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專精特新上市潮,歡迎閱讀。
薛笑影 / 文 專精特新即 " 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這四類特征的中小企業。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我國共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超 9.6 萬家,共 1798 家在 A 股上市,占 A 股上市公司總數的 34.20%。本文圍繞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分布特征、财務狀況及發展特征進行深度刻畫,注重從發展視角提煉專精特新企業面臨的問題,研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一、A 股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基本情況
(一)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勢頭迅猛
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數量增長超五成。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我國共培育專精特新企業超 9.8 萬家,1798 家在 A 股上市,同比增長 51.35%;總市值 10.69 萬億,同比增長 8.75%。
專精特新企業在 A 股占比日益增加,已超三成。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A 股上市公司總數共 5259 家,專精特新企業占比 34.19%,較去年同期增加 9.62 個百分點;A 股上市公司總市值 87.14 萬億元,專精特新占比 12.28%,較 2022 年同期增加 1.05 個百分點。
(二)超六成來自江浙滬粵
江浙滬粵是專精特新上市公司主力軍,貢獻超六成。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地網域分布較廣,覆蓋全國 30 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江蘇省專精特新 A 股上市企業數量最多,共 337 家,占比 18.74%。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專精特新 A 股上市企業數量緊随其後,分别為 299 家、274 家、182 家,占比均超過 10%;江浙滬粵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 1092 家,占比 60.73%。北京專精特新 A 股上市企業數量為 135 家,位居第五,占比 7.51%。
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在本省市 A 股上市公司中占比日益增加。從各省市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數量占本省市 A 股上市公司比例來看,江浙滬位居前三,分别為 49.78%、42.52%、40.00%。另外,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涉及的 30 個省市,除陝西省外,其餘 29 個省市 2023 年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占本省市上市公司總數較 2022 年均有所上升,其中廣東省、江蘇省、河北省、河南省占比增加均超過 10 個百分點。
江浙滬粵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總市值位居前列。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江蘇省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總市值最高,達到 18556.75 億元,占全國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總市值的 17.36%;其次是廣東省、上海市及浙江省,這三省市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總市值分别為 16884.61 億 元 、15033.69 億 元 、12881.86 億元,分别占比 15.80%、14.07%、12.05%。北京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市值 9761.84 億元,占比 9.13%,位居第五。
各省市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差異較大,以雲南表現最好。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雲南省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最大,為 208.71 億元;福建省及内蒙古自治區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均超過 100 億元,分别為 109.49 億元、100.12 億元,廣西最小,為 26.94 億元。江浙滬及廣東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表現也各有不同,分别為 55.06 億元、47.01 億元、82.60 億元、56.47 億元。
(三)超八五成分布在制造業
1798 家專精特新 A 股上市公司中,制造業行業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最多,達到 1536 家,占比 85.43%。其餘行業數量遠遠小于制造業,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行業數量 142 家,占比 7.90%;"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建築業 " 行業企業數量均小于 100 家,分别為 42 家、33 家、11 家;其餘行業企業數量僅為個位數,合計 34 家。(四)創業板數量最多,北交所增速最快
創業板專精特新上市公司較 2022 年同期增長 51.46%。截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創業板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達到 674 家,較去年同期增長 51.46%;科創板、上主機板、深主機板、北交所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數量分别為 400 家、282 家、270 家、172 家,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 43.88%、25.89%、59.76%、138.89%。從中可以看出,北交所增速最快,這和北交所功能定位與專精特新更為契合及北交所發展速度有着很大的關系。
北交所上市公司專精特新占比 80.00%,各板塊專精特新占比均有所上升。截止 2023 年 8 月 20 日,北交所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占該板塊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最高,為 80.00%,較去年同期增長 11.43 個百分點。科創板、創業板、深主機板、上主機板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占各自板塊上市公司總數的 71.94%、51.53%、17.99%、16.80%,較去年同期分别增長 10.16、13.36、6.48、3.19 個百分點。
二、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基本數據
(一)總市值上升,超六成企業市值處于 10 億— 100 億元
截止到 2023 年 8 月 20 日,1798 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總市值為 106887.18 億元,占 A 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的 12.27%;平均市值為 59.45 億元,小于 A 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 220.90 億元。由于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多為中小企業 , 其在規模上與 A 股有較為明顯的差距。
(二)營收總額穩步增長,約六成企業實現營收正增長
營業收入總額穩步增長,六成企業營收增幅為正。截止到 2023 年 8 月 20 日,1798 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均披露 2022 年年報,其 2022 年營業收入合計為 30236.27 億元,較 2021 年增長 15.07%;平均營業收入為 16.82 億元,遠遠低于 A 股平均營收 136.85 億元。從營業收入增幅來看,共有 1080 家企業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占比 60.07%。其中,九安醫療營收增幅最高,達到 997.80%,主要原因系疫情期間公司新冠抗原檢測 iHealth 試劑盒的銷售。
(三)超八成企業實現盈利,近五成企業淨利潤實現正增長
1798 家專家特新上市企業 2022 年淨利潤合計為 2707.90 億元,較 2021 年增長 3.96%;平均淨利潤為 1.51 億元,低于 A 股平均淨利潤 10.95 億元;1538 家企業實現盈利,盈利面達到 85.54%。從淨利潤增幅來看,共有 842 家企業淨利潤實現正增長,占比 46.83%;108 家企業淨利潤增幅超過 100%,11 家企業淨利潤增幅超過 500%。
(四)平均研發強度高,科創屬性強
2022 年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為 5.44%,高于 A 股 1.96%。剔除營收為 0 的異常值後,以餘下 1797 家企業為研究對象。從研發強度分布情況看,405 家企業研發強度高于 10%,占比 22.54%;610 家企業研發強度處于 5% — 10%,占比 33.95%;601 家企業研發強度處于 3% — 5%,占比 33.44%;合計 1616 家企業研發強度高于 3%,占比 89.93%;其餘 181 家企業研發強度低于 3%,占比 10.07%。經交叉對比,共有 5 家企業營收處于前 100、研發費用處于前 100 且研發強度超過 10%(分别為韋爾股份、千方科技、廣和通、麥格米特、北京君正)。
(五)各板塊對比情況
科創板平均市值最高,上主機板平均營收表現最好,深主機板平均淨利潤最佳。分板塊看,科創板平均市值最高,達到 75.45 億元,上主機板、深主機板、創業板、北交所平均市值分别為 67.57 億元、62.85 億元、57.58 億元、10.89 億元。上主機板平均營收表現最好,達到 29.22 億元,深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平均營收分别為 24.97 億元、14.45 億元、11.59 億元、5.13 億元。深主機板平均淨利潤最佳,達到 2.61 億元,上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平均淨利潤分别為 2.18 億元、1.27 億元、1.16 億元、0.57 億元。
三、相關建議
(一)推動實現從增量培育向增質培育方式轉變 " 專精特新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關注增量培育,還要重視其更新改造,建議通過數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務賦能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轉型更新,提高產業鏈上下遊協同能力,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擴大發展規模。
(二)暢通融資渠道,為專精特新企業引入優質資本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受限于規模較小、經營波動性大等因素,不易獲得金融資源青睐,長期以來存在較大融資缺口。建議暢通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渠道,從信貸融資、債券市場融資到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等多方面,支持專精特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三)強化政策支持,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
樹立創新生态觀,轉變創新競争思路,轉變管制方式,以強化監管的治理方法替代過去管制型治理方式。發揮好人才評價制度的指揮棒作用,加快推進科研機構創新體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發創新的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提高科技產出質量和效率。既要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又要建立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形成有助于培育 " 無用 " 基礎研究的土壤,提升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作者系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