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在股民的質疑和觀望中,國有大行股價又創了新高,還能繼續漲嗎?,歡迎閱讀。
近期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四大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股價持續攀升并創歷史新高,正如年初在招商、中信淨利潤雙雙實現增長,2025 銀行股還能續寫 2024 大漲的故事嗎?|钛媒體金融一文中提及對于大行股價的預測:2024 年國有大行的表現還是相對穩健的,業績公布前後會迎來一輪上漲行情,依舊具有很強的配置價值。
然而有不少人股民則認為紅利資金會向其他行業股轉移,瘋狂了兩年的大行股今年将受挫,因此不少股民開始看空甚至做空銀行股。
圖片來自 @百度股市通
銀行股的上漲是機構資金主導、政策與基本面共振的結果
據钛媒體 APP 了解,推高大行股價的主體仍是以機構資金為主,第一部分是險資等長期資金大規模增持,例如平安集團自 2024 年底以來耗資近百億港元增持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 H 股,中國平安于 2024 年 5 月、6 月、7 月、8 月、12 月以及 2025 年 1 月多次增持工商銀行 H 股,僅今年 1 月份就四度增持,最新持股比例超過 17%,持倉市值超 1800 億港元。以新華保險為代表的險資也傾向于購買高股息率的銀行股,并且根據分析師預測收益率已超過 10%。
第二部分是社保基金與政策引導的中長期資金,由于政策層面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例如《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确鼓勵社保、保險資金等配置權益資產,據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社保基金中銀行業持倉市值占總持倉的 40%,保險行業占 8%,重倉個股包括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人保等國有大行和保險公司,這一數據也強化了銀行股長期投資的邏輯。
第三部分是 ETF 被動資金流入,銀行 ETF 規模持續增長,例如銀行 ETF 龍頭(512820)最新規模達 21.74 億元,創近一年新高;銀行 ETF(159887)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淨流入 1083.51 萬元,規模突破 3.70 億元;2 月 7 日淨流入 2628.66 萬元,規模突破 4.00 億元;2 月 17 日淨流入 1875.93 萬元,規模突破 4.20 億元,整體來看,機構通過指數基金被動配置銀行股的趨勢明顯。
業内人士向钛媒體 APP 表示,盡管其中不乏散戶的身影,但是本輪推高股價的主力依舊是機構投資者,并且本輪的上漲的交易量并沒有明顯放大,可見進場的機構也開始越來越謹慎,更主要還是為了吸引散戶入場接盤。
是什麼原因讓機構如此看重銀行股呢?興業證券宏觀研究員向钛媒體 APP 表示,政策支持是最重要的點,2024 年 9 月,中央金融辦聯合證監會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确鼓勵險資、銀行理财資金入市;2025 年政策進一步更新,賦予銀行理财、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這意味着萬億級長期資金被引至股市,銀行股具有高股息、低波動的優點,也成了這些資金首選的方向。
第二,2025 年 1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 7.06 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本輪社融增速超預期,主要來源于對公信貸需求超預期,而信貸需求回暖直接利好銀行業務擴張。
第三,高股息率吸引低風險偏好資金,在降息背景下,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產品如國債、貨币基金等都處于低位,四大行股息率普遍在 5%-7%,遠超市場平均水平,吸引保險資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
第四,銀行板塊基本面穩健,大行的結構調節和轉型已接近尾聲,資產質量改善明顯,根據公開數據,2024 年銀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長 0.5%,撥備覆蓋率穩定在 209.48%,不良貸款率保持穩定,房地產等重點領網域風險也在慢慢釋放。
第五,估值修復,銀行板塊的市盈率(PE)和市淨率(PB)長期處于歷史低位,在政策催化下估值修復空間顯著。截至最新數據,42 只 A 股上市銀行股的市淨率 PB(LF)為 0.61 倍左右,較 2024 年初的 0.52 倍有所提升。
鑫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胡宇表示,從銀行股的股價上漲驅動因素來看,有兩個維度值得思考,一是政策鼓勵保險、社保等耐心資本持續增加權益資產投資,以銀行股為代表的高股息紅利股是長線資金的重要投資組成部分;二是中國長期利率下行過程中,權益資產的價值會得到重估,優質銀行股具有較高的股息率和利差優勢,有利于耐心資本長期持有。股息率是銀行股去年上漲的邏輯主線,同時疊加地產政策的放松以及市場對于銀行淨息差下行斜率放緩、基本面即将見底的期待。
東興證券也認為,一方面,預計銀行非息收入貢獻較為明顯,2024 年四季度債市收益率快速下行帶動其他非息收入高增;另一方面,部分優質區網域銀行去年四季度信貸需求和規模擴張好于預期,實現以量補價。
大行股依舊看多,其他銀行股則會出現明顯漲跌趨勢
那麼這個階段是否還應該持有大行股?有頭寸的投資者應該止盈嘛?沒有頭寸的投資者又是否該進場?
為此钛媒體 APP 咨詢了東方證券分析師,對于銀行股未來走勢,是 " 穩中帶憂 ",長期向好但短期可能波動較大,上漲的空間依舊存在,很多宏觀政策分析師都預測了 2025 年依舊會保持政策紅利延續,前期政策中要求落地的中長期資金也會分批入市,銀行股作為核心配置标的将持續受益。
但是他也表示了,最近不建議投資者追高,一是年報數據公布在即,市場預期都較好,因此一旦出現不好的數據可能會出現回調;二是部分做短線的機構出現了獲利了結轉向其他熱門板塊如 AI+ 科技板塊的現象,可能會因為資金的轉移抑制銀行股短期的表現;三是目前銀行大都面臨資本補充壓力,銀行為了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部分大行已在 2024 年通過增發股票或債券補充資本,稀釋股東權益,2025 年這一趨勢還會繼續,股價可能受到對應衝擊。
資深股民向钛媒體 APP 透露,據他的投顧表示,近期雖然中國銀行等四大行的股票漲勢喜人,但是進場的更多是機構,他推斷只要散戶不進,這類股就一直拉升,中行股票 3 月底就可能達到 6 元 / 股左右,年底甚至可能突破 10 元 / 股,因此他認為現階段适合獲利了結一部分頭寸,等财報季後,價格穩定再進場。
東方财富證券分析師向钛媒體 APP 表示,銀行股分化趨勢嚴重,大銀行股屬于慢牛,短線思維是耐不住的,更适合作為底倉,進行長期投資;第二梯隊的資產質量優良、零售業務占比高的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可能更具彈性,具有明顯的趨勢性,可以根據消息面進行短線交易,第三梯隊則是區網域經濟承壓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可以選擇業績表現和綜合競争力表現前幾名的銀行,如蘇州銀行等,也會有明顯的交易波段。
東方财富資深投顧向钛媒體 APP 透露,他的客戶很多都 " 不聽話 ",從 2023 年開始,他就堅定看多大行股,但是他的客戶很多拿不住,不少客戶在去年年中就離場了,還有一部分客戶在年初開始看空甚至做空銀行股,因為他們覺得這種漲勢不可能持續,已經接近峰值,春節前他就讓這些做空的客戶割肉,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保持原本的看法,現在大行股再創新高,無疑是給這些 " 不聽話 " 的客戶一記重錘。他表示,接下來他還是會堅定看多大行股,短期的小波動不會影響趨勢上的上漲。(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李婧滢,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