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日本2025财年防衛預算通過,投入重金開發“日本星鏈”,歡迎閱讀。
綜合日本媒體報道,在日本參眾兩院今年 3 月 31 日通過 2025 财年政府預算後,防衛省于昨天(4 月 2 日)公布了 2025 财年防衛預算概要相關文檔。根據這份文檔,日本防衛省 2025 财年獲批的 " 防衛關系費 " 預算為 8.4748 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币約 4224.85 億元人),若加上由日本負擔的 " 衝繩特别行動委員會 "(SACO)美軍基地費用(111 億日元)和駐日美軍重組費用(2146 億日元)後,總額則達到 8.7005 萬億日元(約 4331 億元人民币)。相比于 2024 财年的 7.7249 萬億日元和 7.9496 萬億日元,分别上漲了約 9.71% 和 9.45%。
4 月 2 日,日本防衛省公布了 2025 财年防衛預算概要文檔 日本防衛省
在本财年的防衛預算概要中,多種無人機、導彈武器位列其中,兩種新型無人機正式編列了相關款項,分别是為海上自衛隊采購 2 架 MQ-9B" 海上衛士 " 偵察無人機和相關地面作業系統的 415 億日元(約 20.64 億元人民币),以及采購 6 架艦載小型無人機的 40 億日元(約 1.99 億元人民币)。在海上自衛隊敲定購買 MQ-9B 無人機之前,海上保安廳已選擇以向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租借的形式,引進了 3 架 MQ-9B 無人機并投入使用。此外,還有首次引進 " 小型攻擊無人機 "(巡飛彈或自殺式 FPV)的 32 億日元(約 1.59 億元人民币),以及着手研究無人地面載具(UGV)系統以及長航時水下潛航器(UUV)各 14 億日元(約 6970 萬元人民币)。還投入了 183 億日元研究 " 艦載用激光系統 ",以應對 " 海上環境下可能來襲的小型無人機 "。
這份預算文檔的配圖中構建了一個日本未來的 " 無人作戰體系 " 日本防衛省
在去年進行了多輪試射之後,防衛省繼續耗資 169 億日元(約 8.4 億人民币)為陸上自衛隊采購 2 套 "12 式岸艦導彈能力向上型 " 發射裝置、以及首次編列 168 億日元(約 8.36 億元人民币)采購艦射型号,并持續為該系列導彈後續的陸基、空射和艦射改型的研發試驗投入資金。作為日本首款 " 準高超 " 武器的 " 島嶼防衛用高速滑空彈 " 也獲得了 37 億日元(約 1.84 億元人民币)的後續開發資金和 293 億日元(約 14.58 億元人民币)的采購訂單。除此之外,JSM、JASSM 和 " 戰斧 " 等美制 " 防區外導彈 " 的采購仍在持續,日本國產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日文寫法 " 極超音速誘導彈 ")的研發和測試也在繼續推進。
太空作戰領網域是本财年預算中較為顯眼的部分,如撥款 52 億日元(2.6 億元人民币)試制 " 戰術 AI 衛星驗證星 "、97 億日元(4.84 億元人民币)開發 " 新一代防衛技術驗證衛星 ",編列 30 億日元(1.5 億元人民币)對 " 提升 HGV(高速滑翔器)對處相關技術的研究 "。而在這一領網域中,投入最大的當屬 " 構築(低軌)衛星星座 ",這種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算作自衛隊版 " 星鏈 " 的項目編列金額高達 2833 億日元(141 億元人民币),約占本年度防衛預算總金額的 3.25%,在單一項目支出中超過了采購 1 艘大鲸型常規動力潛艇的 1140 億日元(56.93 億元人民币)、11 架 F-35(8 架 F-35A、3 架 F-35B)的 2052 億日元(102.5 億元人民币)和 4 架 KC-46A 的 2231 億日元(111.36 億元人民币),僅次于建造 3 艘新型多用途護衛艦(新型 FFM,即最上型多用途護衛艦改進型)的 3148 億日元(157.22 億人民币)。
日本 " 衛星星座 " 設想圖 社交媒體
除上述新領網域的支出項目外,一些自衛隊主要現役裝備也面臨汰舊換新,如航空自衛隊已經選定采購美制比奇 T-6A" 德州人Ⅱ ",以接替老化的富士 T-7 初級教練機;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首款 " 宙斯盾 " 防空導彈驅逐艦,金剛型首艦 DDG-173" 金剛 " 自 1993 年 3 月 25 日服役以來,艦齡已滿 32 年,亟需考慮後續替換的艦艇,盡管近年來撥款建造了兩艘 " 宙斯盾系統搭載艦 "(AESV),但 AESV 作為流產的 " 陸基宙斯盾 " 的代用方案,并非正常的 " 金剛代艦 ",因此,本年度預算概要中,也包含了 " 實施研究金剛型宙斯盾艦退役後繼艦的技術調查 " 内容,并為此初步編列了 20 億日元(人民币約 9987 億元)的相關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