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互聯網運營之光”黃有璨的“解妄”人生,歡迎閱讀。
圖源:Unsplash
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縱使千變萬化、起起伏伏,無數心懷熱火的人在其中,或入場,或離場,而前行,将永不停歇。芥末堆非虛構寫作欄目「一介」,取芥末堆之 " 芥 ",古文也通 " 介 ",一介之士,關注時代中的個體,那些辛辣刺激的拼圖構建蛻變後的人生。
人物介紹:
黃有璨,38 歲,互聯網 + 在線教育 / 知識付費從業近 15 年,三節課聯合創始人,有瞰學社創始人 &CEO
著有《運營之光:我的互聯網運營方法論與自白》、《非線性成長》
作者手記:
文章标題來源于被訪者曾寫下的一句話:" ‘看清’是種終身修行,奢求‘終極答案’可能也是種虛妄。唯有永遠保持好奇和求知,才可解‘虛妄’。" 從高中辍學到 " 互聯網運營之光 ",黃有璨的故事廣為人知,他見證了互聯網和在線教育行業的全周期。2021 年從三節課離職後,黃有璨開始探索在原子化社會背景下為更多精彩的個體賦予時代的價值。全文 4612 字,我取舍再三決定不做内容上的大幅删減,因為每一步都是鑄就他今日成就的必經之路。有真誠感知也有落地實踐,願我們能在這個迷茫的主流氛圍中尋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
以下為人物自述:
" 我的前半生: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我出生在貴州黔西南的一個普通家庭,高二時從一所省重點高中辍學,原因就是在應試教育之下我一度感到迷茫,加之和班主任產生了一些衝突,就做了這個選擇。當時我爸是另一所學校的副校長,教語文,我媽是數學老師,所以對于我要辍學這件事他們非常崩潰。尤其是我爸,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對我有了明确的規劃:品學兼優、考上名校、光宗耀祖。
但我心中有一顆種子,我想追尋一個答案,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多樣性的?還是說在個人發展路徑上一定有一個标準答案。這于我而言是一個終極命題,也是我做出每一個決定時的視角。可能在孩童時我就意識到自己和主流世界的期待有些不同,比如我最不擅長的就是 " 聽話 ",所以可能就想通過一些行為完成自證,辍學大概就源于此。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依舊處在一種探索和嘗試自證的狀态中,我想通過自己的選擇去驗證不參加高考沒有學歷,是不是依舊可以獲得世俗意願上的成功。
離開校園後我基本上是無所事事地在家呆了一年,這期間父母勸說無果,我也越來越迷茫,甚至一度有些抑郁。我爸就想要不帶我去首都見見世面換個環境。當時我也覺得自己那個狀态在老家确實看不到變好的可能,就出來試試吧。我們當時想過,實在不行就去北京上一個民辦大學。所以 2002 年夏天,我和我爸從貴州出發,坐了 29 個小時綠皮火車第一次來到北京,那時的感受我依然記憶猶新,那是一種深切的随波逐流之感,渺小、無助且迷茫。
在北京西站下車之後,我們人生地不熟,我爸不斷地查找地圖、問路,我們換乘了好幾輛公交車才到達目的地。聽到車裡報站名時我真的感覺就像《海上鋼琴師》裡的情節,這個城市太大了,大到如此不真實,大到對一個第一次遠離家鄉的 17 歲小孩來說,他跟着公交車搖搖晃晃,根本不知道城市的邊際在哪裡,我也完全不覺得自己會屬于這個城市。
後來,我在中關村賣電腦、進日企做銷售、進入互聯網行業,直到 2012 年第一次創業,我發現自己的成長和各方面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在這個時候,我開始發現自己的成長、人生狀态開始可以不輸給那些上了名校的很多高中同學、校友們,才真的可以相信 " 人生路徑的多樣性 "。
那之後,對于個人發展路徑多樣性的相信和堅持就成了我的 " 第一性原理 ",後來創業時的所有思考和決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我想守護好這個答案。從第一次創業到現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我一直都在關注成年人的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從來沒有做過 K-12,就是這個原因。在我看來,K-12 的核心邏輯仍然是一種一維評價标準,這是我不喜歡但又改變不了的。
創業十一年,我還有另外一條脈絡,就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在借由創業這件事去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一些真相或客觀規律,我覺得大概可以理解為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所謂見自己,就是你在爬山,然後在過程中慢慢探尋到自己的上限和能力邊界。當你站在了更高的地方,就能夠更好地去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在對自己有了較為清醒的認知并對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加客觀的感知後,也許你就可以從山上往山下走,逐步來到見眾生的狀态裡。
" 離開三節課後的這兩年,我完成了三觀重構 "
圖源:Unsplash
2012 年第一次創業時,我只是一個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毛頭小子。每個月拿着幾千塊的薪水,對教育懷揣熱情和理想,那時只想一定要做點兒有意義的事,也沒有系統的商業認知,完全不了解公司該怎麼賺錢,如何去評估它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我需要慢慢交學費。第一次創業失敗後我重回大廠工作,從一些大老板們的助理做起,學到了很多,然後再一次辭職跟幾個夥伴一起創業做了三節課,從零起步、融資超 2 億、估值幾十億。
過去十餘年,我非常有幸地完整參與并見證了互聯網和在線教育這兩個行業從興起、鼎盛再到成熟、衰退甚至覆滅的全周期,認知擴展了很多,也有更開闊的視角去評估和理解某件具體事情的意義或價值。
作為一個教育創業者,經歷了過去幾年的行業劇變,肯定是要思考人生的。尤其過了 35 歲,人更需要追求自洽。所以過去 2 年,宏觀環境發生巨變以後,我花了很多時間重新理解這個世界,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位,然後重構自己的三觀。
過去 10 年,在線教育這個行業裡大家的共識都是覺得必須先做到一定商業規模,才能撬動更多社會價值,之後再談教育理念和自身理想。所以之前創業時我們有一句話:" 要用商業能力去捍衛教育理想。"可能在當時的環境裡,沒有足夠強的商業能力是沒有資格或者不配談理想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規模效應和頭部效應是很長一段時間的主導法則," 小而美 " 在很多領網域裡都是不成立的,很容易變成 " 小而沒 "。但是,經歷了過去幾年的資本退潮、政策變化、甚至宏觀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改變所帶來的衝擊後,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很多創業者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相信的東西。
這兩年思考人生以後,我當下的世界觀和行業觀還是有些變化的:第一,對于大部分教培公司而言,綜合社會價值最大的狀态就是三、五十人,年營收三、五千萬到七、八千萬之間。無論哪個賽道,在每個地區都有多家這樣規模的公司,這或許是目前和未來幾年裡能讓行業好起來的一種狀态。
第二就是,我覺得在當下的宏觀世界裡,很多問題在群體層面注定是悲觀的。希望只能長在個體身上,在下行周期裡,個體自救是最大的意義。即便大環境可能會變得更糟,作為個體能夠守住自己不被時代淹沒,等到這個世界的周期開始向上,也許你可以再一次順勢而為、迎風而上,這就是一個人比較好的生存哲學。
人生的真相是孤獨,因果自在。過去的經歷鑄就了現在的我,我清楚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知道自己反對什麼,也能夠對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有所解釋。我明白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行動、判斷和堅持是不容易被他人理解的,找到一個能理解你的人可能也是一種奢望。作為創業者或一個内容創作表達者,孤獨是常态。更多的時候我會去享受這種孤獨,或者從中獲取到一些獨特的力量,這會給我接下來的行動或思考帶來滋養。到了這個階段,我也會越來越趨近于認可和相信陽明先生的心學,心是一切的終極答案也是一切的起點。
所以我人生中的答案一定是向内求的。後知後覺地看,從辍學到創業再到很多關鍵性的決策,我都是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之後做出的。當我有了行動,然後提升認知,最後回到事情本源,從而形成自洽。比如少年時," 應試 " 不是我認可的答案,讓我遵循那個遊戲規則我會覺得自己可能會變成自己都會讨厭的另一個人。但我又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解法,于是只能追随自己内心做出一些選擇,然後慢慢探索,慢慢實踐,再慢慢完成自己認知上的自洽,甚至找到了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
2012 年選擇創業其實也一樣有點像是 " 心的召喚 "。我 2008 年進入互聯網行業工作,到 2011 年的這三年時間裡,一方面我積累了一些經驗,另一方面我感覺到了水溫在上升。那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第一波浪潮,我覺得好像是時代在召喚,其次對于當時的我來說,互聯網行業更加開放、平等、包容,它不看重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學歷、家庭。那是一個更值得期待的世界,我也想去創造一些更加值得期待的多樣性或可能性。
聽從本心之後就是致良知,讓自己變得足夠簡單,做某件事的原因就是真的喜歡努力去創造更多價值,相信回報後置,相信價值創造足夠之後,回報自然會來。
在世界下行的周期裡,心靈療愈相關的品類和賽道一定會上行。但只尋找簡單心靈寄托之後依然混沌,和真正找尋能夠支撐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态。少數人才能進入到那種很穩定、很獨立、活得很自在的狀态,所以我想做些什麼去找到更多這樣的人。
" 在原子化社會背景下為更多精彩的個體賦予時代價值 "
圖源:Unsplash
多年來我一直在追尋一個答案——更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年輕人階層上升通路在哪裡?它還能不能保持多元化而不是一個無限一維内卷的有限遊戲?
之所以特别關注 25 到 35 歲之間的人群,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在近兩年裡面臨的困境是一個核心問題:行業巨變,上班族和小微創業者群體中彌漫着找不到出路的困惑與迷茫。職場晉升路徑基本不再成立,大量人卡在中間。從創業或行業紅利角度來看,大的商業世界裡不再有太多機會,但凡是不想躺平的人,當前都處在夾縫中焦慮,他們需要新的出路。
所以去年開始,我提了一個詞叫 " 商業自由人 " 或者叫 " 自由個體式生存 ",其實跟 " 數字遊民 " 有點相似。我越來越覺得,大家可能要在一種新的遊戲規則和生產關系下來看待自己未來的發展。
自由個體式生存的基本邏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或許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一家公司。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和其他任何人的協作與合作都不再是勞動雇傭關系。在當前時代,尤其是在一些知識、智力驅動型的行業中,對一些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較高的人來說,勞動雇傭關系是一種稍微有些落後的生產力。
當然這仍是一個思考和讨論的方向。過去的兩三年裡,我見了很多人,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現在我的公司也變成了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沒有辦公場地,幾乎沒有雇員。但我有和很多夥伴以不同的方式合作,他們有的是靈活的兼職工作,有的是項目合夥人。我在測試和驗證,非 " 勞動雇傭 " 式的新生產關系是否能夠運轉良好。
現在,我還是很相信在一些知識、智力驅動的領網域内,包括一些高級服務業裡,會出現更豐富的需求和供給,也會出現更多 " 小而美 " 的組織,甚至很多組織完全不是依靠 " 勞動雇傭制 " 運轉的。如果這些成真,從社會價值層面來看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曾說自己在 30 歲時就找到了天命。找到天命是概率性事件,從我和身邊人的故事來看,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人如果想找到所謂的天命,必須先要讓自己的人生有足夠的寬度和深度,這樣會增加概率。當你的體驗足夠豐富,并且在一兩件事上做到七、八十分的水準,然後去感知自己對其付出的精力和能量。而找到所謂的天命和熱愛往往可以通過兩個方向,一是你發現自己在某件事上可以比别人創造更大價值,也更容易獲得認可;另一方面就是結合自身經歷,或許你曾在某些事上受過很大傷害并跌落谷底,然後你有了很強的動力去為他人撐傘。
對于行業的未來,我的觀點很簡單:别看機會和紅利,多看價值,一切回歸内心和需求," 保底手藝 + 适度加杠杆 " 才是大部分人最好的策略,無論怎樣都要擁有 " 自由個體式生存 " 的能力。
大多數職場人或個體如果想要擁抱 " 商業自由人 " 這條路,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和培育期。可能自己有份主業,想要成為一個 " 自由個體 " 但又沒有方向,自我認知也不夠清晰,需要多嘗試一些副業,進行一些探索。
第二階段是從 0 到 1。有一部分人可能已經明确自己要離開職場獨立做點事養活自己了,但需要有個明确的方向,往下從 0 到 1 跑通自己的個體商業模式最小閉環。
第三個階段就是加速成熟期。也有一些人,已經在個體單幹了,一年也能至少掙個小幾十萬,但往上瓶頸很明顯,收入也可能沒那麼穩定。
按我這兩年的經歷和思考,一個成熟的 " 商業自由人 " 應該要能建立起自己的可持續的 " 個體商業模式 ",一年能看到 50-100W 的收入,這才算是度過 " 臨界點 " 了。過了這個點,自己就能接觸到很多資源和機會,路會越走越寬。我現在在做的事,就是聚焦這三個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來服務并幫助大家。
以前老有人半開玩笑,說我是 " 光 "。其實是得益于《運營之光》這本書,它确實曾經給一代互聯網職場人帶來了很多希望。這兩年,互聯網職場基本坍塌,書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受關注," 光 " 已經過氣了。不過,自己曾經有機會在這個行業裡給一群人帶去希望是非常幸運的,我也從中收獲了很大的幸福感和自我認同感。
我覺得,每個心裡有念想的人都會想過要去做一些事發光照亮别人,對 25-35 歲這個人群的關注我還是沒有變的,也還會繼續努力思考探索實踐,去做點能創造價值、帶來希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