也起碼是血本無歸。
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氫能源汽車萎縮 11.5%
但還是有很多人堅信 " 氫能才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唯一出路 " 。
那氫能源到底行不行?很遺憾,短期來看,不行。
現在氫能車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有兩條路,一個是氫燃料電池,另一個是氫内燃機。
氫燃料電池這東西很牛,續航長、環保,名字還聽起來賊高級,又是燃料又是電池的。
但是,氫燃料電池這套東西并不 " 燃 " 。
它供電的方式,是直接通過化學反應( 反向電解 )将燃料的化學能轉換為電能。你可以把氫燃料電池看作是 " 增程器 " ,消耗氫氣去發電,發出的電再被用來驅動電機。
而這套動力系統的核心是 " 電堆 " 。其構造與普通電池類似,也是由三層部件構成的夾心餅幹——陽極、陰極,以及分隔他們的電解質膜。氫氣和氧氣在電堆中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和還原反應,就可以產生驅動電機用的電流以及唯一的排放物——水。
這玩意才是 ** 真正的 " 零排放 "。
相較于同屬新能源的锂電池,氫燃料電池最大的優勢是補能速度。
加氫和加油差不多快,3 分鍾就能加入 9 公斤氫氣,即加即走真的爽。除此之外,它的續航表現也不賴,大多數氫燃料電池家用車續航已超過 600 公裡。對溫度也不像锂電池那麼敏感,不會一到冬天就續航打骨折。
等到将來壓縮氫氣技術再發展發展,續航肯定還能提一提。
不過這玩意兒缺點也挺明顯:就是貴。
氫燃料電池的電堆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鉑金屬,原材料價格十分高昂,在沒有便宜的的替代材料之前,價格很難打下來。
比如目前最暢銷的氫燃料電池家用車:豐田 Mirai,在美國的起售價接近 5 萬美金,與寶馬 5 系價格相當。這價格給有錢人的代步玩玩還可以,對大多數普通工薪家庭來說是真的勸退。
而且用車成本也不低。還是以豐田 Mirai 為例,它行駛 100 公裡的平均氫氣消耗是 0.76 千克。結合現在國内 60 元每千克的平均氫氣價格,每百公裡成本大概在 40 到 50 元,跟燃油車區别不大,跟混動或者純電車是完全沒得比。
話雖如此,但即便氫燃料電池叫好不叫座,起碼還有豐田那樣執拗的車企在花大價錢搞研發,算是在市場上苟住了。
至于另一條路:氫内燃機,混的就更慘了,在短暫地昙花一現後就幾乎要絕種了。
其實真要說,氫内燃機的鍵盤值是特别高的。這玩意跟油車的内燃機大差不差,只是它不燒油了,改燒氫氣。
而且因為氫氣的熱值比汽油大了三倍,用起來就是會比汽油更 " 有力 " 、更 " 耐燒 " 。氫内燃機有着比汽油發動機更快的響應速度,在實現近乎零污染的環保需求同時,還為内燃機擁趸們保留了引擎聲浪的聽覺享受。
而且對比動辄幾十萬一輛車的氫燃料電池,氫内燃機省錢多了,造價成本僅比差不多功率的汽油發動機高 15% 左右,還能直接在傳統内燃機上改造。
它還不挑食,不僅可以燒純氫,還可以燒氫與天然氣等氣體混合而成的燃料,節約燃料成本。
寶馬曾在 2007 年小規模量產過氫能 7 系。它搭載了 6.0 升 V12 氫及汽油雙燃料發動機,可以做到在燃油和氫氣兩種能源之間無縫切換,續航在滿氫滿油的狀态下超過 1000 公裡。
這個續航對于一台 12 缸 " 油老虎 " 來說真的是相當炸裂。
當然,這裡面也少不了豐田,在 2021 年展示過一台基于雅力士 GR 改造的氫内燃機試驗車,還拿它去參加世界拉力錦标賽、富士 24 小時耐力賽等各項賽事。
但氫内燃機也有自己的缺點:易發生早燃、回火、還會排出少量氧化污染物。
關鍵是相較直接将化學能轉換為電能的燃料電池,其能量轉換效率較低,這就導致了它比較 " 費氫 " 。平均每百公裡氫氣消耗 2.1 千克、燃料成本超過 120 元,比燒汽油還要貴不少。
氫能發展不起來,除了這兩種技術自身的缺點,他們都還被 " 氫 " 本身卡住了脖子。
氫氣作為自然界密度最小的氣體,需要的儲存空間非常大。
現在已有技術可将氫氣壓縮成液态氫進行儲存,但液氫的密度還是比汽油小了差不多十倍。
而且,如果要把氫的體積壓縮得再小,這代儲氫罐的強度就有點不夠用了。現在的儲氫罐已經配置拉滿,用上了包括碳纖維和高分子聚合材料等材料,要想再繼續提高強度,估計還得在材料學上再研發研發,成本又是直接起飛。
例如,廣東省新建的電氫智慧能源站,在用上最新的固态儲供氫技術後,研發建設花了大幾十億,屬實不是一般人能承擔的。
加氫站的成本問題又進一步導致了加氫站的數量不足,引發氫能車的補能難。
目前全球投入運營的加氫站數量才剛剛超過 1000 座,且其中許多還建造在工業園區内,不對家用車開放。所以對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補能難是導致他們放棄考慮氫能汽車的主要原因。
以差評編輯部所在的杭州市為例,全市加氫站就只有一座,今年 5 月 16 日剛剛投入運營,還是專門給公交車使用的。合着杭州人買了氫能車還得跑上海去才能加氫,你說誰買嘛。
也是因為這些現實阻礙,許多家用車制造商,比如大眾、本田,都已經暫時放棄了将氫能源家用車投入市場的計劃,專注于锂電池家用車路線。
但如果我們把視線轉向商用車領網域,就會發現情況和家用車恰恰相反。到了商用車這邊,氫燃料電池車零排放、長續航、補能快的優勢正好就全用得上了。
目前氫能重卡在區網域物流領網域混得風生水起。國内 22 年銷量達到了 2456 輛,相比 21 年的 779 輛多了不是一星半點,發展前景相當樂觀。
氫燃料電池能在商用車領網域發展得這麼好,離不開它們倆特性比較互補。首先是商用車的停靠站點相對固定,對加氫站的數量沒太大需求。其次是商用車自身也體積大,能帶很多氫氣,輕輕松松就能跑得很遠。
比如戴姆勒公司生產的 GenH2 氫燃料電池重卡,對比特斯拉的 Semi 锂電卡車,戴姆勒 GenH2 以1000 公裡續航、25 噸有效載重完勝了特斯拉 Semi 的 800 公裡續航、 16 噸有效載重。
" 乘用車用锂電、商用車用氫電 " ,已經在一步步成為解決車輛碳排放問題的現實方案。
所以說,還是勸大家早日放棄開上氫能車的幻想,默默接受混動和純電的時代。畢竟技術的先進性和性價比永遠是對立的,屬于氫的時代還很遙遠。
" 豐田章男快醒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