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生而不養的最大恐怖,終于有國產片敢拍,歡迎閱讀。
"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的心就像一個無底洞,有着想不完的心事。"
" 可當有人站在我面前時,我的心卻又像一條幹透了的河,說出來的都是謊話。"
幾年前,小學女孩石鳳鳴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她已經 8 年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
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石鳳鳴的生活裡總是充滿着飢餓與嘲笑——父母缺位帶來無愛的童年,她仿佛與世界斷開了鏈接,自卑且孤獨。
21 歲的馬亮被捕時,他 8 歲的小弟弟軒軒正在教室裡上課——
這對兄弟的命運與石鳳鳴相仿。
父母于他們只是一個無比遙遠的記憶,在無人知曉的角落,他們如野草般生長。
唯一不同的是,一次宿命的相遇,讓相差 13 歲的馬亮和軒軒,成為了沒有血緣關系的親密的家人。
而為了撫養軒軒,馬亮靠四處偷盜謀生 ……
這些無家可依的野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事實孤兒,雖然父母健在,但他們卻無人撫養,被迫流離失所。
最近,一部關注 " 野孩子 " 内心世界的電影,被搬上了大銀幕。
上映過後,電影裡細膩的情感和真摯的表達打動了無數人。
從馬亮和軒軒的故事延伸擴散,導演殷若昕交出了一部有關救贖和希望的電影——
《野孩子》
野孩子的第一面,是被抛棄,進而被傷害的人。
" 爹不養,媽不愛。"
如野草一般,他們被不負責任地、随意地帶到了這個世界,然後很快,他們又被抛棄。
電影裡的軒軒,最羨慕的是普通小孩的生活。
他總是仰着頭,眼睛裡散發着刺目的光——他渴望一件校服,渴望一個泡泡機,渴望一包零食,渴望一次媽媽的擁抱。
但有一條線,将軒軒與普通的世界徹底隔開。
而當光明的世界将他們拒之門外,自然會有另一個黑暗世界,向他們張開獠牙。
相比原版故事,電影無疑是更加具有張力的。借由馬亮和軒軒的視角,電影展開了一幅更加深入也更為復雜的青少年犯罪圖景——
文叔,看似溫和熱心,實際上他所謂的 " 野孩子之家 ",只是一條對這些孤兒榨盡骨血的灰色產業鏈。
而這些野孩子們——
沒有接受過完整教育,沒有人教他們對與錯,更沒有任何關于未來的規劃,他們從世界中習得的,只有傷害,或被傷害。在朝不保夕的日常裡,他們茫然,進而暴虐。
不良青年大毛,孩子裡的頭頭,偷盜搶劫下手狠辣。
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在砸車窗偷錢得手後,故意再多砸幾輛車觸發警報,然後在刺耳的警報聲中,騎着摩托嚎叫着駛向遠處的黑夜。
整個人身上,有一種近乎自毀的癫狂。
他的跟班老鼠,則有一個單純的夢想——攢錢回老家開網吧。
老鼠總是念叨着這句話,即使他從未攢下一分錢。因為文叔分給野孩子們的 " 贓款 ",只是野孩子之家的餐桌上,凳子往前一步。
但關于開網吧的虛幻夢想,已是老鼠繼續向前生活的全部指望。
甚至——被迫加入這裡的馬亮,即使本性柔軟善良,但也在一次次的犯罪中,不自覺地滑向了癫狂暴虐的深淵。
在社會力量介入之前,這些野孩子的人生就是一個斜坡,而他們自己只是一個小球。身體裡沒有向上的力量,更沒有向上的選擇。
越是掙扎,反而越快墜落。
無人知曉的時刻,野孩子眼神裡渴望的光漸漸熄滅。他們在夜色裡遊蕩,在暴雨裡被埋葬。
但好在,電影也并未聚焦于那些沉重的黑暗面反復鞭笞。
正如電影釋出的海報那樣——
即使生活的底色悲涼,但在馬亮和軒軒的臉上,總是帶着一絲微笑。
破舊的三輪車,被人丢下的沙發,一路下坡——但少年和孩子的臉上,盛滿了希望和快樂。
軒軒殘酷的世界裡,有着馬亮無比柔軟的愛。
這部電影講述野孩子艱難求生的故事,也講述一個少年和另一個孩子的互相救贖——你是年幼時的我,我是剛剛長大的你。
撫養軒軒的日子裡,馬亮付出了他能想象到的、所有的愛。
給軒軒買零食,為了讓他有個普通的、快樂的童年;給軒軒買純牛奶,為了讓對方長得強壯,不像自己這樣受欺負。
無數次教育軒軒不要偷東西,想盡辦法給軒軒辦入學,将他托舉到有光的地方。
但,也有無數個搖擺不定的瞬間,催着馬亮離開。
犯罪團夥越發暴力,街上的警察越來越多,他看見深淵正在吞噬自己。
但最終,馬亮還是留了下來——弟弟軒軒對着自己哭喊着 " 哥哥 " 時,他總會想到當年那個哭喊着央求家人留下的自己。
馬亮的身上,有着一種很少見的復雜性。
他是失控的,也是清醒的。
一面,他向着黑暗不斷滑落,另一面,即使身處污泥,他也要把愛的人舉過頭頂。
而軒軒的命運,也因這份托舉迎來分岔——雖然馬亮 20 多年的人生,一直在被傷害中度過,也從未被好好愛過,但他卻學會了如何愛軒軒。
這份愛無比普通,而軒軒所想所求,也不過是一份這樣的普通。
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愛使人幸存。這份被愛與希望,将撫慰軒軒未來的一生。
同樣,那份愛人的心,也救贖了馬亮墜落的靈魂。
馬亮總是認為軒軒分不清誰是真正對他好。
也總覺得軒軒的心,随時會被一顆糖、一包零食給吸引走。
但其實,小孩子的内心和世界總是無比純粹,尤其是在面對愛的時候——他們知道誰是真的愛自己。
然後,他們便同樣會獻出一份屬于孩童的、純粹的愛。
這份得以确認的愛,也讓馬亮和軒軒重新長出了足以扎根的血肉——
兩人相依為命時,馬亮養了兩條金魚在罐子裡,金魚在罐子裡遊來遊去,就像是漂泊無依的他們。
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有彼此。
我們很容易就能從電影裡打撈出這些溫情脈脈的瞬間,而少年與孩子之間的掙扎搖擺,也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底色:
" 我願意舍下一切拯救你,只要你别變成下一個我。"
回到電影的命名——野孩子。
" 野孩子 ",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生在曠野,命如野草,但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黑暗的另一面之外,野孩子們身上都有着近乎孩童的純粹。有人為一頓火鍋快樂得發瘋;有人總是念叨着虛幻的夢想;有人在臨終前告訴警官:如果父母來找自己,請不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真實的樣子。
野孩子們很少被愛。
所以只能在那些心酸的往事裡,努力擠出一點愛的泡沫,并且不斷咀嚼。
他們心中依舊有點滴美好,試圖在最深處的黑暗廢墟裡,開出一朵小花——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正如女孩石鳳鳴在日記裡所寫:我的心卻又像一條幹透了的河。
野孩子的心,總是這樣無比幹涸。
但也因此,只要一點溫暖,一點希望,一點光——他們便會像野草一樣蓬勃成長。
故事最後,軒軒每天都想見馬亮,但身陷囚牢的馬亮卻無法露面,更不想讓自己成為軒軒的壞榜樣。
警官問馬亮:" 如果軒軒忘了你怎麼辦?"
他回答:" 忘了就忘了吧。"
忘了我,是馬亮最大的謊言。
警官再問:" 那你會忘了軒軒嗎?"
馬亮低頭沉思,泣不成聲,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 忘不了 ……"
忘不了的,何止馬亮和軒軒。
因為他們的故事,已經有 35.8 萬事實孤兒得到幫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一群體,對他們施以援手。
馬亮和軒軒的世界,是在周佼警官闖入之後,才得以被社會看見。
而周佼警官,在看完電影後表示,自己曾被主創的一句話感動——" 不是想讓他們走出來,是希望陽光能照進去。"
電影的意義,就在于讓這些野孩子被看見,被理解,被幫助。
讓光照進他們的世界,讓每一個在風中飄蕩的 " 野孩子 " 知道,自己不曾被世界遺忘。
五年前的一則新聞,讓許多人知道了 " 事實孤兒 "。
今天的《野孩子》,則接過這根承載希望的接力棒,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 " 事實孤兒 " 的内心世界。
這讓人相信,在明天,一定會有更多的社會力量施以援手,用希望的燈塔照亮孩子心底的黑暗。
那個不善言辭的哥哥馬亮,那個懂事聽話的弟弟軒軒,那些被泥沼困住的事實孤兒 ……
他們不僅帶給了我們觸動和溫暖,也帶來了改變現實的力量——大家的關注,就是這種力量。
多一人觀看," 野孩子 " 的世界就會多一份光。
多一人關注,也或許就能少一個 " 野孩子 "。
有人陪伴,有光落下——即使再難,他們也會找到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