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還沒上映就遭下架,誰又破防了?,歡迎閱讀。
當粉色系《芭比》遇到諾蘭系《奧本海默》,會發生什麼?
答案僅供參考:
它們會變成《芭比海默》!
由于《芭比》和《奧本海默》在風格、題材、閱聽人等方面有天壤之别,卻又在同一天上映。
為捆綁營銷,吃瓜群眾編造出一些諷刺意味的段子。
未曾想,段子變成芭比海默現象,風靡網絡。
就連昆汀也下場支持。
剛看完《奧本海默》,又穿馬路去對面影院看《芭比》。
票房上,《芭比》首周開畫1.62億美元,成為2023年首周末票房最高影片。
《奧本海默》8240萬美元,成為2023年首周末最高R級片(《芭比》是PG-13)。
The Quorum最新電影數據調查還顯示,在過去一周,去看《奧本海默》的觀眾裡,有5%的人是因為本想去看《芭比》。
但因為買不到票才轉而去看的《奧本海默》。
只見票房一路飄紅,紀錄屢屢被破。
目前,《芭比》全球票房突破4億美元,遠超過業内預期。
創下2023年美國本土首周末最高票房、首周末票房最高女導演、華納史上最佳北美周一票房等紀錄。
兩部電影Cinemascore均獲A,《芭比》豆瓣開分8.8,《奧本海默》未開分
《奧本海默》已經定檔8月30日,等下月再分解。
今天,咱們先進入粉紅泡泡的世界,解讀一下《芭比》。
「芭比」
Barbie
2023.7.21
原罪
《芭比》來自美國玩具公司美泰的IP授權。
美泰家的芭比娃娃,被譽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玩具娃娃之一。
自從1959年推出以來,經久不衰,風靡玩具市場數十年。
芭比和美泰旗下的玩具IP
賣得火爆,争議也随之而來。
首先,芭比傳達的生活方式,奢靡夢幻。
她有貓、狗、斑馬等40多只寵物,多到可以開一家動物園。
她有粉色大眾甲殼蟲、雪佛蘭科爾維特敞篷車、吉普等交通工具,車庫也裝不下。
甚至,1992年推出的語音芭比被批誘導不良消費。
因為她經常說:
"我們到底會不會覺得衣服足夠了?""我愛購物!""想開個披薩派對嗎?"
其次,芭比有販賣身材焦慮之嫌。
一旦模仿過度、入戲過深就會患上芭比症候群。
這些患者希望擁有芭比的外表、過上芭比一樣的生活方式。
她們相信只要通過整容,就能像芭比一樣美麗。
最典型的案例是一位叫辛蒂·傑克森的女星。
她做過拉皮、豐胸抽脂、割雙眼皮、化學換膚等數多次整容手術,把自己整成塑料感的芭比。
更誇張的是,她公開為自己的畸形審美觀辯護。
"男人不能忍受一個生病的女人,更别提一個既病又醜,而且臃腫的婦女。我認為男人也會擔心你将死在手術台上,那麼就沒有人為他煮晚餐了。"
一系列争議,令芭比娃娃從一個人畜無害的玩偶就變成一個愚蠢的貶義詞。
例如,水叮當樂隊的世界名曲《Barbie Girl》。
表面是描寫芭比的童真稚趣,實則在暗諷芭比的低能玩物。
導演立功
芭比作為消費主義的產物,一身黑歷史。
擱在當下語境,拍攝這樣一部電影,遲早被噴成簍子。
争議多,改編難度自然就大。
如果再遇到大廠老板搖擺不定,相當于打入冷宮。
2009年9月,美泰與環球達成合作協定後,就沒了下文。
拖延5年,美泰轉投索尼,并宣布年底就啟動。
未曾想,光劇本就搞了2年。
這期間,艾米·舒默、安妮·海瑟薇先後談過合作。
不過,由于對芭比項目的選擇權到期,索尼不得不把芭比轉給了華納,安妮·海瑟薇也随之退出了。
2019年,瑪格特·羅比接盤,确認出演,并擔任制片人。
她極力邀請格蕾塔·葛韋格、諾亞·鮑姆巴赫操刀劇本。
原本,她還想請蓋爾·加朵扮演芭比,但對方以檔期衝突婉拒。
《芭比》遇上格蕾塔·葛韋格,這盤棋就活了。
格蕾塔·葛韋格是好萊塢少有的全才。
作為演員,她散發的文藝氣息,被贊是"好萊塢版凱瑟琳·德納芙"。
光一部《弗蘭西絲·哈》,就令無數人愛上這個瘋瘋癫癫的樂天派。
轉行當導演,她出道即巅峰。
《伯德小姐》《小婦人》先後席卷奧斯卡。
《芭比》裡,格蕾塔·葛韋格植入了私人迷影情結。
電影一開場就開始整活兒。
她致敬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模仿其風格虛構了一出芭比誕生進化史。
猿猴與骨頭,變成了女童與玩偶。
巨大的黑石板,變成了瑪格特·羅比飾演初代芭比娃娃。
空中的骨頭,變成廢棄的娃娃。
芭比世界是一個色彩斑斓的虛拟世界。
它在色彩和布景的設計,借鑑了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傘》《柳媚花嬌》《模特兒商店》。
此外,她還戲諷大男子主義對《教父》的迷戀。
PS:鞭撻《教父》的局限性,已經淪為美劇常用梗。
《白蓮花度假村》也曾批判過《教父》。
劇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男人喜歡《教父》是因為被現代社會閹割,才去懷念父權盛行的日子。
格蕾塔·葛韋格是一個堅持作者風格的導演。
面對資本的壓力,她照樣可以穩住陣地。
一份心理學研究報告曾指出,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一個讨厭芭比的階段。
她們會用不同刑罰去苛待芭比,例如,斷頭、塗鴉、放進微波爐…
《芭比》就有孩童惡整芭比的橋段。
當時,美泰老總看到這個鏡頭直接飛倫敦找導演,要求删掉。
結果,格蕾塔·葛韋格費一番口舌說服美泰,保下了這個鏡頭。
《芭比》裡,來到真實世界的芭比與一位老太太(安·羅斯 飾演,獲過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打招呼。
芭比說:"你真的很美。"
老太太微笑回答:"我知道。"
這段對話被華納質疑不重要,想要删掉。
格蕾塔·葛韋格據理力争:
"它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所在,如果删掉,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它是電影的情感之源,體現了我對電影的理解。"
太吵了
從上映前到上映後,圍繞《芭比》的論戰一直沒消停過。
上映前,一條疑似"九段虛線"炸了東南亞老窩。
越南表演上頭,幹脆直接地禁掉《芭比》。
菲律賓緊随其後,掀起封殺下架浪潮。
不過,它最終收回禁映令,還向華納提出一個要求:
模糊處理虛線問題,避免過度解讀。
殊不知,虛線風波只是一場鬧劇。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它只是一個兒童粉筆畫而已。
一條條虛線段,代表芭比前往現實世界的路線圖。
更搞笑的是,它不是九段,而是八段啊!
上映後,《芭比》被女權和父權兩股勢力架在火上烤。
《芭比》之所以被冠上"女性主義電影"之名,主要在于:
它講述了在父權制的陰影下,女性不斷發現自我、了解自我的過程。
它直叙胸臆,向世人說教、呐喊:
"你必須喜歡當媽媽。
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
你要有自己的事業。
但同時,你得把身邊的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如果男人幹了荒唐事,就是女人的問題。
可如果你公之于眾,他們就罵你是怨婦。
你要為男人而美。
但不能過度,讓男人有非分之想。"
除此之外,電影還借助肯把父權引進芭比世界的橋段。
暗示父權的劣根性,大男子主義的狂妄、幼稚與愚蠢。
可想而知,這些橋段命中一部分男性觀眾的敏感神經。
破防者面紅耳赤,大聲抵制。
"這是垃圾,這是洗腦片,這是娘們看的電影。"
匪夷所思的是。
除了部分男觀眾氣到跳腳,一部分女權也在批判《芭比》。
她們認為,這部電影打着女權主義的旗号踐行消費主義。
它沒有做到徹底的颠覆性,沒有徹底推翻父權制。
在激進一派的眼裡,《芭比》是一部"女性主義韭菜片"。
它用一個回歸人性探索自我的姿态收尾,用一個母愛式的釋懷去感化父權制。
私以為,《芭比》首先是一個商業片,其次再是女性題材電影。
它不想成為女權主義的偶像,更不想做任何一方的附庸和發聲筒。
它只在用圓滑溫和的筆觸去論述敏感議題,僅此而已。
譬如,它在說教式地指出父權的種種弊病,也指出女性群體内部的問題:
"不能讓女人有危機感,因為要想融入女人圈,就不能過于突出。"
"每個人都讨厭女人,女人讨厭女人,男人讨厭女人,這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一件事。"
所以,拜托各位,收起玻璃心,别破防了。
《芭比》這場女權與父權之争,太吵太鬧了。
安安靜靜看一場電影,難道不好嗎?
芭比,只是芭比啊。
這也正如《芭比》的藝術指導莎拉·格林伍德所說:
"這部電影沒有惡意,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你可以是你想成為的任何樣子,不需要别人來評斷你應該怎樣。
如果你喜歡《芭比》,很好;如果你不喜歡《芭比》,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