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又一位杭州科創企業的創始人火了,歡迎閱讀。
最近," 杭州第七龍 " 火了。
就在 20 日,央視新聞轉發了一則視頻,杭州靈伴科技創始人祝銘明戴着自家的產品,現場炫技,稱 " 發言稿就在我的眼鏡裡 "。
很快,這條視頻一出,就獲得了高達 100 多萬的點贊。
在視頻中,祝銘明還透露了一個細節,不久前深度求索梁文鋒、宇樹科技王興興、遊戲科學馮骥、強腦科技韓璧丞等人在自己家吃飯,聊起了為什麼科創企業會集中出現在杭州。
能同時召喚 " 杭州六小龍 " 中的四大掌門人,這位和梁文鋒、王興興等人吃飯的老板,到底是什麼來頭?
產品賣到全球,公司估值 70 億
祝銘明本科就讀于浙江大學,畢業後,遠赴加州伯克利國際計算機研究所攻讀博士。
2007 年,回國後的祝銘明開啟了人生第一次創業,他創辦了一家名為猛犸科技的公司,主攻手機作業系統。
那時候,全球正處于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的早期階段,時任蘋果公司 CEO 的喬布斯剛剛發布第一代 iPhone,安卓和 iOS 尚未形成雙頭壟斷。
祝銘明在國產作業系統的自主化探索,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一個決策。
經過祝銘明和團隊的嘗試,猛犸 OS 開始逐漸有了雛形。随着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行業遇冷,猛犸科技雖然在發展上遇到了難題,但仍憑借技術潛力吸引了阿裡巴巴的注意。
2010 年,阿裡戰略收購猛犸科技,并将其整合為 YunOS,成為阿裡布局移動互聯網的重要一步。
随着公司被收購,祝銘明也一同加入了阿裡。本以為,自己會就這樣背靠大廠,一路 " 打怪更新 ",成就職業的高光時刻。
但當祝銘明看到谷歌推出的 Google Glass 時,他内心激動無比,再創業的熱情被點燃,于是毅然辭職,在 2014 年創辦了杭州靈伴科技(Rokid)。
在離職前,他和大老板溝通了 4 個小時——為什麼要離開阿裡?
祝銘明當時的回答是:未來 20 年有兩件事會改變人跟這個世界,一個是 AI,一個就是 AR,而我自己離開阿裡巴巴,要實現的一個使命就是把這兩件事變成一件事情。
靈伴科技先後從智能音箱做到 AR 眼鏡,早期的一段經歷讓團隊記憶尤深。
一般對于智能音箱來說,喚醒詞可能是 3-4 個字,喚醒詞的字數越多越容易精準激活。但祝銘明堅持将喚醒詞縮短到兩個字,因為他覺得這樣更接近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對話模式。
喚醒詞從 4 個字縮減到 2 個字,這在技術上意味着,每減少一個字,難度都呈 10 倍上升。為了實現這個目标,團隊成員只好叫上全體員工,去給親友錄下語音樣本,來供機器學習優化。
再通過一年半的打磨,才最終讓兩個字的喚醒詞在識别精度上達标。
在提升用戶體驗這件事上,祝銘明可以說達到了 " 苛刻 " 的程度。他認為和谷歌、蘋果這樣的巨頭競争,必須要有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也需要反復地問自己三個問題:
有什麼是别人做不到而我們做得到的?
有什麼是别人做得到而我們做得更好的?
有什麼是别人做得非常好了,而我們能做得不一樣的?
在做 AR 眼鏡時,祝銘明仍然追求極致體驗——要做到跟普通眼鏡一樣的佩戴感。比如說,把眼鏡重量控制在 49 克,這是接近普通墨鏡的佩戴體驗。
作為全球頭部的 AR 眼鏡公司,靈伴科技 AR+AI 產品已經在全球 90 餘個國家和地區投入使用。如今其市場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72 億元),跻身 " 獨角獸 " 企業之列。
為什麼科創企業集中出現在杭州?
祝銘明和梁文鋒、王興興、馮骥等人在飯桌上聊起了一個話題:為什麼科創企業集中出現在了杭州?
他們各自都表達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在這個環境裡面,每一位創業者不僅僅是自己在奮鬥,而且身邊的人,包括地方政府領導、合作夥伴都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事實也是如此,在杭州這些科創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都可以看到杭州市政府的身影。
比如靈伴科技(Rokid)在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就敢投資 1.25 億,用于支持企業發展;2023 年公司申報餘杭區獨角獸,會有 300 萬的補貼,走完申領流程後,僅過了 8 分鍾,這筆錢就到賬了。
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訪時點贊杭州," 我們總部一定留在杭州!挖不走。"
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強腦科技,是與馬斯克的 Neuralink 成為全球唯二融資超過 2 億美元的腦機接口公司。
這家企業剛開始是在波士頓,杭州政府的人員飛了一萬多公裡,來到波士頓的辦公室和創始人聊了三四個小時。
當時腦機接口還不是一個很熱門的詞,也還沒到量產的階段,杭州市政府顯然做了大量功課,聊了很多未來的發展情況。于是 2018 年,強腦科技整個團隊從哈佛大學回到了杭州。
同樣是作為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創業前期跑遍了全國,而杭州的 " 百人計劃 " 提供了 150 萬元的無償資金扶持,于是企業就在杭州扎下了根。
大家熟悉的《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骥,在 2017 年從騰訊離職,想做一款屬于中國人的大型 3A 遊戲,這可需要不少時間。
于是馮骥離開深圳來到杭州,因為這裡房價沒有那麼高,競争和壓力相對深圳來說沒有那麼大,員工能沉下心、耐住性子好好做事。
他看上了杭州一個園區的兩棟樓,于是就和負責人說, " 隔壁的兩棟樓能不能先别租出去,等我項目擴大了再來拿。"
結果園區真為他空置了 3 年,這期間拒絕過不少知名企業。在負責人看來," 像這樣認真做事的企業,就算沒有闖出來,也值得我們去支持、去尊重。"
園區之後還提供了最高 100% 的房租補貼和減免,以及提供單身公寓、每日送餐服務、醫療服務等支持措施。值得一提的是, 《長安三萬裡》的制作團隊,也是駐扎在這個園區裡。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宇樹科技。2017 年,宇樹科技好不容易研發出了四足機器狗,但是耗盡融資仍未實現產品交付,面臨生死一線。一筆來自杭州國資背景的數百萬元融資,讓宇樹科技看到了希望。
在網上有這麼一句話:" 杭州是養了六萬條錦鯉,才孵化出這六小龍 "。每條小魚都有可能越過龍門,但需要整個生态為之提供活水,杭州做得最多的就是陪伴和培育。
杭州做對了什麼?
随着 2025 開年 deepseek 和宇樹科技機器人的爆火出圈,不少城市都在追問:為什麼六小龍誕生在杭州?
杭州到底做對了什麼?總的來說,杭州經驗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 多支持、少幹預,活躍民營經濟
在上周那場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 杭州六小龍 " 中,梁文鋒和王興興兩位企業家都有出席。而這正是杭州民營經濟和創新活力的一個縮影。
民營企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2 月,杭州科技型企業現存量達 1.9 萬家,其中科技型民營企業存量達 1.8 萬家,占比達 93.25%。
就在 2025 年,杭州市的市級财政資金增至 502 億元,其中 15.72% 的產業資金集中投向優質新質生產力,加大支持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科創企業能從 " 錦鯉 " 成長為現在的标杆,是杭州長期培育大量科技型民營企業的結果,也是政府多支持、少幹預的結果。
比如,《關于打造 "3+N" 杭州產業基金集群聚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可以看出,杭州倡導國資做民資的引領者和支持者。
實施意見中明确規定,杭州創業引導基金和天使引導基金不能直投," 杭州的國有資本更願意去做伯樂的伯樂 ",這為民營資本參與風險投資提供了更大舞台。
目前,杭州國資機構直投項目占比不超過 10%,遠低于其他地區。
2. " 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做老板友好型政府
一直以來,杭州政府在網上都被稱為 " 拎得清的小透明 ",也有人說,杭州是 " 老板友好型政府 "。
什麼叫老板友好型政府?一方面是有求必應。對于企業,杭州政府給到的是真金白銀的支持、高效簡潔的服務,推出了各種優惠政策,從房租減半、科研資金支持、稅收減免 …… 盡力幫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把創業者的需求和痛點研究得清楚明白。
如果你想創業,杭州有各種各樣的校園和社會創業大賽,符合條件的獲獎項目可以拿到 20-500 萬不等的資助;另外還有超低息銀行貸款,創業場地補貼、無償資助等等。
遊戲科學成立初期,西湖區藝創小鎮就對遊戲等數字内容企業予以三年内給予最高 100% 的房租補貼減免;宇樹科技急需知識產權保護時,杭州還推出專利快速預審服務,并派專員上門指導。
在企業發展遇到難題時,對企業關懷到位,盡最大努力為其解決後顧之憂,做到服務無小事。
" 老板友好型 " 的另一方面,則是無事不擾。
杭州政府對于有為和不為,有一條清晰的界線,他們有 " 有所不為 " 的自覺。為企業提供服務和幫助後,政府主動退到幕後,盡量提供一個讓企業安心踏實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杭州連續 5 年在全國工商聯 " 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 " 中獲全國城市第一,連續 22 年 " 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 " 上榜企業數居全國城市首位。
3. 說到做到,做稱職的 " 店小二 "
前不久,網絡上流傳着一張評價杭州營商環境的圖,其中提到:
" 公司整個入駐過程、補貼申請過程,沒吃過一頓飯,沒喝過一頓酒,沒送過一根煙 "" 答應你的政府補助,按約定時間自動打款,無需你再去問、再去催、再去請吃飯 "" 事辦完,政府部門的人就消失 "。
甚至有位遷到杭州的老板回憶稱,等公司遷完,自己都不知道那名政府工作人員的職務。
這就是杭州政府辦事的真實寫照,杭州更像是一名勤勤懇懇的 " 店小二 ",只想把自己的事做好。
圍繞減辦事流程、減審批環節,杭州政府進行刀刃向内的改革,讓企業 " 輕裝上陣 "、讓創新者 " 拎包創業 ",一直都是杭州特色。
同樣是杭州,率先在全國實現 21 個部門的 251 項企業辦事事項憑營業執照 " 一照通辦 ",一共減少了企業申報材料 753 件。
當出台了科研補貼政策,政府部門會主動找企業對接。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杭州諧雲科技可以 " 免申即享 " 補貼,沒有跑線下視窗、不用再提交材料,這家公司 2 周内就拿到了 150 萬元補貼。
以前是人找政策,在杭州是政策主動找人、找企業。在杭州這裡,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辦事 " 不求人 ",還要 " 能增值 "。
結語
無論是 " 杭州六小龍 " 也好,還是 " 杭州第七龍 " 也好,杭州這座城市出圈的現象背後,到底有何意義?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產業突破,而是中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标杆性事件,為其他城市的創新提供了新範式。
從耐心資本、人才森林、液态網絡到創新沃土,杭州出圈的本質,其實是城市競争的升維——當下城市之間的競争,已經由土地轉向 " 創新生态 " 的系統競争。
有了沃土,創新的種子自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