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喜茶站在了與OpenAI同樣的尴尬點上,歡迎閱讀。
突然為加盟模式按下暫停鍵的喜茶,如今有了兩個參照對象。
一個是 OpenAI。
朱嘯虎用 " 領先者詛咒 " 的說法,去形容 OpenAI 對開源觀念的轉變。因為一個行業領先者被超越之後,若想以對方的招數重奪輝煌,是很難的。因此,走在閉源路上的 OpenAI 想回到 Deepseek 的開源,意義也不大。
喜茶走過這條路。這位中高端茶飲品牌的代表,為了擁抱消費降級的市場趨勢,從 2022 年初起,陸續降價、開放加盟,以高配版 " 蜜雪冰城 " 的打法,成功挺入下沉市場。作為代價,它失去了部分特色與品牌優勢。
它或許意識到了領先者詛咒的存在,即,蜜雪冰城的方法論不能保它永久富貴。于是,去年三季度,它宣布退出價格戰,本周又宣布暫停加盟。回歸初心,成為它更明确的選擇。
這讓它更像第二個參照物:星巴克。
成為茶飲界的星巴克,這是喜茶從誕生起就擁有的夢想。它現在重新撿了回來——只是,成為星巴克也不一定意味着好日子。
一、領先者詛咒 2.0 版
在 AI 領網域,OpenAI 的 ChatGPT 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然而春節期間,Deepseek 出現之後,情況發生改變。随後,OpenAI CEO 奧特曼頭一次在開源和閉源的問題上,态度發生 180° 大轉變。他承認,過去 5 年,OpenAI 在開源問題上的保守策略是一個戰略失誤。在開源還是閉源問題上,他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
對此,熱門投資人朱嘯虎在談及對此事看法時,他稱這是作為領先者的詛咒。" 你領先的時候肯定是想閉源,但别人追上來以後你再開源,說實話就很難了 ……"
這道題,喜茶也遇到了。
按照時間順序,喜茶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2012~2016 年,價格友好的皇茶;2016 年~2022 年,主打真茶和鮮果、昂貴的喜茶;2022 年 - 至今,價格相對友好的喜茶。
第二個階段可以視為它的騰飛期。這一年,喜茶将門店從廣州深圳開到上海,引發現象級搶購潮,由此開啟新的茶飲時代。同梯隊的後來者 " 奈雪的茶 " 當年作為奶茶第一股上市時,獲得了高達 432 倍的超額認購,而在數據可查的年份中,喜茶的營收數據始終高于奈雪的茶。
圖源:喜茶官網
然而,若是将視線拉回到整個行業,喜茶的日子就不算好過了。以開放加盟的 2022 年為例:
那一年,喜茶留給行業的消息是裁員 30%,同樣堅持自營的奈雪的茶當年歸母淨利潤為 -4.69 億元人民币。
冰火兩重天。同時期,茶百道淨利潤達到 9.65 億元,古茗為 7.88 億元,至于蜜雪冰城,利潤更是達到了 20 億元。而這三家的共同關鍵詞是:性價比、加盟模式。
2022 年初的喜茶,像極了此刻的 OpenAI,只是它更早嗅到了信号,行動也更快。它很快宣布降價,又在 2022 年 11 月底開放加盟。
在公開數據中,這似乎是個成功的策略。
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2022 年喜茶銷量較 2021 年增長約 20%,全年收入約 46 億元,接近盈虧平衡;2023 年,喜茶在官網發布成績:門店規模同比增長 280%,成為行業内規模增長最快的品牌。喜茶會員總量超 1 億,成為行業首個私網域用戶規模破億的茶飲品牌。
截至 2025 年 2 月,喜茶在全國門店數量為 4475 家,相比 2022 年底的 849 家,增長 5 倍。
圖:數據來源窄門餐眼,略大參考制圖
但作為代價,它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在商場,它不再是排大隊的熱門店鋪,取而代之的常常是霸王茶姬。從長遠來看,這是個危險信号。茶飲市場早就卷成紅海,失去品牌,可能失去一切。
這就像 " 領先者詛咒 " 的 2.0 版本:曾經的領先者,用追趕者的姿勢獲得了重新增長,但也迷失了自我,模糊了前進的方向。
看起來,喜茶在努力避免這一切。
去年三季度,喜茶宣布退出價格戰。今年 2 月 10 日,喜茶宣布 " 停止加盟 ",并表示:門店數量供大于求,門店經營效益下滑,行業繼續盲目加密擴大規模,既不能更好滿足用戶需求,也不符合包括合夥人在内的行業從業者利益。
圖源:喜茶事業合作助手
它也再次強調:不打價格戰,不做同質化產品。
但這條回歸之路同樣艱難:商業模式總是容易復制,而品牌是對用戶更為深刻的洞察和對市場更為細致的捕捉,一旦模糊或受損,再塑難度極大。
類似的考卷,同樣擺在星巴克中國區面前。
二、人人想當星巴克
不少人認為,喜茶打破了植脂末時代,用真茶和水果開拓了茶飲市場的新格局。實際上,被認為是開創者的喜茶,其實也在向成立更早、發展模式更成熟的咖啡品牌 " 取經 "。
在其中,作為行業領先者,星巴克就被不少同行視為标杆,不光是在咖啡市場,現制茶飲市場也是如此。
爆火的霸王茶姬,在品牌建立之初就定位自己為 " 東方的星巴克 "。比霸王茶姬更早成立的喜茶,也曾立志将自己打造成茶飲界的星巴克。
喜茶和星巴克相似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曾經都拒絕開放加盟,理由也相似:懷疑加盟模式能否處理好品質和食安,擔心品牌口碑受影響。
" 加盟商就像是擋在我們和顧客之間的中間人。如果我們開放加盟,星巴克就會失去自己獨特的文化。" 在 1997 年,星巴克傳奇 CEO 霍華德 · 舒爾茨曾經這樣解釋過。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也對标偶像,認為自己比星巴克更需要極端控制產品制作細節——因為喜茶的爆款產品中,有不少都采用新鮮水果作為奶茶底料。
就連在 " 違背初心 " 這件事上,喜茶都和星巴克一樣。當他們進軍新的市場時,加盟模式成為更具性價比與效率的選擇。
當下亦如此。
停止加盟的喜茶,發力重塑品牌力。
1 月 17 日,成都喜茶首家 DP 店 " 疊院 " 在春熙路開業。所謂 DP 店,是喜茶此前宣布的一個門店項目,可以通俗理解為,以不同元素為主題的旗艦店或概念店。
據茶咖總結,區别于普通門店,DP 店的特點是:開在一線核心商圈、采用大店模式,強調用第三空間連接消費者。此外,它更強調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比如上海首家 DP 店位于迪士尼小鎮,裝修風格就是結合迪士尼特點;在北京,DP 店凸顯古建築風格。
圖源:喜茶微博
這些做法,與星巴克臻選店如出一轍。更大的店鋪面積,客單價更高的咖啡豆、更貴的飲品定價,更豐富的產品線,甚至更好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每個細節都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
不過在 2019 年之後,喜茶逐步停止了 DP 店的開設,其中一個原因是行業競争加劇。在越來越多茶飲品牌轉向規模化之争,喜茶也不得不在速度和門店調性中做出了選擇。
如今再次重新擁抱 DP 店模式的喜茶,也正重新回歸初心。在這背後,是喜茶對品牌力的執着。
聶雲宸在 2019 年就表示,喜茶并不是一家餐飲或零售公司,而是一家品牌公司。在他看來,品牌不僅是核心競争力,也是核心壁壘。
在商業領網域的創業故事裡,他欣賞喬布斯的 " 海盜精神 " —— It's better to be a pirate than to join the navy.(做一名海盜,比參加海軍更有趣)。喬布斯認為,蘋果就是海盜," 這幫海盜聚在一起,要做一台改變世界的電腦,挑戰這些海軍。"
無論是星巴克還是蘋果,都在全球市場驗證了自己的品牌力。
喜茶也吃到了品牌力帶來的紅利。根據沙利文報告數據,2020 年國内新茶飲市場品牌中,喜茶平均客單價為 52~56 元,行業最高。即便是這樣,喜茶開一家新店,門口仍會大排長龍,甚至有黃牛蹲守。
但品牌力也是一把雙刃劍。
喜茶成為商場入住率最高的茶飲品牌,高頻出現在消費者視野裡。但同時,快速擴張與降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品牌力。晚點 LatePost 在 2023 年一篇報道中指出,第一批喜茶開放加盟的店中,裝修明顯比直營店更加簡易,有的連吊頂都沒有處理完。
圖源:窄門餐眼
事實上,整個茶飲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品牌們都陷入到了内卷帶來的内耗之中。比如奈雪的茶仍深陷虧損,茶百道淨利大幅下降;蜜雪冰城和霸王茶姬單店利潤呈現不同程度下降,古茗加盟商加速流失。
同樣的情況,在星巴克與整個咖啡行業也存在着。比如星巴克連續 8 個月客單價下滑,出現同店銷售額下滑;瑞幸和庫迪深陷價格戰,前者在 2024 年退出 9.9 元價格戰後,虧損才有所收窄。
三、" 星巴克困境 "
品牌價值弱化的時代,喜茶與星巴克的生存或許會更加艱難。
去年年初,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 · 舒爾茨曾到訪中國,彼時星巴克在瑞幸庫迪們的圍剿裡頹勢已顯。在回答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提出的關于 " 颠覆性創新 " 的問題時,舒爾茨沒有給出正面回答,只是說:" 我們不是在進行折扣戰或價格戰 …… 當顧客更了解咖啡,他們會想要從低端或打折產品中更新。只要我們繼續赢得市場的尊重,他們就會選擇更新到星巴克。" 一言蔽之,就是堅持品牌。
然而,僅僅強調品牌叙事在當下或許不是最優解——起碼對星巴克而言便是如此。
舒爾茨到訪當季,星巴克推出 27 款新品,數量是上一季度的兩倍,然而當季中國區的營收為 7.34 億美元,同比下滑 11%;同店銷售額下滑 14%,其中同店交易量和客單價均下滑 7%。
既有產品創新,又有品牌調性,依然如此不理想,這樣的結果就問喜茶怕不怕。
盡管聲稱不打價格戰,但實際上,星巴克在中國的平均售價不斷下降,2023 年下降 2%,2024 年降幅更是達到 8%。并且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有傳言爆出星巴克欲考慮 " 出售中國業務股份 ",可謂是裡子面子都沒有保住。
未來,星巴克或許會迎來更艱難的局面。
" 第三空間 ",是星巴克的業務本質,與其關聯的就是房租。過去,星巴克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力自帶巨大流量,成為很多商場的座上賓,所以在與商場的租金談判裡占盡優勢。極致時,星巴克甚至可以要求商場對其免租金,并且提供裝修補貼,籤訂 " 排他條款 ",不允許周邊經營其他咖啡品牌。
挾流量以令諸侯的戲碼,在商業世界經久不衰。
只不過,當流量消失,品牌就失去了傍身之技。星巴克對于如今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早已不是稀缺品。這一點,從不斷下滑的财報數據裡表現明顯。
去年,一篇《一些商場已經想清退星巴克了》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一位商業地產的項目經理反饋,曾經公司區網域内的一個商場想要清退星巴克,因為它產生的營業額已經不足以給商場抽成扣點,也無法帶來更多客流,生命力早已大不如前。
通常,星巴克與商場的租約期限在 8 到 10 年,根據過往數據,自 2015 年開始,星巴克在中國的擴張數量呈現指數級上漲—— 2015 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突破了 1500 家,而到了 2017 年,這個數據達到了 3000 家。也就是說,星巴克用兩年的時間追平了過去 16 年的開店速度(星巴克于 1999 年進駐中國)。
若以此時間為據點,接下來,星巴克會迎來與商場重新談判的時間點,但很顯然,再次談判時,天平或許不會再傾向星巴克了。
沒有了房租優勢的星巴克,抵擋起瑞幸們,恐将更為艱難。
這也就引發一個問題:喜茶會不會像星巴克一樣走下坡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可能要先回答:茶飲行業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可能有人說是供應鏈,可能有人說标準化。無論是哪一個,背後的邏輯無疑都是保證品牌能夠進行規模化的前提。
喜茶在 2022 年底開放加盟前幾個月,成立了智能設備研發部門,專門研究自動化設備,門店端能保證 10 秒鍾就出來一杯茶。但總會有對手趕超。霸王茶姬張俊傑曾在采訪中透露,霸王茶姬一杯茶的制作時長可以縮短到 8 秒。
從近兩年的茶飲市場也可以看出,行業的競争邏輯正在改變,單純追求規模和速度已經不再是制勝之道。
首先,擴張不一定能帶來業績的增長。
以茶飲第三股古茗為例,雖然門店數量在增長,但每筆訂單的平均 GMV 卻在下滑,單店日均售出杯數和訂單數也在下降。這表明,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下,僅僅依靠規模和數量已經難以維持業績的增長。
其實,即便是萬店品牌,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區網域品牌。比如甜啦啦在安徽拼性價比、拼新品類,照樣能打過萬店品牌蜜雪冰城。
品牌們可以拼供應鏈、有的拼營銷、有的拼新品類,但前提是要在消費市場裡有足夠的品牌力。
如今的喜茶,正在努力回歸初心,提升品牌力。
對于 " 喜茶會不會像星巴克一樣走下坡路 " 的問題,答案并不是很重要。
聶雲宸曾經在 2018 年說過一句話:
" 有一句話叫不跳下水,就學不會遊泳。我現在所有的想法,都是在‘跳下水’之後才開始有的。我開了店之後又花了半年,才終于可以做出好喝的東西,因為有了客戶的反饋。而創業之前我研究了整整半年的產品,開了店之後,生意卻非常差,因為之前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岸邊’上去做的。"
行業規模總會有上限,品牌之間也總會此消彼長,這是市場常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略大參考,作者:付饒、二毛,編輯: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