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城與比亞迪之争 常壓油箱真是插混車原罪?,歡迎閱讀。
25 日當天," 長城汽車 " 和 " 比亞迪 " 均成為各大社交平台熱搜關鍵詞,長城汽車以發布聲明的形式舉報比亞迪旗下產品涉嫌污染物排放不達标相關問題,并表示已向相關部門提交舉報材料。
随後,比亞迪方面也發布聲明回應稱 " 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行為,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 "。
事情一出引發廣大消費者的關注,究竟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經過:
事情回顧
長城汽車
5 月 25 日上午,長城汽車官方發布《聲明》舉報比亞迪汽車,《聲明》對比亞迪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标的問題進行舉報。
比亞迪汽車随後回應
當日午間,比亞迪汽車官方發布聲明回應稱 " 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行為,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 "。
比亞迪在聲明中表示,經了解,長城汽車所說的情況,測試車輛由長城購買、保管并安排送檢,中汽中心(天津)按長城的要求進行相關項目的檢測。
技術背景分析
關于事情的經過前文已經基本捋清,而要想進一步了解其中問題所在,這裡需要做簡單的技術背景了解,前面提到的 " 常壓油箱 " 和 " 污染物排放 " 有何種聯系?
常壓油箱
其實在燃油車上,使用的就是常壓油箱,油箱内部能支持的最大正壓力也不過 7-10kPa,但燃油車當發動機啟動一刻起,就會一直消耗燃油,所以油箱内部氣壓并不會過分累積,而且系統内部也有像碳罐這樣有臨時吸附油箱内部燃油蒸汽作用的環保裝置,在它的不斷衝洗之下,内部壓力會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态。所以對于純燃油車來說,常壓油箱是再正常不過的裝置。
但對于插電混動車型而言,有相當大一部分電機工作,而發動機無需工作的使用工況。在此工況下,發動機長時間不工作,無法充分衝洗炭罐,燃油蒸發氣體會積累更多,從而導致排放超标。
高壓油箱
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業内普遍常用一種 NIRCO 系統的方案,即炭罐僅吸附加油時產生的油氣,其它非加油過程產生的油氣均儲存在油箱或排放到發動機燃燒,但這個方案會造成油箱壓力升高,因此需要能承受高壓力、洩壓可控的燃油箱,也就是高壓燃油箱。這也是市面上插電混動大多采用高壓油箱的原因。
附錄:高壓油箱和常壓油箱系統的對比
污染物指的是?
前面提及的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指的就是汽車所有可揮發成分(主要是汽油中的烴類化合物)釋放到大氣中的總量。一般來說,使用常壓油箱的車輛,雖然成本更低,但汽油儲存箱沒有真空設備,會導致更多油品揮發成蒸氣,難達到限制車輛蒸發排放的标準。這也是長城汽車質疑比亞迪的原因所在。
技術問題等待調查結果即可
了解過常壓油箱和高壓油箱的技術背景過後,并不代表水落石出,事實該是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核查和驗證。因為影響蒸發排放的因素很多,不僅僅是油箱的類型,發動機與油路設計、工作原理、加油口設計、車輛使用情況等都會產生影響。
其實回顧比亞迪二十多年的發展進程,插混技術也研發超過 20 年了,此前的車型也分别使用過常壓油箱技術解決方案和高壓油箱技術解決方案,到目前位置,旗下車型也都符合蒸發排放法規标準。
為了了解比亞迪的相關解決方案,我們特意翻查了比亞迪的專利庫裡,比亞迪的 DM-i 架構針對 EV 行駛裡程、時間與炭罐特性的相關性的專利,大概有以下這一些。
CN115139780A(油氣管理系統及具有其的車輛)、CN113815599A(用于混合動力車輛的控制方法、控制裝置及混合動力車輛)、CN211202150U(混合動力汽車燃油蒸汽排放控制系統和車輛)、CN114109661B(碳罐脫附控制方法、裝置、存儲介質、電子設備及車輛)、CN216714564U(油箱隔離閥及燃油箱控制系統)。簡而言之,這些技術的目的,就是幫助比亞迪車輛在炭罐飽和前,通過短時啟動發動機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脫附。
CN113815599A(用于混合動力車輛的控制方法、控制裝置及混合動力車輛)
其中 CN113815599A 這項專利提到 " 通過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體成本的情況下,在未啟動發動機時也能夠預估碳罐吸附量, 并且在碳罐趨于飽和之前自動将車輛的運行模 式切換為混合動力模式以實現以及時脫附碳罐,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過載導致的燃油蒸 汽洩漏等情況的發生,保證碳罐能夠長期處于有效工作狀态。" 也許這會是比亞迪用以解決常壓油箱帶來的問題的技術方案。
同時根據我們以往的測試結果和咨詢了擁有比亞迪 DM-i 車型的同事,發現如果 DM-i 車型長時間在 EV 狀态下行駛的話,發動機會隔段時間啟動工作,也許此時便能同時完成發電、潤滑和脫附的操作。只不過在此之前,比亞迪尚未對這一技術原理詳細展開。
但說到底,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驗證,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純技術問題,既然是技術問題,就可以通過客觀測試反映結果。就事論事,大家無需對事件作不必要發散,不然很容易模糊問題的焦點。
大公司直接下場舉報的情況非常少見,尤其是兩家如此知名、市場占有率如此高的車企。待調查水落石出之前,大家也别急着站隊,畢竟若有問題就應當被解決,若沒有問題那自然更好。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