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大尺度場景超炸裂!耗資1.9億美元,第一部只是它的預告片,歡迎閱讀。
熱映的《周處除三害》裡,最震撼的場景毫無疑問是這一幕:
陳桂林看到那些叫不醒的人。
毫不心軟,全場擊殺。
有人說,這是當下最解氣的場景。
而與此同時。
今天上映的一部好萊塢大片取代了《周處》的冠軍位置,一邊卻有着這樣一幕:
男主振臂高呼:" 我就是救世主 "。
于是底下的人群情緒激動,紛紛跪倒,尊其為神。
所以是好萊塢大倒退?
如果這麼想,那你可能真的誤會它了:
沙丘 2
Dune: Part Two
早在上月,國外首映的口碑就已經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IMDb9.0,爛番茄新鮮度一度衝到 98%。
外媒更盛贊其為 "21 世紀最偉大的大制作之一 "。
Sir 看完也是久久不能出神。
一個詞概括,那就是:
頂級。
除了延續第一部的頂級陣容,《沙丘 2》還加入了二代 " 黑寡婦 " 弗洛倫斯 · 皮尤、" 貓王 " 奧斯汀 · 巴特勒,以及克裡斯托弗 · 沃肯等新登場的人物。
連安雅 · 泰勒 - 喬伊也有驚鴻一瞥。
投資 1.9 億美元,影片全程使用 IMAX 攝影機拍攝。
166 分鍾,每一秒都是絕美的視聽享受。
如果說,着重于鋪陳世界觀的第一部,叙事節奏慢、故事單薄,有點像 " 大型預告片 " 或 " 太空歌劇 "。
對普通影迷而言有一定的門檻。
那麼請放心。
這一部,堪稱全面更新。
01
想必不少人已經把第一部忘得差不多了。
Sir 先帶你快速復習一遍。
《沙丘》的設定是未來,整個宇宙都被帝國掌管。
宇宙的領袖是皇帝,皇帝之下有又各大家族,他們分别管理着各個星球。
而沙丘,指的就是一顆全是沙漠的星球,名叫厄拉科斯星。
這裡除了沙子,還獨有一種稀缺資源:
香料。
在設定中,這種資源的功效玄之又玄。
它不僅能延長壽命,還能刺激人類的異能覺醒,讓一些人產生比如預知未來的能力。
同時它更是星際旅行依賴的 " 燃料 "。
原著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直接奠定了香料的價值:
" 誰掌握了香料,誰就掌握了宇宙的命脈。"
而第一部的故事,就來源于香料歸屬權的争奪。
負責掌管沙丘星球的哈克南家族,本來每年都能靠開采香料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執掌大權的皇帝,突然下令把沙丘的管理權,轉移到另一個很有聲望的家族:厄崔迪的手上。
偏偏,厄崔迪和哈克南還是世仇。
怎麼辦?
大戰一觸即發。
在第一部裡,厄崔迪家族也因此遭到了哈克南的突襲,幾乎全軍覆沒。
首領公爵慘死,家族也幾乎滅門。
只有甜茶飾演的男主保羅,作為厄崔迪公爵的繼承人,帶母親傑西卡提前逃入了沙漠中,躲過了災難。
為什麼他能躲過滅門?
因為在設定中,他生來自帶一種近似于預知未來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家族滅門,在他的夢境中早已預言。
所以第二部的故事,就是講這對母子在逃亡路上的冒險,以及他們要聯合沙漠中的原住民弗雷曼人,和厄崔迪家族的舊部,一起掀起反抗,為厄崔迪家族報仇的故事。
某種程度上說,《沙丘》這兩部電影目前的主線,就是一出經典的 " 王子復仇記 "。
如果按照傳統爽文的設定。
保羅作為男主,天選之子,在第二部裡會經歷血與火的磨練,遭受親情,愛情,友情等等成長,最後成為 " 大男主 "。
但《沙丘》不是爽文,而是正經的科幻巨著。
真正值得看的,是復仇之外。
與現實勾連的象征和隐喻。
比如宗教。
沙丘原住民弗雷曼人,是一個生活在沙漠裡的族群,在他們那水是比香料更珍貴的存在。
幾千年來他們一直流傳着一個預言,說是未來會有一個 " 救世主 " 出現,這個人能帶領他們找到水源,改造沙丘。
于是,當他們遇到保羅時,便把他和這個傳說聯系到了一起。
弗雷曼人一致認為,他就是那個天選之子。
但。
這個救世主的傳說,是一個謊言。
它來自于陰謀者的精心編織。
目的,只是為了有朝一日,利用傳說操控在苦難中生活的弗雷曼人。
而恰恰。
被認為是 " 救世主 " 的保羅知道這一切。
因為他隐約知道,自己的 " 預知未來能力 ",其實更多地可以算是一種 " 精算未來 " 的能力,就像奇異博士一樣,他可以通過香料的刺激,把自己的大腦強化,并精算出無數種未來的可能性。
并不是什麼神迹。
尤其是。
保羅還精算出,如果他利用弗雷曼人的崇拜,未來将會戰火連綿,屍山血海。
怎麼辦?
對于保羅來說,他覺得即使復仇,也只想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通過 " 洗腦 " 大眾,去成為下一個帝國的統治者。
但偏偏,保羅計算了無數種可能之後,發現自己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堅守自己純粹的理想主義并失敗。
二是為了家族命運,去成為自己最讨厭的人,并取得勝利。
于是。
便發生了開頭我們看見的那一幕:
保羅用自己的 " 預言能力 " 讓群眾深信不疑,尊其為神,從而成為原住民的領袖,擁有了對抗帝國的力量。
而這,就是《沙丘 2》要講的故事。
而當保羅經歷了少年最痛的成長。
并完成了最殘暴的復仇。
這條關于理想與宿命的掙扎之路,才最終劃上句号。
沒錯。
這樣的故事看起來很簡單。
但《沙丘 2》這部電影真正的看點。
在故事之外。
02
可能有人會好奇,耗資 1.9 億美金、動用好萊塢最一線的演員陣容、被外媒吹上天的電影就這?
當然不是。
維倫紐瓦的電影,重點從來都不是故事。
尤其是對于一部科幻史詩作品來說,當劇情總結起來,來來去去不過是權力的遊戲和家族的恩怨。
有什麼看點?
這一次,科幻獲得了最極致的呈現。
尤其是 " 史詩感 " 的營造。
眾所周知,《沙丘》原著小說是科幻裡程碑。
但沙丘的難拍也是眾所周知。
不僅有大師多年籌備的未竟,也有鬼才導演黑歷史的折戟。
但對于一個從少年起就曾立志拍《沙丘》,如今已經成功執導過多部科幻作品,從業至今還沒有失手過的維倫紐瓦來說。
他對于電影的呈現,更像是一個對自我的回望:
他要在沙丘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所以你可以看到,相比于原著小說的文本,電影的視覺化呈現有着更為鮮明的導演風格。
這在《沙丘》第一部可能還只是小試牛刀。
受限于劇情進度,第一部的重點更多在與人性的幽暗詭秘,在畫面呈現上也更多是室内,陰暗,低光照。
打鬥也不算精彩,甚至連沙蟲的出現也只是驚鴻一瞥,難怪有觀眾認為第一部只是超長預告片。
但與此同時。
人們也驚嘆于其極其細致的生态環境的營造,在細節上給觀眾帶來真實感。
比如說,澆樹的那場戲。
這場戲對于主線來毫無用處,但為什麼要拍?
一方面是對話,交代了這個星球的生态,而另一方面則是環境,通過遠景鏡頭,拍出了熱浪的效果。
這種細節的呈現。
才會讓人相信這個世界是可以真實存在的,而不會如其他科幻片一樣,處于一個虛構時空中。
而到了第二部,全面更新。
不僅是故事更加獨立完整,而且是你所熟悉的維倫紐瓦電影的元素(不只是科幻),幾乎都能在《沙丘 2》裡找到痕迹。
畫面的高飽和度場景(銀翼殺手),使用自然光場景(邊境殺手)。
在表現哈克南家族生活的星球時,黑白也用上了。
不僅戰鬥規模,場次都在提高。
甚至連沙蟲都成倍增加。
更别說維倫紐瓦在他的科幻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巨物崇拜了。
一邊是巨大的靜物,一邊是宏大的全景。
最後是渺小的人類。
再配合上緩慢的叙事節奏,和克制的鏡頭語言。
《沙丘 2》用這種震撼的對比,給到觀眾最直觀的視覺刺激。
而且,由于這一回的故事更加完整,很多第一部裡提到的場面,在這一部裡也顯露峥嵘。
比如哈克南人生活的母星。
用低飽和度下的高亮度黑白場景,配合上簡潔幹淨的畫面,更顯冷峻肅殺。
配合上瘋子人設,給觀眾一種危險的氣息。
比如皇帝的飛船,降臨厄拉科斯星。
就是典型的屬于維倫紐瓦的巨型靜物對比場景。
很多人會說《沙丘》是太空歌劇。
這可能出于調侃故事底本的老舊保守,但維倫紐瓦導演對于電影的配樂有着不亞于歌劇的重視程度。
不僅請來了漢斯 · 季默,而且在電影裡,把配樂的飽和度拉到了極高的水準。
從角色的小情緒,到大場面的激昂澎湃,甚至到 " 滿 " 的程度。
目的?
用畫面和音樂占據觀眾全部的感知:
重要的不是故事劇情,是感受,是體驗。
舉例來說。
影片裡有一段男主死而復生後,穿越眾人的戲。
這有重生的意思。
但此時導演搭配的卻并不是恢弘或激越的音樂。
而是搭配着猛獸般的吼聲,以節奏整齊的鼓聲為主,間或夾雜着失真的吉他聲。
讓人感受到一種 " 詭異的共振 "。
這是提前預示了主角 " 黑化 " 的情節?
其實不止。
其實是在用音樂帶來壓迫感。
以至于你後來細想才會發現,這會不會是創作者表明的一種态度:這種宗教式的情緒或許會凝聚一批人,達到某種激進的目的,但與此同時,過于整齊的統一也就意味着剝奪了本該正常的個性,使得最終偏離方向,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是的。
就像《2049》裡 k 躺在雪地裡留下的眼淚,模糊了人與仿生人的界限,或者《降臨》中,人面對外星文明的渺小,打破人的傲慢和偏見。
在維倫紐瓦的科幻作品,這種極具人文思考的表達,以及極致的畫面呈現,始終并存。
電影是最能造夢的媒介。
而他構築的沙丘世界,在奇觀之外,也探讨着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邊界。
03
盡管 Sir 前邊說了這麼多沙丘的好,但有一個問題相信還是會被問出來: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為什麼要去看《沙丘 2》?
或者說,如果不是一個科幻閱聽人,不是《沙丘》小說 & 影視粉絲,甚至也不是維倫紐瓦的影迷,那它還有什麼價值,讓人走進電影院?
Sir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周處除三害》在輿論上的一個賣點是:
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嗎?
同樣的物以稀為貴。
如果說《周處》是因為尺度一般不讓看。
而《沙丘》則是在電影院一般看不到。或者說受限于成本,在今後也會是稀缺品。
因為不論是對于創作者還是觀眾來說,《沙丘 2》都是一場國内影視市場罕見的盛宴。
怎麼說?
先說一下規模。
以今年春節檔票房成績最好的熱辣滾燙為例,有消息稱制作成本約 3.5 億人民币,哪怕以同類型題材成績最好的國產片《流浪地球》來對比,一般說成本在 6 億上下(也有說超支到 11 億左右)。
但這已經是國產院線電影投資的極限了。
而放在《沙丘 2》?
僅目前曝光的成本,就達到了 1.9 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币超過 13 億,這還不算第一部已經虧掉的部分。
這是幕後資本投入量級的差距。
同樣,也是影視工業規模的差異。
反映到銀幕上,就是電影中那些驚為天人的視覺奇觀和特效想象力:
其次,從類型和主題上。
Sir 當然不是說科幻創作就一定比其他的類型要高端,影視重工業就一定比其他的賽道更能掙錢。
但如果仔細看看國產影視這些年最賣座的產品:
喜劇,愛情,勵志,運動,動畫,懸疑,罪案 ……
最明顯的差異是什麼?
沒有門檻。
很多人都說影視產業水準在下降,下降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内卷,全世界都可以拍。
都是熟悉的故事橋段情感主題的拼貼組合。
但除此之外呢?
全世界有能力進行成熟的大特效和重工業生產的影視產業,只有好萊塢,這是他們過去能用流行文化橫掃世界的重要原因。
哪怕是我們的《流浪地球》,也只能算剛剛起步。
更别說,在我們的影視工業還在出師未捷的階段,可回頭看短視頻,短劇又已經開始開辟新的娛樂賽道了。
Sir 絕對認同大眾的喜聞樂見。
但更期待,真正 " 好 " 的東西,能被國内的觀眾看到。
畢竟。
就算對于食客來說,在快餐和米其林三星的選擇中,不選後者的原因,大部分人也應該都不是出于不喜歡。
從這個角度。
《沙丘 2》在國内的上映就是一次讓國内觀眾看到 " 好作品 " 的機會。
頂級制作,頂級導演,頂級陣容,再加上科幻這個門類裡最著名的小說 IP 加持。
更别說目前國内外都給到的高口碑和電影本身超出第一部的評價。
這也是 Sir 想要安利它的原因。
但相信很多人也會說,好壞是主觀的,是相對的,怎麼能夠如此輕巧的定義?
那是因為。
相對于國内創作者不斷卷創意,卷文本台詞,卷情節刺激,張力反轉,把影視作品當做可視小說來拍,衝着觀眾的情緒爽點發力。
《沙丘》的呈現,可能更接近電影的本質:
視聽的藝術。
導演維倫紐瓦在多次訪談中都提到了自己不喜歡旁白和台詞,更喜歡用鏡頭語言和畫面呈現來交代信息。
也因此,明明是通俗作品,《沙丘》拍得讓不少觀眾 " 累 "。
錯過的信息可能會造成理解的障礙。
但這恰恰是觀眾陷入的窠臼。
故事文本,并不是電影的全部。
好的影視作品不該奢求一個路人觀眾像粉絲一樣去理解,去試圖了解故事全貌(這是小說設定集該幹的事情)。
而是通過視聽語言,通過服化道場景的設計,足以讓觀眾感知,以達到在和角色在情緒上的同頻。
《沙丘》就是這樣做的。
舉個例子。
第一部裡維導自己也比較滿意的那場保羅參加聖母的 " 痛苦測試 " 橋段。
從布景到打光,從人物造型到道具的風格,精細雕琢。
然後利用燈光變暗,鏡頭推拉,輕微失焦,模拟眩暈,以及快速剪輯把保羅在現場的感受同頻傳遞給觀眾。
沒有多餘的台詞,觀眾的情緒已經被他挑動,所以在後邊測試的時候,保羅刺痛的顫抖,才足以讓觀眾發出 " 嘶 " 的感受。
而這種視聽的設計在《沙丘》系列裡數不勝數。
場景,特效,音樂,甚至是服化道的雕琢。
無一不是在為這種情緒的 " 感知 " 服務。
恐懼,驚疑,憤怒,喜悅,舒緩,唏噓 …… 每一次情緒的變化背後,都有着很多能讓創作者震撼的細節打磨。
尤其是放在國内。
在我們的創作者和觀眾,還在追逐情節故事的奇情與尺度,為短暫的共鳴沾沾自喜的時候。
影視創作表達的維度,早已突破了文本的局限。
說到底,電影作為視聽藝術,本就有着更直觀,更多元的表現方式。
這本應該是共識,而非特例。
對于被文本故事調教折磨的國内觀眾來說。
電影院裡,也是時候吃點好的了。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采訪中說到了影視工業,除了有着大約十年左右的差距外,特意提到了一點:
藝術家的水平。
不僅是能力,更是認識。
這可能也是《沙丘 2》,或者說像《沙丘》這種科幻片對于影視產業的意義。
在大多數人還在執着于講述身邊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時候。
Sir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偶爾抬起頭,看看星空。
畢竟,那裡才是想象力能達到的彼岸。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明焉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