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張一鳴被cue上頭條了,歡迎閱讀。
出品|虎嗅黃青春頻道
作者|商業消費主筆 黃青春
題圖|《九品芝麻官》截圖
張一鳴又被 cue 上頭條了,一并裹挾着字節、拼多多也再次迎來風評反撲。
起因是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在一場活動的率性發言——其發言原本是在特定情境、場景下的情感流露,針對具體事情的具體讨論,但被部分媒體放大審視後,就充滿了 " 首富 " 們隔空互嗆的噱頭,兩位被 cue 的 80 後企業家與其企業自然也在吃瓜群眾的道德審判中節節敗退。
甚至,鍾睒睒一場論壇,似乎無差别攻擊了黃峥、張一鳴以及帶貨的所有企業家,就差配上那句 " 我不是針對誰,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 的電影旁白了。
事實上,今年 9 月以來," 中國首富 " 數次短暫易主,鍾睒睒、黃峥、馬化騰、張一鳴均曾交替領先過,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以黃峥、張一鳴為代表的 80 後企業家開始成為中國首富的有力競争群體,似乎暗示着移動浪潮 New money 與傳統產業 old money 話語權争奪的隐喻。
畢竟,當一名民營企業家通過向上翻騰,遊過命運暗流開辟出新天地,進而奪得 " 中國首富 " 的頭銜,往往預示着押中了產業變革與财富洗牌的時代潮向,也因此拉動產業上下遊數百萬就業崗位。
以前企業家都喜歡鏡頭、積極入世,但後來風往哪個方向吹,輿論就得往哪個方向倒。
曾經乖乖交出大部分股權,一手将萬科帶上巅峰之後,王石說自己總有謝幕的一天;然而伴随着野蠻人的入侵,這位老企業家成了一位唐吉诃德般的人物,去做紅燒肉了。
王健林帶領萬達集團攀上中國首富的巅峰後,買買買的執念一度害他絆了一踉跄,大馬城項目最終成為他事業的滑鐵盧;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王思聰口無遮攔、鮮衣怒馬的人設被迫暫時停擺,從微博上消失。
可見,縱使腰纏億萬,在審時度勢的關鍵時刻失了方寸,那就欲復出東門逐狡兔而不得了。
有時候,人生這個舞台,最重要的不是上台亮相,而是下台的時候背影要優雅——就像《一代宗師》裡八卦掌掌門宮羽田說的那樣:"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在其次,都是時勢使然,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
猶記得金庸老爺子的小說裡,絕世英雄大多選擇在最輝煌的時刻金盆洗手,而那些沒有及時退隐的英雄下場往往都很悲慘——因為急流勇退英雄的光環尚可保住,等到風評惡化反撲,那對公司的影響會持續被放大。畢竟,商業大佬形象崩壞往往不是轟然巨響,而是一眨眼物是人非。
所以,張一鳴、黃峥是聰明人,都退居幕後好幾年了,輿論場就勿 cue 了吧。
說回產業,農夫山泉這樣的傳統制造公司去看字節、拼多多就會有不理解,甚至是嗔怒。
簡單讨論兩個點:為什麼這幾年直播電商大行其道?
微觀環境來看,單場帶貨确實帶動了短期内的可觀成交,GMV 曲線那麼陡峭,是個品牌都會眼饞;但問題也在慢慢顯現——直播電商鏈路上主播賺錢只是第一位,後面還有選品、供應鏈、後端履約(物流、客服等),部分商品還是定制化(提升品牌、包裝成本),且低利潤白牌上浮、用戶復購率提高都是直播電商對電商格局重塑必須面臨的挑戰——這些不确定性因素會使市場建設、用戶心智培養周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緩慢。
如何做好生态鏈條的利益再分配,或許決定着整個直播帶貨產業的走向。
宏觀層面來看,抖快掀起的直播帶貨浪潮确實對產業帶來巨大衝擊,而字節、拼多多這樣的公司敢于跳出一二線城市的紅海厮殺,致力解決下沉市場用戶的剛需,并搭建起一套深入底層毛細血管的信息 / 服務體系,達成了商業與產業的雙赢毫無疑問是公司的成功。
這背後,中國市場競争激烈,不管哪個方向短時間都會湧現大量創業者,熱錢也會急速湧入,進而出現 " 百團大戰 " 這樣慘烈的競争格局。其弊端在于,明星項目拿到的資金溢出,中腰部項目卻無投資可拿——因為從資本角度看,賽道第一名希望迅速進行資本清場的動作,讓後來者在這個環境裡沒有辦法迅速跟進。
于是,頭部玩家被催熟,技術遷徙、商業模式、成功經驗迅速注入一再壓低模式利潤,新手再想進場只能加大補貼來搶市場份額。況且,高增長過後投資人發現沒有達到預期資金也會快速撤離,進而使整個行業停滞——明星項目通過催熟擠死很多項目,項目之間又缺乏良性競争,賽道很容易陷入 " 速生速死 " 的狂熱周期。
所以,有個根源性問題是——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崛起的巨頭,逐漸養成了 " 效率先于品牌 "(先通過增長手段做大市場,再通過資本清場讓後來者無法迅速跟進,最後完成心智重塑)的成長慣性,字節跳動亦不例外。
況且,在充沛流量反哺下,無論圖文、短視頻還是直播,商家插入的商業鏈接 ROI 都很可觀——所以縱使算法可以用工程師堆出來,但業務運轉方式才是重點,短視頻讓用戶只需要做一個動作:劃,其它都由 App 來做——這樣既保留了用戶覺得自己在控制一切的錯覺,又最大限度地掌控了用戶行為。
基于此,别說國内,即便在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等美國科技巨頭環伺的環境下,TikTok 也找到了重塑興趣圖譜的捷徑,在其從年輕人向泛人群滲透過程中,商業資源與公眾注意力自然跟随着向 TikTok 遷徙。
所以,在商言商,移動浪潮重塑的商業模型底層就是追求極致效率化,根植其上的商業體都在這套法則下精巧鑽營、發展壯大的。
如果要反思,應該往更底層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