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鷹角真虧了?,歡迎閱讀。
因為工作原因,我總是會去各種線下展會和活動,有時候我會覺得做線下的重點,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是它能持續做多久。
3 月的 GDC、6 月的 E3、7 月的 CJ、8 月的科隆、9 月的東京電玩展,包括年底的 TGA,每個行業總有很多這樣的 " 日歷事件 " ——不管你是否真的感興趣,但每年都會主動或被動地去關注。而當它突然消失的時候,你會感到「不習慣」,比如說辦了近 30 年的 E3。
而我現在發現有些手遊廠商也正打算這樣做,其中鷹角算是最積極的那個。
雖然明日方舟嘉年華今年才第二屆,不過算上音律聯覺的話,鷹角做這種線下大型活動已經 4 年——要知道《明日方舟》上線也不過才 5 年。
這 4 年裡,每屆投入都在加大:音律聯覺年年更新,即使 2022 年因為不可抗力無法現線下觀影,他們還是做了場空無一人的演唱會,錄制到線上播放。去年周年慶期間,第一次同期舉辦了嘉年華,今年更是從一個館更新成兩個館。
年年虧卻年年做?前天稿子的評論區裡,不少人不相信這一點,難道鷹角是傻的?
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延續玩家的期待,并進而成為一種只有通過時間才能積攢出來的力量——習慣。
不要小看習慣,一個人的時候叫習慣,但當一群人有着同樣習慣時,就會形成共識。而當這種共識變得足夠多時,它就會成為一定範圍内的常識。
四年線下辦下來,我覺得鷹角可能有意把這種線下慶典做每年雷打不動的固定節日:保持連續、絕不斷更。
01 把事做長
用 IP 邏輯來做,而非產品邏輯,是這次嘉年華相比去年最大的變化。
館内不僅有《明日方舟》,還有《明日方舟:終末地》。
今年除了官方館,還有衍生館。在官方館你可以穿過謝拉格的雪國列車,擺弄維多利亞的蒸汽騎士,在卡西米爾的競技場争個輸赢,亦或是到新汐斯塔參觀火山 ...... 就像周遊列國那樣,去感受各個國家地區的濃縮标識。
并且這次相比去年還足足增加了一整個館,來呈現明日方舟 IP 愈發龐大的内容。你可以遊覽明日方舟編年史長廊,邊逛邊回憶遊戲裡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内容;遊逛 IP 展示長廊,甚至還可以看到衍生動畫的角色設定稿,漫畫的分鏡過程等内容。
順着路線看完這一圈内容,即便是路人,大概也能對明日方舟這個 IP 有所感知。
現場我還看到了老帶新的情況:老刀客塔一邊帶着朋友逛,一邊按劇情順序給他安利這章的劇情亮點在哪,哪章是自己最喜歡的,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角色等等。借着現場的各色物料,這位朋友被他安利的可能性明顯大了不少。
此前有一位公司創始人曾對我表示,一個事能不能成,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要看大家希不希望你成。當時我聽着感覺還有點抽象,但這次逛到五周年賀圖區網域的時候,我似乎摸到了他的意思。
那種大家希望并且期待着遊戲能好,活動能繼續辦下去的願望,就很直白地匯聚在這些畫裡,字裡行間裡。明日方舟這個 IP,大家是想它成的。
在整個森空島 & 同人創作區網域裡,你可以看到好幾面牆的同人畫作,現場大屏滾動放着玩家們上傳的各種梗圖,甚至還展出了玩家自己做的手辦。
以及玩家匯聚成牆的祝福、願望和愛。
更有意思的是,現場還有個允許玩家自由報名的 " 自由舞台 " 區網域,這個舞台可以說是純粹的 UGC 内容,台上的表演者通過自己擅長的形式去演繹對 IP 愛。
台下觀眾喝彩的對象,也不是產品或者 IP 本身,而是身為同好者的那種熱情。
幾場表演下來,我發現這個舞台的喝彩聲絕對不低于官方的主舞台。現場嗨的程度,合唱的聲浪,氛圍簡直就像是小音律聯覺,乃至五十米開外的休息區,都有人在鼓掌。
音律聯覺、嘉年華、地鐵特裝、各式各樣的線下活動 ...... 我認為,這些都是整個明日方舟線下 IP 打造的一部分,同樣是努力把 IP 做長久的路徑之一。
可能會有人問,IP 打造,線上和線下到底有什麼區别?不都是一個產品?
我認為,做 IP 的本質是制造共同的記憶,而玩家在線下產生的回憶和線上完全不同。
02 讓情更久
在前天我們關于音律聯覺的推文底下,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已是多次參加。
在今天現場,我還遇到一個号稱自己是連續 4 年搶到票的四冠王,他說自己明年也有信心搶到。
其實 4 年音律聯覺辦下來,只要你參與其中的次數不止一次,就能感知到這種 " 連續 " 的力量:玩家們的記憶正在被連起來,進而形成一種共識與習慣。
比如說在音律聯覺裡,大家會非常有默契的大喊 " 畫了不賣,心胸狹隘 " 等梗内容,在最終結束時會合唱 " 達咩達咩 "。、包括 " 不如多索雷斯 "、" 并購 "、" 主播人呢 " 等等,這些組成了只屬于現場的玩家記憶。
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默契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像我參加的這場,就聽到玩家們齊唱《Radiant》、《Monster》等歌曲,乃至到某些部分,歌手直接将麥對給玩家,就能收獲全場大合唱的回應。
參加過演唱會或者看過現場演出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除了台上的賣力演出,台下現場觀眾們的那種情緒釋放,同樣打動人心:整齊劃一的應援棒,震耳欲聾的呐喊喝彩,會心一笑的玩梗吐槽……對很多人來說,這正是現場的核心魅力。
所以也就不奇怪有的一年到頭可能也不怎麼在遊戲裡充值,但為了參加一次現場活動,不惜車馬路途的折騰。
就比如說嘉年華。你說展台搭建有多牛逼,确實牛逼,但更讓人動容的是,現場有那麼多人在和你一樣為同一款遊戲、同一件事投入熱愛。
在現場遊玩時,幾位素不相識的玩家幾句話聊開後,就變得像大學室友一樣熟絡;還有海豹玩家會拿着平板,曬他的 300 抽滿潛 logos 和四潛 W。
乃至一位天津來的小哥,帶着快板,在現場就給大家表演了起來,大家也很默契地散開,圍着他拍起了視頻。最後大家還給他取了個新藝名:物理 zc 目錄。
來到這裡的玩家通常關注的不是產品,而是 IP。不管是已經棄坑多時,還是半棄坑狀态的玩家,都可以享受現場的快樂。這次鷹角還給玩家們準備了打卡手環與對應的小程式互動玩法,給現場本身提供了新的 " 可玩性 "。
我在現場拿了不少無料,可能相比產品玩法本身,整個 IP 内容和社群生态才是自己留念《明日方舟》的原因。
甚至我還遇到個極端情況:平時基本長草,但新活動推出時,總是會想上去抽抽喜歡的角色,買買心儀的衣服。
包括我自己,坦白說遊戲也玩得時斷時續的,但我仍然會被《明日方舟》線下的這種氛圍所打動,并暗暗心想,要把自己的熱情留給未來的《明日方舟:終末地》——雖然我現在稱不上是《明日方舟》的核心玩家了,但在持續參與線下活動的影響下,仍是 IP 的用戶。
如今 4 年過去,我想不管你是連續參加,是中間沒去成,還是從來沒有去過,在全方位的同好記憶轟炸下,大概都對《明日方舟》的線下内容有一定的認知:
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未來就算出現鷹角嘉年華,我也不會覺得奇怪。
03 成為習慣
看到這你會發現,線下活動的 IP 邏輯相比產品 IP 而言,天然具有更強的,制造回憶的能力。
畢竟它直接來自于現實,有着從嗅覺到觸覺的全面記憶。
你也許會忘記某個具體的世界觀設定,但你大概率能回想起參加活動時的體感:被人群聲浪震得發麻的頭皮,以及長時間跑場導致的腳痛,以及這次明日方舟嘉年華現場時突然出現的求婚現場。
而對更多人來說,可能這次最記憶深刻的點,就是星鐵嘉年華和方舟嘉年華在上海徐泾東地鐵站的 " 碰面 " 了。
這種全身心的深度參與,會讓人獲得更強的反饋,以及更重要的,讓大家形成對同一件事的習慣、共識——線上要做到這事,要難得多。
不過要把這事持續地做下去當然也不會那麼容易,未來還有很多挑戰:產品數據衰退了,還要不要做?產品被新品迭代了,還要不要做?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還要不要做?
雖然這些問題短時間看,都不是問題。但如果活動要再做個三五年,乃至更長久的時間,問題總是會發生的。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上能堅持且連續地做大型線下活動的遊戲,少之又少。誰還沒個意外呢?
更何況,以音律聯覺舉例,這個年年虧卻年年做的項目,沒有足夠強的理由,很難說服上上下下的人。
那麼理由在哪?可能就在于這事它只有持續做,才有機會成為二次元文化圈裡,一種固定存在的流行節日。
有風險但更有回報。因為一旦成為節日,就意味着它從一個人的習慣,一群人的共識,進化為了 " 某種共同的常識 ",一種年年都普遍存在的常識。這時無需任何強調和宣發,在這個文化圈裡的所有人,都會知道它的存在,并會對其展開或多或少的期待。
說得更直白點,就像當雙 11 成為常識性的消費節日後,每年都有不少人會不自覺劃出預算,把消費行為改到這天,乃至在 9、10 月時看到想要的東西時,都會下意識勸自己再忍忍,忍到雙 11 再買。
當然,線下的文娛展會和這種線上電商節并不一樣,可能更好的例子是曾經的暴雪嘉年華。
如果有一天,不用官方 PUSH,非核心、非方舟用戶的二次元玩家們,每年都會主動或被動地去關注今年的明日方舟嘉年華、音律聯覺在哪辦、什麼時候辦、打算怎麼辦的時候,那麼就說明鷹角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