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美團王興,買下半個機器人賽道,歡迎閱讀。
文 | 大 V 商業,作者 | 方文
無論是王興興,還是王興,都已經成為機器人賽道裡的重磅選手。很多人沒想到," 當紅炸子雞 " 宇樹科技背後,外部第一大股東是美團。
2024 年美團及旗下龍珠資本兩次對宇樹科技進行了投資。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團旗下的漢海信息技術持有宇樹科技 8% 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僅次于王興興的 27%。
一個專注吃喝玩樂最多的公司,已經在過去 3 年時間裡悄悄成長為機器人領網域裡的頭部玩家。
據統計,美團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投資的機器人及相關企業已經達到了 30 家,并且其中不乏多個細分領網域裡的頭部企業。
可以說,美團投資買下了半個機器人賽道。
美團投資對機器人公司的投資大多是大手筆。美團投資的這些機器人公司并非少量占股,美團在多家企業中的持股比例均居前。
作為新興的機器人公司,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5 月份,2016 年就完成了 7 億元的天使輪融資,而美團戰投參與其中并獲得不少的份額,持股比例達到了 15%。
翻開美團和旗下龍珠資本的投資案例,這種大手筆的投資比比皆是。過去 8 年時間裡,美團投資一共出手差不多 100 次,到了 2021 年後美團投資頻次更高,也更加偏愛機器人。
美團投資的知名的機器人公司除了宇樹科技,還有自主清潔服務的高仙機器人、樓宇酒店餐飲配送的普渡機器人、物流配送的九識智能等。
從消費到機器人,美團發生了什麼?
美團最早是不太投機器人的。
美團投資最早開始于 2017 年,當年成立了龍珠資本,由曾擔任聯想控股執行董事,天圖資本合夥人朱擁華擔任創始合夥人。
龍珠資本的定位是關注消費領網域,從成立至今,龍珠資本投出了許多網紅品牌,被業界稱為網紅收割機,近期古茗、蜜雪冰城在香港上市(或即将上市),背後多有美團龍珠的身影。
此外,還有幸福西餅、喜茶等知名消費品牌。
美團的另一條投資線是由美團 CFO 陳少晖領銜的美團戰投,陳少晖曾就職于高盛投資銀行部、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資部和經緯創投中國。在加入王興的三快科技之前,陳少晖曾任騰訊產業共赢基金執行董事、騰訊投資并購部助理總經理。
早期的美團投資,無論是龍珠資本還是美團戰投,都是為加厚美團業務護城河,投資了一大批的吃喝玩樂上下遊企業,比如易久批、别樣紅。
自 2021 年起,美團的戰略投資開始展現出明顯的風格傾向,重點投向機器人、大模型、動力電池和芯片等領網域,尤其是在機器人行業的布局尤為突出。
例如,2020 年 7 月,美團首次投資了普渡科技,并在随後的四輪融資中持續跟進。
粗略估算,目前美團已投資超過 30 家機器人及相關上下遊、大模型等公司,其中包括多個細分領網域的機器人頭部企業。
美團 2021 年開始大筆投入機器人,主要和 3 個因素有關。
第一個是當時的無人化概念,2020 年到 2022 年期間,年整個市場催化出大量的數字化、無人化需求,短期内對市場帶來了刺激。
第二個是美團戰略的調整。
2021 年 9 月的戰略會議上,王興首次對外提及公司戰略為 " 零售 + 科技 ",将零售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不再是以 " 吃 " 為核心的 "Food+Platform"。
美團的投資也從 "Food+Platform" 轉向" 零售 + 科技 "。
美團戰略調整背後也暗合着美團業務在市場占比開始趨向穩定,比如外賣的占比長期占 70% 左右份額,這都給美團帶來探索新業務的動力。
第三是手中現金也更加充裕。
從美團财報中可以看到,2020 年之後現金及等價物的儲備開始增長,美團也有更多精力和資金用于外部投資。
投資帝國形成
風險投資有戰略投資也有财務投資,後者以獲得資金回報為目的。
我們舉個例子。
王興此前有一筆針對理想汽車的個人投資。2019 年 8 月,王興個人出資約 3 億美元,領投理想汽車的 C 輪融資。2020 年 6 月,美團戰略投資部以 5 億美元參與理想汽車的 D 輪融資。
随着理想汽車的上市,王興獲得 10 倍以上回報。
但是在 2024 年 3 月 26 日至 28 日,王興連續三天減持理想汽車股票,合計套現約 5 億港元。
這是王興的财務投資。
但是對于禾賽科技等,美團就沒有減持過,這就是戰略投資,是美團的護城河的一部分。
美團投資進入的一般較晚期,且持有了比例不低的股份。
中國的風險投資有一個神話。每當一家風險投資機構發掘出一家有潛力的企業,就會發現紅杉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
美團投資的企業中,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有紅杉的影子。
相反,美團戰投和龍珠資本很少有非常早期進入的。
美團的投資,更像是當年的騰訊,為美團的業務提供護衛艦的作用。這樣去理解美團和龍珠的投資線,就能明白美團的投資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轉折。
美團的投資,始終圍繞的是本地生活領網域。
早期,美團投資的是實實在在的護城河。2017 年前後到 2020 年期間,美團的投資主要是本地生活相關產業鏈。
這段時期,美團處于和餓了麼在本地團購、外賣等業務的争奪中,美團需要更多地把控餐飲門店的 APP 流量入口、收銀管理,以及酒店的 SaaS 等領網域,獲得更多的商家支持和消費者使用。
這段時間美團的投資更加直接,投資的企業都能夠在美團本地生活 " 戰場 " 上直接提供 " 彈藥 "。
2020 年之後,無人化趨勢更加明顯,加上美團的外賣和團購業務優勢穩定,美團的整體戰略也開始轉向零售 + 科技。
尤其是在科技領網域裡,2021 年在美團無人機深圳送出第一單,并開啟常态化試運營。2019 年,美團無人駕駛部正式落地。2021 年 4 月,美團新一代自研無人配送車在北京順義正式落地運營。
美團的整個鏈條裡,開始讨論機器換人或者機器輔助人的可能性。
這段時期内,美團自身作為行業裡的赢家,投資布局的都是潛在風險和未來競争力,也就是科技競賽。
比如九識智能、毫末智行、普渡科技,這些都可能在未來對美團的業務產生直接影響。
憑借本地生活和本地生活相關的技術,美團實際上形成了龐大的投資帝國。
如果說騰訊投資曾經的邏輯是依托微信支付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流量生态體系,騰訊投資曾經把音樂、圖文、遊戲的線上應用,以及線下的美團、滴滴等應用都拉入了自己護城河裡。
而美團則通過圍繞 " 吃喝玩樂 " 的本地生活服務領網域,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服務圈層。
美團則形成兩條主線,一條是以吃喝玩樂為產業鏈條,将消費品牌、B2B 采購、收銀服務的業務串起來,另一條是将未來的技術應用,将生活服務相關的機器人產業提起布局,包括清潔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
同時,美團還将相關技術一起布局,比如 3D 相機、動力電池等。
為機器換人做準備?
過去幾年,美團被認為是只會做吃喝玩樂生意的互聯網平台,甚至在 2021 年被認為是只會搶老百姓菜籃子的商業化巨頭。
一家專注吃喝玩樂的互聯網平台,為何如此鍾情于機器人公司,這可能不是情懷和愛好,更多是未來商業的考量。
今年以來,機器人概念成為了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同時各行各業也開始重新審視機器人在相關領網域的應用。
今年初的 CES 上,國内兩大掃地機頭部企業追覓和石頭科技就同時推出了帶有機械手臂的掃地機,這也成為了掃地機企業進入到家庭服務領網域的一個開始。
無獨有偶。
眾多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也開始向機器人靠攏。
近期,海爾公布收購新時達,繼美的之後海爾也擁有了一家機器人公司。另外,老牌服裝企業紅豆集團也宣布成立無錫福芯機器人有限公司,加速制造業的轉型更新。
更不用說海外市場,馬斯克和黃仁勳都已經公布了機器人的計劃。
可以說,機器人正在產業大爆發。
未來的機器人產業,就是制造業,就是服務業。
美團如此大規模地投資機器人,也可能是出于對人力成本過高押注未來科技以降低負擔的考量。
美團所投資的機器人,對未來的人力成本優化和配送效率革命有着高度的相關。
正如上面提到的普渡科技、九識智能等企業,正是應用在餐廳、樓宇、酒店配送,以及城市配送等相關領網域。
比如九識智能已經有相關的快遞企業應用于末端的配送領網域。
美團的自研技術也大多在相關領網域裡。比如,2018 年開始美團就在北京朝陽大悅城探索無人車在商城内部使用機器人幫美團外賣騎手們到店取餐。
最近的騎手社保問題也将美團等企業推上風口浪尖,對于企業來說症結就在于配送費用本身就是外賣業務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如果騎手本身再增加成本,可能對即時配送的商業模型形成衝擊。
相反,機器換人的方式如果未來能分擔一部分,那對于美團來說将會把外賣做成印鈔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