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靠“貴婦養生”年入7億,高管嫌掙錢少先“跑了”?,歡迎閱讀。
近年來,曾經風靡一時的高端養生市場逐漸降溫,燕窩、冬蟲夏草等傳統滋補品不再像過去那樣備受追捧,以前賣的很好的養生儀器也在遭消費者嫌棄。是不是高端養生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王石代言 528 元一碗 " 總裁燕窩 " 的讨論還在繼續,有人從產業角度探尋:只要角度夠奇特,高端養生局還有機會?
為此還提供數據支持:
一項調查顯示,78.2% 的受訪者為健康產品付過費,其中願意為中式養生付費的超 50%;
2025 年網上年貨節期間,保健食品銷量是 2024 年同期的 3 倍;
抖音上關于養生茶的話題有 70 次播放,小紅書上僅 " 養氣血 " 這一小眾賽道就有 10 萬 + 篇筆記 ......
從這裡面找個切入點,配上 " 高端玩法 ",找準賽道群體,肯定會有人買單。
這個想法有待實踐檢驗,但咱們可以類比。
眼下正是年報季,八妹找了幾家以 " 高端養生 " 為賣點的上市公司,看看她們的日子過得怎樣了?
1." 貴婦養生壺 " 年入 7 億,因為掙錢少了高管先 " 跑了 "?
有 " 小家電天花板 "" 貴婦專享養生壺 " 之稱的北鼎股份近期發布财報,公司 2024 年營業收入為 7.54 億元,同比增長 13.28%;毛利率略微下降的情況下,仍為 46.90%;歸母淨利潤為 6950.87 萬元,同比下降 2.59%。
對于增收不增利,财報裡也給了答案,就是 2024 年公司的銷售費用 2.09 億,同比增長 16.1%。也就是說,由于花了更多錢去營銷,沒達到以前的效果,到兜裡的錢反而減少了。
提到北鼎,首先要說的一點就是 " 貴 "。八妹去旗艦店看了一圈,同樣是養生壺,業内前三的小熊養生壺均價在一百元左右,貴的產品也不超過 200 元。而北鼎品牌," 低價 " 款也要超過 500 元,部分型号直奔 3000 元去了。
别問為什麼這麼貴?問就是 " 壺身玻璃是德國進口,底盤是韓國進口,溫控器是英國進口,成本都很昂貴,且使用壽命是普通壺的兩倍。"
用了這麼多好材料,是不是養生湯粥會更養生?北鼎的廣告文案裡不敢這麼說,只敢寫:讓食材釋放全部價值。
因為北鼎知道,它的目标用戶壓根不關注什麼材料、成分,追求精致生活的小姐姐們喜歡北鼎就是因為:好看。好多 " 小仙女 " 被它 ins 風迷得不要不要,說養生壺随便擺在廚房角落,就能成為打卡點。明星曾黎說,外出拍戲都要帶着它 ......
1999 年廣東人張北創立晶輝電器,最初業務就是代工,客戶包括摩飛、惠而浦、亞鉑富等多個國際一線品牌。兒子張默晗 1982 年出生,先後獲得西蒙弗雷澤大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業工程碩士,2003 年回國接班。
代工難免受甲方爸爸的氣,2009 年張默晗帶領公司開始轉型,成立北鼎品牌,生產養生壺等小家電。但當時美的、九陽、蘇泊爾等品牌已經成熟了,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并不容易。
張默晗就想到兩個詞:高端和小眾。
北鼎作為曾經的代工廠,所有 " 高端路數 " 都門清," 小眾 " 則拿捏住了一部分人想 " 與眾不同 " 的消費心理,加上後來 " 顏值經濟 " 的盛行,北鼎的養生壺等家電產品在市場上賣得相當不錯。後來北鼎又推出養生湯包、袋泡茶等產品,構築了完整的 " 養生生态場景 "。
2020 年 6 月,北鼎股份登錄創業板。
由于 " 高端路線 " 的類似競品并不多,加上毛利率始終在 50% 左右,北鼎股份上市首日大漲 44%,此後接連收獲 14 個漲停板,市值一度超過 86 億。
從财報來看,2020 年到 2022 年是北鼎業績的高峰,當時因為口罩原因,大家願意在家裡養生," 宅經濟 " 成為其背後的助推劑,但紅利過後,北鼎股份的業績在 2023 年後開始回落。
今年 2 月,北鼎股份公告,董事兼副總經理方鎮、董事兼董秘财務總監牛文嬌等四位高管合計拟減持不超過 328 萬股,按照 4 月 9 日收盤價計算,約 2900 萬。
業績沒有重返巅峰還大量分紅,高管手裡的股票 " 先撤為敬 ",讓那些買了股票又買了養生壺的消費者,心裡是何感想啊。目前北鼎股份股價在 8.5 元 / 股左右,市值不到 28 億元,不到巅峰的 1/3。
2." 老大 " 交出最差成績單,是因為又老又貴?
作為保健品市場的 " 老大 ",湯臣倍健 2024 年的财報相當慘淡。營收 68.38 億元,同比下滑 27.3%;淨利潤為 6.53 億元,同比大跌 62.62%。
面對 2019 年後 " 最差成績單 ",董事長梁允超感慨:" 百億收入關卡前,我們來了個急刹車。"
湯臣倍健一直被認為是保健品行業中的高端品牌:
一來歷年來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前列,2024 年市占率達 9.3%,第一名;
二來,品牌毛利率通常在 70% 左右,2024 年在同比減少 3.2% 的情況下,湯臣倍健毛利率依然有 66.69%;
還有," 湯臣 " 倆字一出來,随即讓人聯想到上海超級豪宅,不過要說明的是,湯臣一品跟湯臣倍健完全是兩碼事。
湯臣倍健由梁允超成立于 1995 年,是一家膳食營養補充劑企業,總部位于珠海,前身叫 " 海獅龍 ",2008 年更名為 " 湯臣倍健 "。
眾所周知保健品行業貴的不是原材料,否則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毛利率,就看如何包裝,把保健品賣出去。2015 年公司出了一本自傳《誠信赢得世界——不一樣的湯臣倍健》,裡面介紹到起先公司學習安利走直銷路線,後面受到政策、渠道影響,才走上 " 非直銷 " 領網域。
長久以來,大家看到湯臣倍健大多是在藥店、商超的櫃台上,甚至是一整面牆。靠着線下店的合作關系,湯臣倍健的銷量穩步增加,财報中的營收、淨利潤每一年都是 " 紅色 " 的。
那 2024 年為什麼業績突然不行了?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簡單一點來說,主要有兩點:一是 " 太老了 ",二是 " 太貴了 "。
湯臣倍健的主要產品是蛋白粉,另外是維生素補充劑和鈣片,都是十幾年前的產品創意。拜托,現在年輕人眼裡全是花青素、護肝片、輔酶 Q10、益生菌、葉黃素、魚油等等。因此,2024 年雙十一抖音滋補榜單中,湯臣倍健連前十名都沒進去。
就連直播也不讨年輕人喜歡,八妹去直播間裡看了一下,畫風依舊是 " 中老年風 ",主播營銷話術還是 " 送爸媽、送長輩 " 等老掉牙的廣告詞。
再說 " 貴 "。
貴可能是一種心理感受,有人覺得貴有人覺得不貴,但數字不會騙人。2022 年到 2024 年,湯臣倍健的毛利率都在 66% 以上,部分 " 片劑 " 更是達到 80%,這不是保健品,應該是茅子。
但是現在保健品行業不流行貴,9 塊 9 的營養補充劑,可以說是滿天飛。 用網友的話說," 自從吃了 9 塊 9 的維生素,感覺以前像是在交智商稅。"
公司也想 " 走出去 ",但目前,海外市場拓展緩慢,印尼、澳大利亞市場貢獻不足 5%。
另外,湯臣倍健還被綁定在 " 花錢砸營銷 " 這條船上。湯臣倍健 2024 年的營銷費用為 30.31 億元,同比下降 21.45%。立馬就反映在财報上,營收、淨利潤都大幅度下降。
為此,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稱:今年(2025 年)要轉守為攻。也就是說還要多花錢砸營銷。
湯臣倍健在 2024 年的營銷費用占營收的比例為 44.33%,要是再繼續加大廣告力度,又想多掙錢,產品價格可能又得上漲。
到時候,消費者一看價格轉身就走,廣告費用不是白增加了嗎?高毛利率的產品掙錢有點難,至少當下是這樣。
3. 多生 " 孩子 ",少養驢,這家企業活出 LV 的感覺?
當然,有的企業覺得不難。
3 月 17 日晚間,東阿阿膠發布的 2024 年财報顯示,公司 2024 年實現營業收入 59.21 億元,同比增長 25.57%,對應實現歸母淨利潤 15.57 億元,同比增長 35.29%。
2020 年以來,公司淨利潤 5 年增長了 36 倍。相應的,東阿阿膠的股價表現持續良好,目前股價在 62 元 / 股左右,市值接近 400 億元。
東阿阿膠成功的秘訣有兩條:多生 " 孩子 ",少養驢。
從產品分類來看,阿膠及系列產品 2024 年實現營業收入 55.44 億元,占東阿阿膠 2024 年營業收入的 93.64%,是公司的絕對核心產品。因此,東阿阿膠就圍繞着阿膠大做生意。
" 阿膠塊 " 價格在一斤 2198 元,貴不說,而且也吃起來也不方便。為此東阿阿膠在花樣上做足功夫。
蜜棗在市場上一斤賣 5 塊錢左右,要是在阿膠裡滾一圈,39 元一斤,直接爆賣一萬單;糕點裡放點阿膠,一盒賣 87,是不是也感覺不那麼貴了;安神補腦液中加點阿膠,喝完了提振精神還能回味點滋潤的感覺 ...... 按照這個标準,東阿阿膠還推出了阿膠奶茶、速溶阿膠粉、桃花姬阿膠糕等年輕化產品,覆蓋女性、年輕人,連男性市場也有對應的產品。
阿膠是驢皮熬制的,東阿阿膠也涉足毛驢養殖業務,最早時間可以追溯到 2002 年。
想法不錯,也确實解決了一部分驢皮資源的問題。但,驢不好養,成長周期要 4 年,一次還只能生一個崽,遠遠滿足不了阿膠和驢肉火燒的需求。本想着自己養節省成本,結果,發現根本賺不到錢,2020 年,養驢的毛利率甚至跌到 -1.14%。
那還玩什麼呀?所以東阿阿膠的養驢產業一直在縮減。2024 年公司的毛驢養殖及貿易實現收入僅 0.69 億元,占比僅 1.17%,同比 2023 年下降 28.92%。
沒有驢皮怎麼辦?買呗。不是說現在毛驢價格上漲了嗎?那就高價買驢皮,阿膠再提價。
根據 2024 年年度報告,東阿阿膠 2024 年整體毛利率為 72.42%,創近十年新高,較 2023 年提升 2.18 個百分點。自從少養驢之後,東阿阿膠活出了 LV 的感覺。
近年來,曾經風靡一時的高端養生市場逐漸降溫,燕窩、冬蟲夏草等傳統滋補品不再像過去那樣備受追捧,以前賣的很好的養生儀器也在遭消費者嫌棄。是不是高端養生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高端養生的 " 風口 " 不會可着一個東西一直吹下去,得有點變通啊,龍肉吃多了也會膩歪的,消費者需要不同的東西來養生。
而且作為養生消費主力的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他們現在養生方式更偏向 " 成分黨 " 和 " 功能主義 "。火鍋局後灌青汁、燒烤搭配金銀花茶、精釀啤酒加枸杞、邊玩遊戲邊按摩椅捶腰、喝完奶茶接着要吃兩粒抗糖酵素 ...... 他們的養生痛點在這裡,好好攢一下,組個高端局,也可能是下一個風口。
另外,傳統養生群體也别忽視,整點新鮮的故事給他們聽。你看,王石同款總裁燕窩 3168 元 / 盒,不知不覺已經賣出去 60 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