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網英大,想做“網紅券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BT 财經
投資人可能越來越看不懂國網英大。
頂着 " 國網 " 名字的光環,國網英大( 600517.SH )目前市值達 300 多億元,在國家電網旗下的主要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不過遠低于第一名國電南瑞( 600406.SH )超 1700 億元的巨型體量。
但國網英大卻并不是一只純粹的 " 電力股 ",而是擁有 " 金融 + 電力 " 的雙重屬性。
那麼投資者應該以電網設備概念、還是金融概念,來對國網英大進行估值呢?這讓眾多投資者一頭霧水。
BT 财經觀察到,雖然國網英大是一家 " 國字頭 " 公司,但在 2023 年上半年 A 股 " 中特估 " 行情裡,國網英大的漲勢并不明顯,反而是 4 月下旬以來漲勢有所啟動。
這樣的行情特征,和 " 電網設備 " 概念板塊更接近,明顯有别于 " 大金融 " 概念板塊的走勢。數據顯示,2023 年 4 月 15 日— 6 月 15 日的兩個月時間裡,國網英大錄得 10.27% 的漲幅,電網設備板塊錄得 5.26% 的漲幅,而多元金融板塊錄得 4.71% 的跌幅。
市場确實是按照 " 電網設備 " 來給國網英大定價的嗎?國網英大的金融屬性成色怎麼樣?在碳排放和 " 綠色金融 " 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網英大能不能借此東風,造就快速增長曲線?業績裡面又有哪些痛點?
" 網紅券商 " 規模尚小
據國網英大财報,公司的業務由英大信托、英大證券、英大碳資產和置信電氣等板塊組成,其中 " 最出圈 " 的,當屬英大證券和它的 " 網紅名嘴 " 李大霄。
你可能對英大證券不熟悉,但 " 李大霄 " 這個名字投資者應該都不陌生。目前李大霄的職位是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在社交媒體上坐擁超 600 萬粉絲。
早在十多年前,李大霄就因發明了 " 黃金底 "、" 鑽石底 " 等叫法而被投資者熟知,後來随着各種 " 底 " 被逐一跌破擊穿,他還被網友調侃 " 不知道跌到哪個底才是個頭 "。直至今日,李大霄的采訪依舊活躍在《第一财經》、《界面》等主流媒體平台上。
盡管有網紅經濟學家抓人眼球,但英大證券是一家小體量的券商。2022 年,英大證券實現營業收入 18.91 億元,放在同業中來看的話大約能排在 40 名。從淨利潤來看,2022 年英大證券盈利僅為 5403.67 萬元。
在 2022 年投資市場整體表現不佳、" 賺錢效應 " 較弱的背景下,英大證券也出現 " 增收不增利 "。下圖能直觀看到,公司營收穩步增長、但淨利潤大幅下降 86.84%。據公司财報,出現較大波動的為英大證券下屬的證券投資業務和另類投資子公司跟投業務。
和多數券商公司一樣,英大證券布局了投行、财富管理、資管、固收、另類投資等業務板塊,具備特色的是它的投行業務主要聚焦在 " 雙碳 " 目标和能源轉型,扮演牽頭主承銷商的角色協助國家電網旗下的國網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發行了業内首單低碳轉型債券,儲備綠色債券項目總規模 263 億元。
而未來的發展上,在規模效應顯著、" 強者恒強 " 的券商行業,想要實現崛起難度不小。正如國網英大在财報中寫道,英大證券經紀業務基礎薄弱、投行業務拓展難度加大。
英大信托 " 踩雷 " 風險仍在
雖然上述 " 網紅 " 英大證券的名聲大,但是從營收規模和利潤貢獻來看,我們接下來要說的英大信托,才是國網英大金融業務的第一大支柱。
2022 年,英大信托營業收入為 26.07 億元,同比增長 15.79%。更重要的是,這塊業務貢獻了淨利潤 14.04 億元,同比增長 13.90%,是公司最大的利潤來源。
在信托業橫向比較,英大信托也比較 " 能打 "。據《經濟參考網》盤點,2022 年 " 最賺錢的十大信托公司 " 中,英大信托排名第 8。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名平安信托的利潤超 65 億元、能和 2 — 10 名拉開距離外,剩餘的九家公司盈利表現相差并不大,均分布在 30 — 13 億元的區間。
資管新規正式生效後,信托業合理的收益區間繼續回落,加上對融資類信托的監管繼續趨嚴,行業也面臨着業績壓力,2022 年有近三分之二的信托公司營收和盈利下滑。英大信托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利潤增長可謂亮眼,不過也面臨着行業共同面對的壓力。
英大信托的主要業務可以分為信托和固有業務兩大塊,圍繞的客戶也以電網行業為特色。據公司 2022 年财報,英大信托高效服務電網建設和運營資金運作,全年服務電網信托業務規模超過 6600 億元——但其中也暗藏了業務單一的風險。公司财報直言,英大信托業務結構較為單一,未來仍需要持續創新,探索建立更多元均衡的布局
信用風險事件也是投資者需要謹慎關注地方。例如 2016 年— 2021 年,英大信托曾經深陷 " 蘿卜章 " 事件風波,當時公司與北京京奧卓元資管的信托構成違約。據《北京商報》等多家媒體歷史報道,英大信托在這個事件裡出具的一份檔案的公章真假性存疑,因此市場多懷疑英大信托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違規。
這一風波在 2021 年才塵埃落定,英大信托背上了 2 億元賠償。國網英大曾公告稱,上述賠償裁決給英大信托造成的損失約 2.2 億元,反映到國網英大的業績上,将會減少 2020 年歸母淨利潤約 1.2 億元。
英大信托的 " 踩雷 " 事件無獨有偶。據《中國網》盤點,該公司 " 鼎鑫 8 号 " 產品也出現過未能如期兌付的風險事件。當時媒體亦注意到,英大信托 2020 年上半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出現 5664.70 萬元虧損,損失同比擴大近 4 倍。
BT 财經翻閱《英大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 2022 年年度報告》發現,公司自營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4.99 億元,2021 年同期為損失 6.57 億元;公司信托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 -1.15 億元,2021 年同期為 +62.02 萬元。
綠碳金融是救命稻草嗎?
随着 " 雙碳 " 戰略的推進踐行,碳資產管理體系逐步搭建,金融機構的碳資產相關業務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2021 年,國網英大将原本通過置信電氣間接持有的英大碳資產 100% 股權 " 提級 " 劃轉為直接持有。當年英大碳資產實現營收 2577.67 萬元,同比高增 18.41 倍,并在當年首次實現經營性盈利,錄得淨利潤 217.68 萬元。
2022 年,英大碳資產營收 4840.28 萬元,同比增速回落到 87.78%;當年淨利潤 834.34 萬元,同比增長 283.29%。
在碳排放和 " 綠色金融 " 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網英大能不能借此東風,造就快速增長曲線?現在得出結論恐怕為時尚早。
這是因為,顯而易見的是,雖然碳資產相關業務前景可期,但它的體量仍然非常小,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都尚未形成顯著的驅動力。東吳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碳資產盈利能力不及預期可能是影響國網英大業務的風險因素。
而從行業的視角來看,盡管綠色金融 " 貨架 " 日益豐富,但尚處于發展早期的碳市場仍然要面臨着 " 真綠 " 與 " 偽綠 " 魚龍混雜、提防項目 " 漂綠 " 等多重挑戰。國網英大也在财報中指出,英大碳資產在積極開拓市場之餘,也要增強自身的研發實力。
" 雙主線發展 " 有沉重包袱?
上述證券、信托和碳資產等業務構成了國網英大的一條業績主線,而另外一條業績主線則為電力設備制造。目前國網英大通過旗下置信電氣,開展電力裝備制造業務,并在 "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 的方向上前進。
2022 年,置信電氣實現營收 63.15 億元,同比增長 12.52%;淨利潤 6804.27 萬元,同比增長 50.48%。
這樣的盈利能力不算高。對比另一家國家電網系制造巨頭國電南瑞( 600406.SH ),468.3 億元的年營收對應淨利潤達 60 億元以上、同期營業利潤更是近 80 億元,粗算下來利潤率可以達到超 12%。反觀置信電氣,淨利潤和營收的比率僅為 1% 左右。
借力母公司和國家電網系,也是置信電氣的最大優勢之一。信達證券在研報中看好公司電力裝備業務向好,指出依托股東國家電網的背景和能源領網域特色,預計該業務未來仍具較強成長性和協同價值。
制造業務的高研發投入,也讓一些市場機構傾心。東吳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看好國網英大在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結合宏觀趨勢來看,随着 " 雙碳 " 計劃、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積極推進,儲能需求進一步擴大,中國儲能即将進入高速發展期,而這将會整體利好國網英大的制造業務,2023 年有望獲得較高速的增長。
顯而易見的是,雖然營收高達 60 多億元,但置信電氣的 " 賺錢效力 " 顯然不如信托、證券等金融業務。如下圖 1 和圖 2 對比所示,盡管置信電氣的營收規模顯著大于英大信托和英大證券,但利潤表現遠小于英大信托。
這也就意味着,具備 " 金融 + 電力制造 " 雙重屬性的國網英大,綜合各個業務整體來看,營收怎麼樣,制造業務是重點;而賺不賺錢,還是要看金融相關的業務。
BT 财經發現,券商對于國網英大的盈利預測,也呈現出營收增速和利潤增速相背離的現象。例如東吳證券預計,2023 年— 2025 年,國網英大營收增速将從 0.92% 提升至 9.96% 和 10.11%,但利潤總額增速将從 2023 年的高增 36.15% 逐年下滑至 2014 年的 18.50% 和 6.62%。
在投資者對國網英大進行估值時,這樣的特征絕不應該被忽視。
身在 " 國家電網系 ",國網英大也存在 " 大客戶占比重 " 的特征。2022 年,國網英大前五名客戶銷售額達 82.2 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的 75.72%;其中前五名客戶銷售額中關聯方銷售額占年度銷售總額的 69.66%。
最後,我們一起來看看公司最新一個季度的經營表現。
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大幅好轉,推動了國網英大2023 年 Q1 業績反轉。
2022 年,因為權益市場大幅波動,導致國網英大證券期貨業務自營業績下滑,并對業績造成了較大拖累。信達證券指出,2023 年 Q1 市場回暖,公司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分别錄得 3114 和 9026 萬元,同比增加 3194 萬元和 4.4 億元。
但是 2023 年 Q2 以來,A 股市場再次陷入弱勢震蕩,公司相應板塊的業績會不會應聲再陷入下滑?這值得警惕。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