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華為小米和解,國產手機也要“在一起”?,歡迎閱讀。
華為與小米和解了。
9 月 13 日,華為和小米宣布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定,該協定覆蓋了包括 5G 在内的通信技術。
這個專利交叉許可,是指擁有專利的雙方或多方互相允許對方使用自己的專利,既降低了專利的使用成本、推動了技術交流和應用,也有助于企業向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
這次和解,不少人會大跌眼鏡,今年初,華為曾起訴小米四項專利侵權,主要涉及 4G/LTE 技術、手機照相和解鎖技術等。
小米随後也對華為的多項專利發起無效申請,涉及載波聚合時反饋 ACK/NACK 信息方法、發送控制信令方法、全景影像、解鎖技術等多項專利。
一度掐得你死我活的兩大巨頭,如今重歸于好,其實也算是完滿的結局。
研發投入限制小米
作為最受國人關注的兩大國產品牌,華為和小米已經鬥了十多年,也曾先後登頂過國内市場第一。
只不過,銷量上小米或許能和華為一較高下,但在技術專利方面,兩者差的有點多。
今年 6 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 2022 年度報告,披露了 2022 年國内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前十的企業,華為以 5805 件專利,名列第一。
*IDC
華為專利之多,無需置疑,目前華為已經在全球範圍内形成了包括 5G、Wi-Fi 以及音視頻等在内的多個高價值專利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機廠商裡,OPPO 第 4,vivo 第 8,中興第 9,小米卻未能上榜。
其實,身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的專利數量涉及多個領網域,也擁有近 2 萬項。
但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和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擁有超過 10 萬項專利數的華為相比,還是有點不夠看。
專利數量的多寡,和科研投入有一定的關系,華為和小米的科研投入差距,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2018 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 58 億元,該數字占小米 1749.2 億元年營收的 3.32%,遠低于華為、百度、阿裡、騰訊、蘋果等企業。
* 智東西
2021 年,小米研發支出為 132 億元,營收占比為 4.01%,而同期華為的研發費用是 1427 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 22%。
小米的研發費用,只有華為的 1/10 左右,研發投入占比只有華為的 1/5 左右。
截至目前,小米技術研發進入 12 個科技領網域,包括 5G 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總體細分領網域達 98 項。
但這些專利,大多是外觀和系統 UI 方面的技術,而在芯片等重要技術上,小米的核心專利占比其實并不高。
2015 年,小米就被經濟參考報指出,核心技術缺失将成小米最大隐憂,如今 8 年過去,這個預言還真是準确。
核心技術少,沒有專利,想用就只能交錢,小米的 " 專利稅 ",交的還真不少,諾基亞的 " 專利稅 ",小米就交了過百億。
* 搜狐科技
這還只是諾基亞一家公司,還有華為、高通、三星 ...... 一個個數下來,專利費可真夠受了。
科研投入不足,成為小米的阿喀琉斯之踵,始終拉扯着小米的上限。
手機市場十年争鬥
其實,華為和小米在手機市場的發展思路,完全是不同的路線,這也決定了它倆如今的境況和地位。
2010 年,雷軍憑借着對魅族的取經以及對市場的調查,創建了小米科技,那一年小米沒有推出任何手機,只是做了 MIUI 系統。
2011 年 8 月,小米出了第一款手機小米 1,憑借着不錯的性價比,迅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2012 年,在手機市場上近乎碌碌無為的華為,決定自研芯片,這個舉動,在當時被很多人嘲笑。
不久,華為推出定位高端的 Mate 系列,搭載自研海思芯片,并形成了 P 系列走高端,榮耀走中低端的路線。
而最風光的國產廠商,還是小米,它們推出了性價比極高的小米 4 和紅米 NOTE,銷量随即一飛衝天。
2014 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 6000 萬台,國内市場占比達到了 12.5%,一度衝上國内銷量第一。
*TechWeb
2015 年後,蘋果以外的外國廠商基本潰不成軍,國產廠商也開始了互相攻伐。
率先出手的是小米,它們發布了小米 NOTE 1,該機型寄予了小米衝高端的希望,但受累于高通骁龍 810,發熱異常嚴重,導致口碑暴降。
這把小米等國產廠商缺乏自研技術的弱點暴露無遺,随着時間推移,這個弱點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
華為則不斷地更新 Mate 系列,意在争奪蘋果和三星的用戶,雖然中間偶有反復,但好歹算是站穩了。
2018 年,華為推出了 Mate 20 系列,憑借自研芯片帶來的強勁產品力,一下子出盡風頭。
而同時期的小米,推出的小米 8 系列,因為正面太像 iPhone X,被無數用戶吐槽,此時的小米,開始被華為抛離。
2019 年,借助 Mate 30 系列的東風,華為手機出貨量高達 6680 萬,領先出貨量為 3250 萬部的小米足足一倍,雙方的差距逐漸越來越大。
華為被制裁後,一度退出手機市場,這是小米重奪山河的大好機會,它們在 2021 年提出 "3 年拿下全球第一 "。
但小米卻未能抓住機會,因為高通芯片出事了,骁龍 888 和骁龍 8 gen1 的惡劣功耗,加上小米 11 系列的糟糕品控,導致小米口碑再次崩潰。
3 年時間,小米的銷量始終未能突破,華為空出來的市場份額,沒能吃下多少,反而便宜了蘋果。
如今,随着華為 5G 回顧,Mate 60 系列強勢火爆,小米的壓力只會更大,和華為的差距,恐怕會越拉越遠。
2023 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銷量下滑了 15.8%,全球市占率也從 22 年第二季度的 13.8%,下滑至 12.9%。
當年号稱要 "3 年拿下全球第一 " 的小米手機,現在已岌岌可危,在沒有自研芯片的情況下,只能指望骁龍 8 gen3 不要再拖後腿了。
結語
華為與小米的和解,無論是對華為還是小米,都是好事。
在外界眼裡,這次和解是 " 團結一致,齊心對外 " 之舉,在輿論上起碼能赢得不錯的口碑。
在技術上,華為跟小米以和解代替糾紛、籤訂專利交叉許可協定,是實現 " 技術互補 " 的有效途徑,能夠實現雙赢乃至多赢。
對于華為,他們宣布啟動全面回歸全球手機市場的通盤計劃,和解應該也是計劃的一部分,盡可能減少其回歸的阻力。
對于小米,能進一步減少專利屏障帶來的障礙,更是天大的好事,實際上,此次和解對小米的好處,高于華為。
既然可以雙赢?何樂而不為?老狐希望,類似的雙赢之舉,越多越好!
其實,早在去年 12 月華為與 OPPO 就宣布籤訂了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定,同樣包括 5G 通訊技術。
這讓老狐想起,前不久車圈老大哥比亞迪喊出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而現在華為這位老大哥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 " 手機圈,也應該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