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智能眼鏡爆發前夜:離傳統眼鏡越近越安全,歡迎閱讀。
文 | 矽谷101,訪問|泓君,圖文|Emily
無論是在矽谷還是中國,智能眼鏡市場的競争正逐漸升溫。點燃這把火的正是Meta與Ray-Ban(雷朋)在去年9月聯合發布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這款產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銷量便突破了百萬大關,成為智能硬體市場的一大黑馬。
9月5日,高通CEO安蒙在接受外媒專訪時提到,正在和三星、谷歌聯合研發一款可與手機連接的混合現實智能眼鏡,理想的形态是"外觀與普通眼鏡或太陽鏡沒有任何區别。"他認為"生成式AI将會彌補推廣混合現實技術缺失的部分"。安蒙說,給他信心的正是Ray-Ban Meta 智能眼鏡的成功。
事實上,該眼鏡已經是Meta與Ray-Ban合作的第二款智能眼鏡。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Meta 正計劃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 EssilorLuxottica (依視路陸遜梯卡,Ray-Ban的母公司)約 5% 的股份,該項投資的談判已經入尾聲。而谷歌最近也與EssilorLuxottica 的領導層接洽,商讨将其 Gemini AI 助手納入未來的智能眼鏡中。
根據晚點LatePost的報道,字節跳動也在探索如何将大模型與硬體結合。除了自己開發AI硬體,同時也會與外部硬體公司合作,包括智能耳機和AI眼鏡等產品形态。随着這些國内外巨頭躬身入場,"百鏡大戰"即将到來的說法并不誇張。
Ray-Ban Meta智能眼鏡,圖片源自官網
本期節目中,矽谷101邀請到了Ray-Ban Meta的產品經理可南,從第一視角還原了該款智能眼鏡的設計理念與背後的故事。而在節目的後半段,我們與兩位硬體領網域的從業者,蜂巢科技創始人兼CEO夏勇峰和Hey Revia創始人衛骁對話,探讨了各類智能眼鏡的實際體驗以及他們對即将到來的百鏡大戰的看法。
本期節目嘉賓
可南在訪問中說,做好一款智能眼鏡,最核心的點是先做好一副眼鏡。她原本認為這款產品會吸引那些對科技、拍照和音樂功能感興趣的人群,并且預期用戶會通過傳統的電子產品銷售渠道來了解產品。
然而在實際銷售過程中,許多消費者選擇通過Ray-Ban的傳統眼鏡渠道來體驗智能眼鏡。這表明消費者不僅僅關心產品的高科技特性,還關注與眼鏡相關的傳統需求,比如驗光配鏡服務、保險覆蓋的可能性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實體店鋪進行親身體驗。
這也正是Meta之所以選擇跟Ray-Ban合作的原因。Meta看中了其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在傳統眼鏡市場強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心智。Meta選擇了一些Ray-Ban的經典款式,在此基礎上融入智能硬體元素,确保能維持智能硬體產品的時尚感,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佩戴也不感到違和,同時可以方便地在傳統眼鏡商店完成購買流程。
作為一個智能眼鏡行業的創業者,夏勇峰對Meta和Ray-Ban的合作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關注。蜂巢科技也在今年八月發布了界環AI音頻眼鏡。他認為智能眼鏡是一個投入巨大的領網域,但到目前為止產出非常有限。Ray-Ban Meta的成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在傳統眼鏡的基礎上疊加一些相對較輕的智能功能,這些功能都是圍繞AI構建的,這也許是一個新賽道的開始。
在產品層面,夏勇峰認為Ray-Ban Meta的優點是可以直接當作普通墨鏡使用,缺點是續航時間短、AI功能較弱。他認為不帶攝像頭的眼鏡會更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場景,因為大部分用戶是在室内使用近視眼鏡,很多場合并不适合被拍攝和記錄。
在定價策略上,Ray-Ban Meta 299美元的定價并不高。根據衛骁的體驗,在美國購買Ray-Ban Meta時還可以用醫療保險覆蓋部分費用,降低了用戶更換眼鏡的成本。這也符合Meta在推廣智能硬體時一貫的平價策略。Meta一直在嘗試擁有自己的硬體平台,減少對iOS和安卓系統的依賴。
雖然生成式AI的普及給了智能硬體許多想象空間,但是AI Pin和Rabbit等智能設備并未滿足市場的期待,同時極大地降低了用戶對AI硬體的期望值。這也是Ray-Ban Meta即便只有基礎的AI功能,也能憑借是"一副合格的眼鏡"打開市場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部分訪談精選
01 Ray-Ban Meta:先是一副好眼鏡,再是一個智能產品
《矽谷101》:先請可南給跟大家介紹一下你在Ray-Ban Meta的這個項目中參與的工作。
可南:我目前負責的是下一代產品的開發。Ray-Ban Meta實際上是第二代產品,第一代產品是Ray-Ban Stories。
我們一開始在做產品定位時,就希望能給大家一款產品,讓大家既能在生活中随手記錄,不需要再掏出手機來,同時又能Live in the Moment。因此,我們将"拍照的相機"作為主要功能點來定義這款產品。
Ray-Ban Stories和Ray-Ban Meta對比,圖片源自官網
我們第一代產品發布時有拍照功能和音樂功能,那個時候是沒有AI功能的。第二代產品是在2023年底發售,我們在第一代產品發售之後,就知道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可以提升。
最大的一個趨勢是AI在2023年剛好起來,而眼鏡又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產品形态來承載AI,尤其是在外出時使用多模态的AI。
我們產品的開發周期通常在1到2年。當我們開始定義第二代產品的時候,主要考慮去突破第一代產品的局限,把它做得更好。但同時随着AI功能的出現,我們也在這一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提升。
《矽谷101》:你剛剛有提到第一代的產品有拍照跟音樂的功能,音樂功能是指可以使用這款眼鏡來聽歌嗎?
可南:對,很多人在第一次戴的時候很驚訝,說怎麼音樂的效果這麼好。實際上是有兩個開放式的揚聲器,很多人都以為是骨傳導的。我們的音頻團隊做了很多工程,是直接導向于佩戴者的耳朵。但其他人,比如我站在旁邊,是聽不到它的聲音。所以這個方向上是希望能有更好的音樂播放體驗。
我們的產品在音頻上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就是聽音樂,所以比起第一代的時候,我們第二代產品音量做大了50%,在低音部分做了很多提升。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提升是麥克風,第二代產品有5個麥克風,而第一代產品只有3個麥克風。比如你在打電話或者是在線上交流的時候,是需要去說話的。那5個麥克風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空間音頻。
Ray-Ban Meta聲音設計,圖片源自官網
比如說我們戴眼鏡的時候,這邊有音樂播放的聲音,然後那邊有人說話的聲音,如果有捕捉到空間音頻,你重新去聽你錄的,無論是視頻還是音頻,都會有這個空間音頻的效果。
所以這兩點實際上是這個眼鏡很大的一個提升,尤其是比起第一代。
《矽谷101》:所以其實第一代產品在定義的時候,你就會把聽音樂跟拍照放到一個非常核心的位置。
可南:是的,這是這個產品最大的兩個功能。因為市場上實際上是有專門的音頻眼鏡,同時也是有一些比如說Snap的只帶相機的眼鏡。那麼到底哪個功能是最重要的?
Ray-Ban Meta最大的一個優勢是它是一個集成產品。作為一個用戶,每天出門再帶另外一個產品,那麼我的心理負擔就會很大。所以這款產品能取代我更多的工作流,能讓我更方便的做更多事情,實際上對用戶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買我們這個眼鏡的時候,可能想着,我出去旅遊或者是運動時候會去用這個拍照功能,但買完之後,他們每天用耳機的功能其實更多,比如打電話或者聽音樂。
而且他不用再頻繁地去把耳機戴上摘下,比如我就戴着墨鏡出去,或者現在可以配近視鏡或者是漸變的眼鏡,它可以一直就在你的臉上。所以就是這一兩個很小的、省去用戶再去使用其他產品的功能,使它的便捷程度給產品的價值會加成許多。
《矽谷101》:你自己在使用Ray-Ban Meta的時候,使用最多的功能是哪些?
可南:我使用最多的還是拍照功能,它能解放雙手,在很多手想去做别的事情的時候,不用再把手機舉到眼前。比如我之前去加州的迪士尼玩,坐過山車的時候,不可能是拿着手機在拍。
現在我可以全程佩戴着它,還有比較好玩的一些遊樂設施我都用這個眼鏡記錄下來。我之前還有去看在舊金山一個演唱會,我覺得就特别好地證明了"Live in the moment,活在當下"。
因為平時我們去看演唱會的時候,你就很想錄下來,但當你去錄的時候你就得一直盯着這個小屏。你一方面想記錄下來,但一方面又想沉浸式體驗。我去看那個演唱會的時候,基本上全程只用這個眼鏡在錄制,結束之後就直接導入到我的手機裡面。
然後我個人用來做運動視角錄制也挺多,我之前打網球,第一視角的這個視頻有很多時候是不方便拍攝的,那就可以現在使用這個眼鏡。我們用戶群體裡面用它做運動記錄的人非常多,有人滑雪,有人去打球,甚至有人跟小朋友、或者跟他的寵物玩的時候,都可以錄制。這種用它去拍照記錄,讓你沉浸在其中的用戶非常多。
《矽谷101》:它現在的整個拍照跟錄像的鏡頭表現表現怎麼樣?比如拿最新一代的蘋果手機或者是安卓手機對比的話,你覺得它的像素跟畫質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準?
可南:這個問題特别好。首先我覺得大家去想這個產品定義的時候,肯定會想說我們要把怎麼樣把這個像素做到最好,怎麼樣能讓它跟手機持平。但是它其實最難的是,因為大家都希望這個眼鏡更輕,更方便攜帶,電池時間的使用時間更長;但同時對像素和其他的組件會有更多的要求,希望它做得更好。所以在這個"既要又要"的時候,怎麼樣找到中這個平衡點就比較重要。
兩代產品拍攝畫面對比,圖片源自官網
我們現在第二代這個產品實際上是1200萬像素。我們用戶在去用的時候,可能不是說這邊錄完直接就發到社交媒體上面去給所有人看,他可能是就是随手一拍的一個記錄,所以他其實需要的是一個足夠好,足夠方便,讓拍照需求來的時候,能抓住這個瞬間的時候的功能。
如果跟iPhone Pro後面三個攝像頭來去比的話,像素肯定是會低一些的。但是它足夠好到用在像比如我日常拍攝小的瞬間分享給我的朋友,或者是分享到比較短的視頻平台,它的像素是大家比較滿意的。
我們第一代產品其實是500萬像素,第二代的時候我們覺得提到1200萬像素,這樣實際上是能夠達到大家的預期。既稍遜于手機的後置攝像頭同樣的标準,但同時又能滿足其他大部分拍攝短視頻的一些需求。
《矽谷101》:為什麼是第二代產品火?而且第二代產品也不是剛剛發售就火了,我注意到其實它是在今年開始起量的。那為什麼第一代產品沒有火?
可南: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其實它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從硬體、軟體以及市場營銷方面,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就像你說的,每一個產品新的品類,其實是需要一定時間建立用戶心智的,我可以從這三個角度都來聊一聊:
我們現在的這個產品,它的像素更好、音質更好。同時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怎麼樣能把這個眼鏡做得更輕、更小。所以我們在一些很細節的地方,比如眼鏡腿可能只薄了一點,短了一點。但實際在佩戴的舒适度以及視覺的重量上,都會輕很多。
在軟體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提升,除了一些新的功能之外,我們還增加了比如直播和AI功能。還有一些很細節的,比如我們這個產品軟體的完成度高不高,是否有一些bug,可能第一代有一些問題,我們沒有完全解決就發布了。
那這個產品在用戶體驗上,如果藍牙經常斷,或者用戶導出他的視頻的時候出現問題,那麼用戶實際的體驗感會非常沮喪的,他不一定會找到Meta,但用戶可能使用過兩次就放棄使用了。所以我們第二次團隊内部對于這個軟體的完成度、還有細節上的把控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同時又增添了新的功能,這個我覺得也是很大一個改善。
第三個就是市場營銷這方面,我們第一代產品發布的時候實際上是在2021年新冠時期,所以非常困難。第二代發布的時候是大家都聽說了有這個智能眼鏡,然後有一部分人使用過了,那麼用戶的心智和了解的程度也就更高。第二代發布的時候,我們去了更多的門店,包括在門店裡面怎麼去嘗試使用這個產品,能看到一些demo,許多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提升。
《矽谷101》:我發現第二代的充電盒比第一代的要小很多。
兩代產品充電盒對比,圖片源自官網
可南:對,這是很直觀的一個感受。第二代用了雷朋很經典的一個款式叫Wayfarer,還有另外一個叫Headliner,你可以看出比如方形的眼鏡和圓形的眼鏡,喜愛的人群可能就很不同。所以實際上也回答你剛剛那個問題,就是怎麼樣能讓更多人接觸到這個眼鏡?實際上眼鏡是一個特别時尚的單品,就是你要戴到臉上,它一定是要麼你特别喜歡,要麼它特别有價值,你才願意長時間在臉上佩戴。
《矽谷101》:這些眼鏡的外觀,是你們設計的還是Ray-Ban設計的?還是你們在Ray-Ban的經典款式裡面選擇的?
可南:我們和Ray-Ban一起設計的。我們希望從它很經典的這些款式裡面能去挑一個能應用于智能眼鏡的一個設計,然後再去把智能硬體的這些部分都做到眼鏡腿裡。
《矽谷101》:智能硬體主要都在眼鏡腿裡面,前面的鏡框裡面會有智能硬體的設備嗎?
可南:其實是有的,有走一些線,包括我們說5個麥克風,有1個是在鼻托的位置。
比如我現在臉上佩戴的近視鏡,它可能很輕薄,但是它的眼鏡腿很細。但是Wayfarer或者是其他的太陽鏡,大家就能夠接受它更大一點或者是更明顯一點、鏡腿更寬。
我們一開始在選擇的時候,選了一個大家非常喜歡的經典的款式,而且剛好可以容納這些智能硬體部件的設計。其實眼鏡還有很多其他的人體工學的維度,比如這個鼻托,我們亞洲人可能低鼻梁多一些。而我們第一代做的時候是沒有做低鼻梁的設計,很多用戶戴上去之後發現不太合适。所以第二代又做了一個鼻梁稍微高一點的這樣的一個款式。
《矽谷101》:這系列裡的墨鏡,還有近視鏡,你自己平時都有使用嗎?
可南:我個人兩個都有使用。這款智能眼鏡雖然已經很輕便了,即使它本身只有49克的重量,但再加上你配的鏡片的厚度,那它就會更重一些。還有它這些松緊程度,比如我的鼻梁不是最高的那種,那我戴起來的時候,它是不是一直都是适合佩戴的高度,或者在佩戴時間很長的基礎上,可能就沒有辦法完全去跟這種能夠調整鼻托的日常的近視鏡去比較。還有去跟比如可能二三十克,甚至更輕的眼鏡來比較。
個人來講,我覺得目前還沒有到達可以長時間、每天都佩戴。但是說真正徹底替換,我覺得這個產品還有要改進的地方。但這個墨鏡我就帶的會更多一些。
《矽谷101》:你最長戴了多久的時間?
可南:我最長連續戴幾天都沒有問題,我其實婚禮的時候有戴這個墨鏡入場,所以有記錄第一視角的,現場所有人歡呼的視頻。賓客其實一開始都沒有看出來,大家回頭去看的時候就覺得好棒。因為一開始大家以為你只是戴了一個很酷的眼鏡,後來發現其實記錄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瞬間。
這個我覺得是智能眼鏡很重要的一點。大家不想戴上去感覺就像一個怪人,他希望說我很時尚,或者希望它能融入到我日常的生活中的穿搭。
《矽谷101》:你覺得好看,在消費者對一款眼鏡的選擇上,占比有多大?
可南:我認為非常重要。從消費端來看,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智能眼鏡,甚至有很多AR眼鏡,然後帶顯示屏的,我覺得這點肯定是最被忽視的,就是它設計時選擇的材料以及佩戴的舒适度,大家要非常非常喜歡。
《矽谷101》:剛剛我們聊過它的拍照功能,你有提到第一代產品是500萬像素,第二代是1200萬像素。我相信如果你要讓眼鏡和手機完全去"卷"這個拍照,它可能是能"卷"得出來的。但是它的缺點就是會變得很重,我很想知道你們在設計硬體的時候,怎麼樣去平衡它的功能性跟重量?
可南:所有的消費電子產品實際上都是一個復雜系統,它有很多需要權衡的地方,包括有功能、重量、大小、發熱以及續航,所以怎麼樣能找到這個平衡點,是做一個產品最難的地方。
剛剛你提到的一點,是我們沒有辦法去跟手機去"卷",我覺得可能不用直接去跟它"卷",因為它最大的價值實際上是,讓我可以在想記錄這個瞬間的時候,就可以馬上記錄下來,而且不讓我從美好的時刻中脫離出去。這一點我覺得它實際上是在代替手機,記錄一些"瞬間"的價值。
然後回答你剛剛那個問題,就是重量,我們其實一直在思考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50克。因為Ray-Ban那個傳統的Wayfarer眼鏡是45克,所以我們最後就想把它壓到50克以下,能讓大家更舒适的長時間佩戴,尤其是作為太陽鏡的形式。
所以我們團隊做了很多工作,怎麼樣把續航時間加上來,然後又加這些新的功能,同時產品又想做的更小,最後我們的產品實際上是49克,所以只比普通的Wayfarer重了不到5克,但是所有的智能的功能都有。
《矽谷101》:續航時間是多久?
可南:目前是5個小時。我們說續航時間的時候,其實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是不一樣的。這5個小時是按照我們發現的,用戶會拍多少視頻以及聽多少音樂,我們取了一個中間值。
用戶最大的一個反饋就是希望續航時間更長,我覺得這就是最難的一個點,要麼就是更多優化的軟體,要麼電池就更大。但與此同時我們還希望它做的更輕、更小,所以這是我們每一次去權衡的時候都要考慮的問題。
《矽谷101》:你們為什麼會選擇Ray-Ban作為你們的合作夥伴?
可南:Ray-Ban(雷朋)的母公司是司EssilorLuxottica,是Essilor(依視路)和 Luxottica (陸遜梯卡),這兩家公司合并在一起,現在是眼鏡行業裡面的領頭羊、最大的公司之一。
依視路本來是做鏡片的一個公司,陸遜梯卡是做傳統眼鏡的鏡架以及各種不同的子品牌。各種品牌不同的眼鏡設計以及鏡片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近視鏡片上面不同的塗層,反藍光的塗層,或者是漸變顏色的鏡片,這些的技術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還有線下渠道,除了這些品牌的渠道,比如在美國購買眼鏡,有一些是需要有保險的,或者驗光的渠道,EssilorLuxottica這個公司在這些方面的渠道也是有非常多的布局,所以是一個非常大的從端到端的一個公司,細節大家都可以在網上查到。
眼鏡市場實際上是一個特别長尾的市場,它既有一些非常大的品牌,比如像雷朋或者是這些時尚品牌。但與此同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有非常多傳統的渠道,包括專賣眼鏡的渠道,甚至一些很小的品牌,它可能就只做很少的眼鏡批次,再有一個驗光師,也就可以售賣眼鏡了。
回到我們讨論的主題,如果現在去做的這個產品,可以有最經典的一些設計,但是否能滿足到大家這麼長尾的,對設計和渠道的一些需求?這個還是眼鏡市場比較難做的一個地方。的确是有最大的幾個品牌,同時又有很多長尾的小公司來滿足大家對眼鏡的需求的選擇,還有購買渠道的選擇。
《矽谷101》:你覺得做好一款眼鏡,最重要核心點是什麼?
可南:我其實做了這個產品之後,學到了很多。讓我比較驚訝的一個地方是,我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它是一款智能眼鏡,那麼肯定是對科技感興趣、對拍照以及音樂功能感興趣的人,他們可能會從傳統的電子消費渠道過來看一看。
但我們發售之後發現,實際上很多人會去雷朋的渠道體驗,大家會想,該怎麼樣去配鏡驗光?這個能不能走我的保險?我在哪裡的線下店能體驗到?如果你去一個Best Buy的線下店,它對眼鏡產品的試用體驗,以及店裡的員工能給到你的支持,肯定是跟雷朋以及傳統眼鏡的這些渠道是很不一樣的。
所以實際上是我覺得以後眼鏡發展的越來越智能的情況下,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公司怎麼樣去想好全鏈路的給客戶的體驗和服務,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矽谷101》:你在日常佩戴的時候有用到哪些AI的功能?
可南:我之前去洛杉矶的Getty Museum,比如當時有一個雕塑家的介紹,寫了一個超級長的介紹,我就先讓Meta AI幫我簡化了一下,因為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信息。
植物的識别我也用得很多,翻譯其實也用得很多。比如我之前在國際旅行的時候,比如有一個西班牙語的菜單的時候,它就直接會給我翻譯成英文,然後讀到我的耳朵裡面。
《矽谷101》:它是可以直接"看"着那張圖片讀的嗎?你問雕塑的時候,你是需要拍照,然後再互動,還是不用拍照,就直接可以互動了?
可南:你說:Hey Meta,look and translate this,它就會拍一張照,再加上你提出的問題,然後提供多模态的反饋,拍照這一步是肯定需要的,不然是沒有視覺輸入這一步的。
但我們想做的是以後怎麼樣能更自然,怎麼樣能在用戶的确是需要拍照等多模态的輸入的時候才去做,這個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矽谷101》:你覺得大家在用這款產品跟AI做互動的時候,現在的互動水平達到你們的理想水平了嗎?它現在可以多輪對話嗎?
可南:現在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你問完一個問題,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它在聽。這個互動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就是眼鏡的這個形态,剛好是在第一視角,有麥克風和揚聲器,所以它就是"所見即所得"。
《矽谷101》:它相當于有人類的視覺、聽覺和語言能力。
可南:對,其實就相當于以前大家做智能音箱和語音助手時想要實現的功能。現在大模型發展得很快,技術的發展讓用戶直接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提升。
我覺得眼鏡這個形态已經能讓大家很自然的互動了,接下來就是這個模型的能力怎麼樣能夠提到更高,同時延遲怎麼樣能做的更短,怎麼樣能做到多輪互動,然後使用更長時間的一個優化。
《矽谷101》:你覺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解決的最大的一個難點是什麼?
可南:我們剛才提到了音頻問題,我們有5個麥克風。其中一個麥克風在鼻托上,進行音頻錄制時,只有将麥克風放置在這裡才能獲得最佳的環繞捕捉效果。
但是我們發布這個產品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的人鼻子的形狀以及佩戴時候的接觸點是不一樣的。我們一開始在做測試的時候,麥克風放到鼻托上并不會被擋住的。但實際上發布之後就發現,不同的人佩戴的方式以及高度不太一樣,有的時候會對音頻捕捉有一些影響。有的時候聲音不是很清晰。或者是用Meta AI的時候,它沒有被喚醒。
這個問題我們一開始發布後很快就發現了,我們内部的產品和工程團隊就全員參與,大家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其實提了很多種方案,因為硬體要做改動是非常困難的。後來我們就發現可以去檢測麥克風是否有被擋到,然後再去用一些算法的方式把它轉移到其他的麥克風。
這個就是我覺得很細節的一個設計,這是一個穿戴式的設備,而且是戴在大家的臉上,每個人的佩戴習慣以及的臉型都不同,所以要做到不只是适合舒适地佩戴,還需要考慮不同的人在使用功能性的時候會不會有一些影響,所以是一個很細節的問題。
《矽谷101》:現在Ray-Ban Meta的這款眼鏡火了以後,市場上做智能眼鏡的公司變得好多,找Ray-Ban這家公司合作的公司也很多。
可南:是的,智能眼鏡這個概念出來已經不是一天了,但我覺得在當下這個時刻,Ray-Ban Meta實際上是驗證了Camera和Audio Glasses以及AI Glasses的定義,它已經找到了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市場契合度)。
然後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用戶能用上這個產品,肯定有不同的很多品牌想去做,無論是在設計上或者功能上的一些突破。
遇到一個全新的品類出來,尤其是消費電子類,是很難的。過去這些年可能比較大的產品除了手機、平板之外,可能就是智能音箱、智能屏,和智能手表。所以我覺得這個浪潮如果能有更多的品牌、公司進來,都去嘗試不同的功能,會讓它發展得更快。
《矽谷101》:我有看到扎克伯格在他的訪問中也提到了一些輔助類的AI產品,比如他其實有提到帶神經接口的智能腕帶,我知道你之前也設計過。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
可南:這個產品有出一些Demo,就是通過手部的神經元,可以有一個腕帶,上面會有一些電極,然後來達到操控目的。它的原理是我們去動手指的時候,在手指本身已經做出來的這個動作之前,你的神經信号就會傳到邊。所以你現在直接去做一些手勢,或者是做一些微手勢,這些信号都可以被捕捉到,然後信号可以直接操控系統裡,或者APP方面的執行。
目前VR、MR Headset和智能眼鏡的在顯示方面的光學模組是不一樣的,同時產品的使用場景以及大小也是完全不同的,但它們都會有一類很大的問題,就是互動模式是怎麼樣的。具體落地到不同的產品上又有不同的權衡,所以選的技術路線不一樣,UX的豐富程度也不一樣。
02 傳統硬體+輕度智能:Ray-Ban Meta提供的新解法
《矽谷101》:先請夏勇峰和衛骁分别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使用體驗,它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你們覺得它吸引你的點是什麼?
夏勇峰:它最吸引我的點就是,它在傳統墨鏡的部分做得挺好的。首先它外觀相對比較時尚,其次傳統墨鏡需要有的佩戴的舒适度,它基本上也能夠滿足,額外的就是它的充電盒做的很漂亮,會給我一些新的感性上的一些好感。其他的功能我覺得就續航稍微有點短。
到目前為止它的AI的功能,雖然它還沒有訂閱費,但是對我個人來說不是特别的有用。希望未來它的AI功能可以再增加一些。
《矽谷101》:如果你不是一個智能眼鏡產品的創始人或者狂熱粉絲,你只是一個普通用戶,你會購買這款產品嗎?為什麼?
夏勇峰:我不會。因為對我來說墨鏡不是每天的剛需,所以一個墨鏡它再好,在我的使用場景裡相對是比較有限的。只有在開車,或者在戶外跑步的時候會使用,再加上它的續航的時間很短,我要在特定的時間不停地注意它的充電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我更願意選擇在車裡随便放一副墨鏡就好了。而且它還沒有特别獨特的功能,讓我願意去購買它。
衛骁:現在的Ray-Ban Meta基本上平替掉了我的墨鏡。除了墨鏡之外,它還平替掉了我的AirPods。我使用墨鏡的頻率非常的高,基本上我的車上肯定會放一兩副墨鏡,同時也會把AirPods随時帶在身上,因為我經常會要開會,Ray-Ban Meta很好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另外一個我在Ray-Ban Meta裡邊用的AI功能可能不是很多,但最基本的AI功能,比如它能夠幫我查一個天氣,幫我拍一個照片,或者查看一些信息,比如股票怎麼樣了,它還是能夠相對比較穩定的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矽谷101》:你們有用過Ray-Ban Meta一代的產品嗎?
夏勇峰:第一代產品我很熟,叫Ray-Ban Stories,這個其實是沒有達到預期的,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是最核心的可能還是第一視角的攝像頭,當時的畫質還不夠好,所以它很難進行真正的正向傳播,這是我覺得核心的原因。
還有就是大家對這種創新產品的第一代產品,大家的預期會拉的比較高一些,但實際使用了之後,可能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最開始想像的那個樣子,這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
《矽谷101》:我還聽說過幾種市場的觀點,認為第二代火了的原因是它可以直接與Instagram和Facebook等社交賬号打通,還可以在不用手持的情況下進行錄像,錄完像後它是可以直接把發布到社交媒體的,甚至可以拿着這個眼鏡去做直播。
夏勇峰:這個其實也跟畫質有關,如果畫質不夠好,或者錄制時間比較短,在短時間内如果不能產出比較有效的視頻内容,它其實就沒有後面那部分了。
主要是高通終于有了一個叫AR 1的芯片,有AR 1和AR 2。因為我們之前也做眼鏡相機類似的產品,AR 1也問過我們是否要使用。但後來我們猶豫了一下,覺得功耗可能扛不住,所以我們沒有做產品的迭代。這個芯片其實是他們畫質提升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矽谷101》:你們自己的產品會配置高清的攝像頭嗎?
夏勇峰:我們自己的產品目前不帶攝像頭。我個人觀點是,我們堅決不把攝像頭放到目前的眼鏡上,因為我們目前做的是更适合中國市場、能夠兼容和替代全天佩戴的傳統眼鏡,這種眼鏡如果帶攝像頭,它反而給用戶帶來了使用體驗的下降。
比如很多的場合其實是不适合戴一個有攝像頭的眼鏡去的。不管是在開會,還是去上洗手間,還是一些其他的場合,反而是需要把眼鏡摘下來的。一個帶攝像頭的近視鏡,很難全天使用,這個是我們目前沒有加攝像頭的原因。
如果未來我們也做墨鏡,可能會考慮加攝像頭。我們現在做的是全天候佩戴的帶耳機功能的,能夠替代傳統框架眼鏡的眼鏡。
《矽谷101》:目前Ray-Ban Meta的眼鏡在整個智能眼鏡的賽道上,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它有哪些功能?大家在提到智能眼鏡的時候,通常指的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去劃分智能眼鏡的品類?
夏勇峰:Ray-Ban Meta其實是智能眼鏡一個新的賽道,之前它不在智能眼鏡的範疇裡面。經典的智能眼鏡其實是以XR為主,XR就是AR和VR的統稱。以前的Quest系列,它就是屬于典型的VR眼鏡。
AR的眼鏡指的增強現實,它可以在現實中疊加一層數字的内容,這層數字的内容可以幫助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全天候的場景,這個是AR眼鏡的定義。但是因為技術還不夠成熟,現在還沒有特别成型的產品出來。
所以有人在VR的基礎上想出了一種迭代的路線,叫MR混合現實,它是用攝像頭去拍攝現實的景象,然後把它實時的,就像你拍照的時候預覽畫面那樣,把它呈現在全封閉的一個顯示器上,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疊加内容,我們管它叫MR混合現實。
之前智能眼鏡大概就這三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别成功的產品出現,有很多有影響力的產品,但是最後都沒有實現一個合理的商業閉環,就是沒有賺到錢。所以智能眼鏡它是一個投入巨大的賽道,但是到目前為止產出非常的有限。
到Ray-Ban Meta其實是在AI時代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就是做好一個更好的傳統眼鏡的基礎上,疊加一些相對輕度的智能,這些智能的功能是圍繞着AI來建立的。它也是一個新賽道的開始吧。
《矽谷101》:我知道Bose,就是做耳機的公司,也做過智能眼鏡。你有了解過這款產品嗎?
夏勇峰:那款產品的銷量其實挺高的,售賣超過了100萬副。我們周圍的朋友調研和分析發現,它的問題是可能出在良率上。產品質量的問題會導致大家需要反復地去維修,也會給帶來很高的成本。
Bose音頻眼鏡,圖片源自官網
我有好幾個朋友是以前Bose音頻鏡的用戶,最多的是在一年内拿去返修了五次,雖然每次都是免費的。它的問題主要出在硬體架構上面,它是一個連線的方案,但同時它的鏡腿又需要折疊,在反復折疊中,連線就會變得不穩定甚至壞掉,這是一個物理原因。
《矽谷101》:你們是怎麼去考慮智能眼鏡的定價的?
夏勇峰:首先我們肯定不會根據成本定價,其次我們定價的核心的錨定其實是傳統眼鏡,包括如果我們要做墨鏡,是要根據傳統墨鏡行業的調研報告,以及實際用戶的訪談來定價的。我們的定價其實是接近于傳統眼鏡,略微要高一些,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策略。
衛骁:我可以作為一個在美國的消費者來考慮這個問題。一方面我自己的眼鏡也是普通的Ray-Ban Glass。Ray-Ban Meta其實是在我現有的眼鏡上加入了AI和耳機的功能,那我就會考慮到,多加的AI的功能和價值是不是超過了我現在的眼鏡。
在灣區這個地方,基本都是要戴太陽鏡的。Ray-Ban本來跟一些眼鏡店也有合作,你的醫療保險是可以覆蓋一部分眼鏡的費用的。尤其是一些比較好的公司,它可以覆蓋的醫療成本就會更高一點。
在這個角度來說,它的做工和質量有保證,同時醫保又能夠覆蓋一部分。那多加出來的AI和耳機的功能,只要能夠平替其他的任何一個功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其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
《矽谷101》:其實這個就印證了剛剛講到的,在傳統眼鏡跟用戶的接受度上的一個定價。
夏勇峰:一直以來Meta的定價策略都不是比較高的,Ray-Ban Meta的毛利比Quest高的,但是也沒有高到能讓它很快就可以盈利的程度。
而且它其實還有一個新的問題,Meta其實是可以進一步的降低它的價格來獲取銷量,它整體的盈利因為銷量的增加也不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但它是一個商業的選擇,因為它不能那麼強勢地去取代Ray-Ban的傳統墨鏡。如果它的定價已經接近一個更低的臨界點,就會出現一個虹吸效應,會把美國現在的傳統墨鏡的用戶全部給吸過去。哪怕它的智能功能目前還沒有辦法提供特别高的附加值,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它的定價也有一些商業上的影響需要去考慮。
《矽谷101》:而且在定價上,Ray-Ban也是合作方,Meta跟Ray-Ban是有一個抽成的。
夏勇峰:對,這一塊其實也是Ray-Ban很重要的一個成本的構成。為什麼最近Ray-Ban出現了跟Meta競購股份的事情,也就是為了确保他們未來持續的合作,不能讓傳統的智能墨鏡品牌覺得他們在蹭、甚至在收割自己。
《矽谷101》:我看現在很多其他的科技公司,已經有新聞曝出來的都在找Ray-Ban合作。
夏勇峰:對于Meta來說,Ray-Ban帶來的核心主要是品牌和用戶心智長時間的建立,以及它基于墨鏡的分銷渠道。這兩個是Ray-Ban非常核心的價值。工廠包括供應鏈上遊這些其實影響不大。
衛骁:未來肯定是智能眼鏡到最後會向可穿戴設備的方向去發展,也就是往AR和VR的方向去發展,因為我是覺得智能眼鏡和AR之間是沒有特别明确的鴻溝。我感覺可能這些廠商會做像Google當時那樣做一個智能眼鏡,它當時并沒有思考過要跟某個公司去合作。
03"百鏡大戰"?越靠近傳統眼鏡越安全
《矽谷101》:我問過很多人,大家都覺得Meta的這款智能眼鏡,它其實不是一個特别創新的產品,因為它核心的功能點,它有耳機很方便、可以拍照等,這些其實不是那麼新的技術。
衛骁:我其實正好有幸見到扎克伯格幾次。其實他講過很多遍,他覺得在手機時代,Meta其實是吃虧的,因為它不控制某個硬體平台。所以當比如iOS或者Android告訴它說,你的廣告不能再在系統上分發的時候,有很多功能其實就沒辦法繼續做了。
扎克伯格展示Ray-Ban Meta的佩戴體驗,圖片源自Instagram
所以站在Meta的角度,我相信它們肯定是想做一個硬體平台,能夠取代掉所有的手機,以及其他的硬體。它想做一個渠道的完整地打通,包括小屏、大屏、全面屏,想把整個生态系統做出來,所以它希望在未來的可穿戴設備上面,不單單是只是一個玩家,它是希望能夠占領很大的一塊市場。
夏勇峰:我們和很多人,都有一個定論就是,AI會比AR會更早到來。真正能夠推進智能眼鏡發展的,在目前比較短的兩三年的時間裡來看,AI可以發揮比AR更大的作用。
在過去的一年,我作為相關的從業者其實是有一些被打擊的。有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Vision Pro發布之後,銷量沒有達到大部分人的預期;第二個其實是字節的Pico在資源下降了之後,它的銷量下滑得非常快,我們在後台是可以看見的。
這兩個事情,會讓我們去思考這條路,不能光靠硬怼,把一個過于創新的眼鏡產品直接投放到大眾的消費市場,它的難度其實是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
我們之前也統計了一下,在過去的20年全世界在XR上的投入,這個投入有人說的很誇張,說這個投入足夠奧本海默做十次原子彈了。但是到目前為止,XR領網域還是沒有足夠好的產品出來。
所以現在我們會做一些看起來不那麼創新的產品,因為那麼創新的產品作為一個頭部的硬體設備,大家是真的不用,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哪怕你的技術已經足夠成熟了,能夠非常穩定的交付給用戶。但是用戶把它跟傳統眼鏡去做對比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它不夠舒服。同時它自己的價值其實沒有那麼大,尤其是跟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相比,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天然的、巨大的鴻溝。
《矽谷101》:為什麼字節把Pico的權重下降了以後,它的銷量會急速的下滑呢?
夏勇峰:不管是Pico還是同類型的其他的產品,你的品牌和產品已經推送給這麼多的人了,但是留不下來,不會變成新的購買,核心就是用戶流通和持續購買的意願偏低。
《矽谷101》:要把XR推廣開來,最大的難點在哪?
夏勇峰:最大的難點還是大部分的人對于這類產品是沒有概念的,所以他們會把這類產品的佩戴體驗錨定在了傳統眼鏡的佩戴體驗上。
如果跟傳統眼鏡的佩戴體驗去比,這類產品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不達預期的地方,比如重量、佩戴不舒服、甚至眼睛疼、耳朵疼。因為五感很敏感,特别是有一些高敏感的人群,包括什麼鼻梁疼,自己的頭都承受不了、不适合自己的發型、頸椎疼等等。
衛骁:我自己是每天使用Vision Pro的,用Vision Pro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方便的,就是基本上可以把任何一個地方變成一個辦公場所,同時因為它是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完全就可以忽視掉周圍環境對你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這個效果非常好。
但确實最大的問題是,你在裡面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比如在我的場景裡面就是螢幕,螢幕非常重要,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它不是一個常用的場景。
夏勇峰:其實我也是每天使用Vision Pro的,但是我主要就是使用它的正念,讓我冥想或者是放空會非常的舒服,比其他任何設備都要舒服。
《矽谷101》:剛剛兩位都有講到這個眼鏡的AI功能對你們的吸引力并不大。
夏勇峰:對,其實大部分人購買它的原因并不是AI。我之前看到一個報告提到,用戶購買它的原因,這能夠第一視角的拍攝占到了42%。但其實Meta AI在過去的六七個月,比我想象的進展要慢一些。
衛骁:我覺得Meta的AI能夠火的另一個原因,是之前的AI Pin和Rabbit做得實在是太爛了,造成大家對于一個AI硬體的預期已經非常低了。突然發現有一個可以查天氣而且都查得很準的這樣一個AI,就覺得這個AI太完美了。
夏勇峰:查天氣,其實并不屬于大模型具有的能力,有些大模型可以支持查天氣以及當天的一些新聞和信息,有一些大模型它主要是情感陪伴和音色做得比較好,但是它并不支持查天氣。查詢天氣雖然很實用,但包括我用語音控制一些設定的功能、拍照的功能,它們都屬于傳統AI或者傳統語音的功能。
也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用AI來幹什麼,或者用大模型來幹什麼。對于大眾來說,它的自由度過大了。然後要讓你用對話框或者用語音來問,一張嘴都不知道要說什麼,這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衛骁:最早的時候Google Search查天氣占到可能有30%的使用量,大部分人拿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先查個天氣。當用戶覺得最基本的功能都沒有辦法滿足,作為一個簡單的AI都沒有辦法給我提供一個準确的信息的時候,用戶對你這個東西的預期會快速下降。
所以我确實同意,大語言模型不是做查天氣最好的,但是終端用戶并不會關心到底是大語言模型AI還是普通的AI,只知道我現在需要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能幫我做了。
《矽谷101》:現在有很多創業公司都在做智能眼鏡,你們怎麼看這股智能眼鏡的創業潮?
夏勇峰:我先說一下中國市場,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的應該是超過50家在做了。因為最近有很多朋友在我們發布會之後來跟我們溝通過,甚至也有人說達到了80多家。因為他們每天會收到各種各樣的BP,包括供應鏈上遊的解決方案商,他們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問詢,他們要做各種各樣的報價,非常熱鬧。
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它只是一種"卷"的縮影。大部分創業公司可能還是沒有想清楚,但是先幹了,因為幹這個方向能融到錢。
但我覺得不會那麼熱鬧,也不會那麼地持續,它可能會是一場快速的戰鬥。因為Ray-Ban Meta這樣的產品,它是全方位的,其實對一個團隊,特别是一個資源沒有那麼多的中小團隊,我覺得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一件事情。
他們可以把這個產品做出來,但是不管是從他們的認知上,還是從他們的更高維的一些資源的獲取上,比如有一個核心的要素是品牌,他們自己的品牌肯定是不夠的,而他們自己的品牌可能不足以支持全方位的需求。比如泳池清潔機器人、攝像頭、行車記錄儀,這都是之前發生過的中國公司在美國"卷"過的一些品類。
Ray-Ban Meta的整個門檻會高非常多,它不是做了一個眼鏡然後号稱去接了OpenAI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不是一個性價比的產品,它不是比Ray-Ban Meta賣的便宜一半,就能獲得一個更大的銷量。
要做得足夠好,上限其實是很難做出長板來的,還需要除了硬體之外,在軟體上要做非常多的事情,需要有全棧的一個軟體團隊,因為沒有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比如需要有眼鏡固件的工程師、需要有手機APP工程師、手機系統工程師、伺服器工程師、AI訓練工程師,這一切是非常高的一個成本,也未必能夠組建出這樣的團隊,組建出來之後也未必會有比較好的AI應用出現。
到最後就變成了只能連接大模型、依賴于大模型的迭代,目前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可能未來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
《矽谷101》:所以你們要做對什麼事情才能長期留在這個賽道?
夏勇峰:我們需要走得更快一些,我們需要把AI想得更清楚一些,不要抱僥幸心理依賴解決方案商去做,硬體和軟體都需要我們自己做。
同時我們離傳統眼鏡越近,未來就越安全,因為傳統眼鏡在過去100年中已經證明了很多特點,而這些特點對于大公司來說很難去做。
《矽谷101》:你是指比如鏡片為什麼能做到那麼薄、戴的舒适度很好,包括它的渠道,就是類似于這些特點嗎?
夏勇峰:比如傳統眼鏡已經證明了這類產品它需要極大的多樣性,就是它的SKU需要足夠豐富。但是對消費電子廠商來說,它需要減少自己的SKU數量,單個的SKU它需要有足夠大的量,把所有人全部标準化,才能夠有更高的效率,這是消費電子廠商他們刻在骨子裡的事情。
以前小米手環做到8種腕帶的顏色就已經非常極限。而現在一個眼鏡,要帶鏡頭,同時是一個連線的方案,要做超過10種框,這件事情在任何的大廠應該都是不被接受的。因為你整體的庫存管理體量太大了,整體的生產線的管理、後台會變得極其的復雜,會帶來很多的效率方面的問題,比如有些缺貨,有些又庫存過大,就是很多風控方面的問題。如果大廠也去做鏡片服務,就會變成一件更加復雜的事情,因為每一個人眼睛的狀況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辦法完全兼容,和用标準化的方法去解決。但這是傳統眼鏡有的東西。
《矽谷101》:如果做定制化的鏡片,成本會很高嗎?
夏勇峰:這個成本還好,因為傳統眼鏡行業鏡片的毛利是很高的。鏡片的定制其實對Ray-Ban Meta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只是如果以我的個人觀點來看,是覺得帶鏡片使用的Ray-Ban Meta,它其實沒有辦法長時間的使用,如果需要長時間使用,要麼随身攜帶另外一副眼鏡,在一些場景下可以替換;要麼就是有某一些功能,在它的使用場景裡沒有辦法被替代,只有這兩種可能性。但是對大眾而言配近視鏡來使用,我其實是表示懷疑的。
《矽谷101》:如果沒電了,那就作為一款普通的眼鏡使用就可以了。
夏勇峰:那要看它在有電的時候能給帶來多高的價值了。如果沒電了之後要把一個40多克的一個產品戴在頭上,對很多人,特别是亞洲人來說是很有壓力的事情。消費者能接受的重量基本上是在20到40克以内。
《矽谷101》:在智能眼鏡中加入芯片和耳機功能後,會增加多少重量?
夏勇峰:要看你的技術水平、堆疊水平以及核心器件能力。加相機和只有音頻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只有音頻可以理解為TWS耳機的一個方案,只需要麥克風和音響,需要更大的體積和音腔,因此重量會稍微重一些。在不考慮電池的情況下,大約只有幾克的重量。
電池的大小取決于產品的續航時間,續航時間越長,需要的電池就越大。電池本身也有幾克的重量,如果想要相對滿意的續航時間,那麼整個產品的重量大約在十幾克左右。
對于加攝像頭的產品來說,由于它是百分之百的連線方案,所以不能使用TWS分體方案。這種方案的好處是只需要一塊電池,但缺點是需要更大的電路板和新的攝像頭芯片。此外,如果需要更好的錄音效果,還需要更多的麥克風等設備。因此,極限重量應該在20克以上。
我們自己的產品在電池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已經接近了在電池基礎材料和封裝技術方面的現有極限。未來我們希望電池保持相同的容量,但更輕、更小。這也是未來我們需要逐漸接近傳統眼鏡最大瓶頸之一。
《矽谷101》:如果現在我們把智能眼鏡放在一個終極的視角來看,你們覺得未來它有沒有可能取代手機,或者是類似于"第二部手機"的這樣的一個產品?
衛骁:我其實仔細研究過,當時喬布斯第一次發布iPhone的時候,在發布會上展示了三個功能:第一個是浏覽網頁的功能、第二個聽音樂的功能、第三個是打電話的功能。我認為如果要取代手機,這三個能力是必須要做的。
夏勇峰:我出來創業之前是小米手機部的部門總經理。我們公司長期的願景,就是希望在我們下半輩子的時間裡看到這種可能性,并且我們是推進了進程的公司之一。
所以說未來它有沒有可能,我是覺得它是必然會發生的,但是它跟當下的技術是沒有關系的。人好不容易學會直立行走,手部非常靈活,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不是為了拿手機的。
從直觀上來講,未來跟數字世界還有真實世界去做互動,去做各種各樣的交流,你直接通過頭上的設備去完成一切,會更加自然,然後把手留給其他該做的事情。所以這個是我們覺得必然未來頭戴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組智能設備,必然會取代手機的原因。
但是在現階段還離得很遠,非常遠。除了剛才提到的AR還不行之外,雖然Ray-Ban Meta是一個積極的信号,但所有的一切才剛剛開始。AI可能會給這個進程帶來一個推力,這個推力會使得智能眼鏡替代傳統眼鏡,傳統的墨鏡的路徑能夠開始。但這個開始能不能在這一波就完成革命性的替代,可能還需要3到5年的時間才能夠檢驗。
《矽谷101》:那這個產品是否可以是智能戒指或智能手表等等?
夏勇峰:每天會使用它5個小時以上才有機會。
《矽谷101》:手表我可以一直戴着它,也不會嫌它重;戒指也是,它還可以監測我的睡眠。
夏勇峰:它可以監測,但是它沒有辦法跟你互動,或者說它跟你互動的能力非常弱。
《矽谷101》:可以用聲音來互動,它還有螢幕,可以直接語音喚醒。
夏勇峰:你沒有辦法給它發指令,讓它去完成一些工作,或者獲取一些你想要的信息,對戒指來說是比較難的,但是我是覺得對手表來說是可以的。
衛骁:按照現在灣區的技術推演,可以看到無論是Google Gemini到Apple Intelligence,大家都在重新思考,人和一個應用或者未來科技怎麼去互動,大家覺得這個語音是最簡單的互動方式,你可以通過語音快速的獲取一些信息,就會大量的降低人和技術的互動的成本。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應用都會退化成一個語音互動、或者快速通過自然語言或者自然圖形識别這樣的方式互動。
一個人每天獲取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你也就只能看那麼多和聽那麼多,還有說那麼多東西。當你把信息推向到你的手表上,或推到了穿戴設備的時候,這些設備其實是比你的手機會獲得更多你周圍的信息。
所以它更懂你,一個懂你的AI,它會更容易融入你的生活。所以我是覺得要站在能夠替代手機的角度來說,大部分的穿戴設備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得在各個方面上都能夠比手機做的更多一些。
聽說蘋果計劃要發布一個帶攝像頭的耳機,就是AirPods加上一個鏡頭那種感覺。
夏勇峰:據我所知蘋果要帶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攝像頭,可以理解為是Face ID的那套系統,有輸出端和接收端,但它的輸出端不在耳機上面,可能在其他的地方,比如手表上面。相當于把一個攝像頭拆開了,一半放在其他地方,一半放在耳機上面。
《矽谷101》:而且這個又涉及到用戶隐私的問題了,尤其是在美國、歐洲這些比較注重個人隐私的國家。
夏勇峰:那個鏡頭應該是不具備攝像的能力,只是通過攝像頭來判斷所處的空間,從而增強耳機的空間音頻的效果。
相關報道:
https://www.latepost.com/news/dj_detail?id=2493
https://www.theverge.com/2024/9/5/24236545/qualcomm-mixed-reality-smart-glasses-google-samsunghttps://
www.theverge.com/2024/7/19/24202244/google-meta-ray-ban-essilorluxottica-partn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