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麼漂亮的兩張臉,就演了個這?,歡迎閱讀。
暑假到了,每年到這時候影視行業都會開始發力,攻占可觀的學生市場。
而說到學生市場,最垂直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青春片。
一提到國產青春片,很難不聯想到疼痛文學,因為這一類影片的特征太過明顯,且至今仍有回響,所以即便再爛再狗血,還是有人願意拍給觀眾看
最近,疼痛文學鼻祖帶着她的新作殺回電影圈了——
《沙漏》
饒雪漫,這個名字是多少人非主流時期青春疼痛文學的啟蒙。
她筆下的青春故事多是以原生家庭破碎的女孩為主角,好女孩和壞少年、好學生與小混混的搭配模式。
用細膩的筆觸剖析少年的世界,讓人看到敏感的内心和疼痛的青春。
最經典的人物,比如《左耳》裡 " 聽說你很有名 " 的美麗壞女孩黎吧啦,比如《離歌》不折不扣的壞學生 " 毒藥 "
當然書裡那些疼痛語錄更是經典:
" 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
" 左耳是靠近心髒最近的地方,甜言蜜語要說給左耳聽。"
" 風決定了蒲公英的方向,而你決定了我的悲傷。"
" 而我終究要離開,像風筝飛向很藍的天。"
或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饒雪漫作品裡曾啟用的書模倒是有不少人在娛樂圈都擁有了姓名。
比如馬思純,陳意涵,林更新,吳倩,吳謹言等。
其實《沙漏》已是饒雪漫今年第三個播出的影視化 IP。
只不過前兩部播出的改編劇《左耳》與《離歌》都成績不佳,後者糊到連豆瓣開分都沒有。
《左耳》的電影版曾在八年前斬獲近 8 億票房并捧出了馬思純和陳都靈,如今劇版積壓八年後全網上線,落得的是無人問津的結果。
《沙漏》的小說出版于 2007 年,基調就是很原汁原味的青春疼痛文學。
電影啟用幾乎全新人陣容,講述了莫醒醒和米砂這兩個失去母親的女孩的故事。
莫醒醒,暴走姐,一言不合就暴走,看着瘦弱但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牛勁。
她的母親在其幼年時為救一個男孩而去世,留下她不得不獨自面對父親酗酒、同學排擠。
即使頂着個 " 英雄的女兒 " 的稱号長大,但她并不快樂。
每當她的精神受到刺激後就會發病,在沒人看見的背後吃下驚人數量的食物甚至生肉,也因此被診斷為交替性暴食厭食症。
好在,她遇到了人生中兩個十分重要的人——米砂和學長路理。
米砂,媽寶女,張口閉口都是我媽說我媽說,和家境貧寒性格逆來順受的醒醒相反,轉學來的米砂家境殷實成績優秀,性格爽朗愛憎分明。
她們從同桌到室友,會幫助對方處理生活瑣事,也會在深夜分享少女心事。
甚至在面對校園霸凌,都會一起承受,并且貢獻出 " 名台詞 ":
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
上一秒是《悲傷逆流成河》,下一秒就變成了《七月與安生》。
透露着一股子淡淡的女銅味百合香,總之相伴越久,她們越深入對方的世界,友情也愈發深厚。
但在國產叙事裡,兩女一男的故事基本擺脫不了雌競套路。
男主的加入同樣讓這部片子落入了老舊叙事,直接從《七月與安生》又變成了《小時代》。
影片中的一幕,是兩位女主和男主路理坐在公交車上,醒醒靠在米砂的肩頭,米砂靠在路理的肩膀,路理穿過中間的米砂給睡着的莫醒醒蓋衣服。
怎麼說呢,你們讓人想起了幾位故人 .......
兩位女生的友誼前半段很緊固,分享彼此的秘密,就像沙漏一樣,看似緊緊相連但又脆弱無比,一松手就摔得粉碎。
所以前半段這段友情有多堅固,後半段的崩塌就有多迅速。
因為被霸凌事件,米砂的父親堅決要給女兒辦理轉學。
莫醒醒的爸爸不找施暴者讨要說法,反而畢恭畢敬對米砂的父親道起了歉。
而二人真正決裂的導火線,則是因為路理的一台 DV。
路理,DV 哥,一天到晚拿着個 DV 機拍個不停,走的是白月光人設。
事情起源是霸凌者偷了他的 DV,而莫醒醒和 DV 哥寧願花三千塊錢贖回 DV,也不願意告訴米砂關于 DV 中隐藏的秘密。
這也讓米砂心懷芥蒂覺得自己才是三人行中多餘的那一個。
那麼這個路理究竟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想必各位已經猜到了。
沒錯,路理就是莫醒醒的媽媽曾經救起來的那個男孩。
路理因為愧疚,無法對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
他欣賞米砂,被舞台上沉浸表演的米砂所打動和吸引。
但他也關注着醒醒,因為愧疚總是希望彌補對方,所以他給她補課,一心想幫助她考上理想的大學。
當醒醒知道真相後,二人在大雨中有一段歇斯底裡的對峙。
男主角壓抑許久後咆哮道:" 你媽媽失去的只是生命,我内心可是愧疚了好多年!"
而後又把莫醒醒抱在懷裡讓對方強制冷靜,好死不死這一幕被米砂看見了,心碎的米砂頭也不回地離開,至此再也沒有聯系過莫醒醒。
其實看到這裡小妹也明白了編劇的用意。
男主的存在就是為了在兩個女孩之間制造矛盾,工具人一樣推動劇情發展。
但可惜适得其反。
最後結果就是不僅削弱了女性友誼,還讓劇情變得庸俗而狗血。
所有的感情線只能用 " 莫名其妙 " 四個字來形容,叙事亂得有點像小妹看完電影後的精神狀态。
另外很想點名批評一下裡面的一段重頭戲——令人人生理不适的校園霸凌。
莫醒醒在浴室被校園欺凌和米砂在小巷子裡被混混扒衣服的部分,鏡頭都對着兩位女性赤裸裸呈現了那份難堪和痛苦。
在 " 不要把鏡頭對準受害者 " 已經變成老生常談的當下,在明知這麼做可能會被審判的情況下,一位女性導演竟然還是選擇放出這種鏡頭。
導演是真的是在用女性視角打造一個女性故事嗎?
作為一部青春片,只看到了刻意地營造氛圍;
作為一部宣傳停止校園霸凌的片子,只看到了令人作嘔的鏡頭;
作為一部能夠上映的電影,只看到了連基本的叙事清晰都做不到。
這麼多年過去,觀眾的審美趣味也好,性别觀念也罷,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當年看哭得稀裡譁啦的點,現在很有可能就變成 " 為虐而虐 " 的中二質感。
建議這部電影就像片名一樣,就讓沙漏靜靜地流淌沙子,遺忘的時光該忘掉就忘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