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第二次庫爾斯克戰役?分明是澤連斯基版“阿登反擊戰”!,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裝甲鏟史官 Author 裝甲鏟史官
請關注我們的備用号,以防失聯!
作者:貝希特斯加登之鷹
編輯:海鹫
商務合作請聯系
成都戰甲科技有限公司
馮老師:18611085496(微信同)
叢老師:13707821945(微信同)
編者按:自8月6日開始的庫爾斯克戰役已經成為俄烏戰場的新焦點,關于此次攻勢本号已經在《Walker大人的小碉堡:俄烏特别軍事互動、美國川普選情藥丸》《Walker大人的小碉堡:美披薩梗提前洩天機,俄久明哥庫州遇險阻》《烏軍庫爾斯克攻勢正酣,俄軍新建三個邊境軍團,能否化解危局?》等多篇文章中進行了分析。本文将換個角度,對照歷史上的阿登戰役,聊聊烏克蘭方面策劃此次行動的戰略背景以及取得初期成功的原因。
進入8月,持續兩年有餘的俄烏戰争突然迎來一個小高潮!8月6日,烏軍數千精銳部隊越過邊境,攻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已經占領了超過1200平方千米的俄領土,從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某些自媒體在報道此次烏軍攻勢時,使用了"第二次庫爾斯克戰役"的稱謂,那第一次自然是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
然而,這兩場戰役除了發生地點相同外,沒有太多可比性。81年前的那場大戰是蘇德兩軍争奪戰略主動權的終極對決,均集結了百萬之眾,更以史上最大規模坦克戰而聞名。至于眼下的庫爾斯克戰役,雙方參戰兵力恐怕都不超過5萬人,其戰略意義目前也不甚明了。
如果一定要從二戰史上尋找一個經典戰例加以對照,那麼從戰略背景到戰役實施,烏軍的庫爾斯克攻勢與1944年12月德軍的"阿登反擊戰"倒是頗有幾分相似。
■2024年8月6日至今,烏軍已經在庫爾斯克州境内制造了一個突出部,恰如1944年12月德軍在阿登地區之作為。
元首的反擊
從戰略背景上考察,1944年的德軍阿登攻勢與2024年的烏軍庫爾斯克攻勢,都是在戰争整體局勢日趨不利的情況下,試圖通過出敵不意的反擊行動給對手造成嚴重損失和心理打擊,從而達成扭轉戰局的戰略目的。
■1944年8月,在法國諾曼底戰場上,一隊美軍士兵在被擊毀的德軍坦克殘骸前展示繳獲的納粹旗幟。
首先,看看德國在1944年底面臨的危局。随着當年6月間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國徹底陷入東西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西線戰場上,盟軍經過兩個月血戰,成功地突破了"大西洋壁壘",在西歐海岸站穩了腳跟,進而分為南北兩翼向西推進,由蒙哥馬利統率的以英國和加拿大部隊為主的第21集團軍群沿着比利時、荷蘭向德國西部邊界前進,由布萊德利指揮的以美軍為主的第12集團軍群則從法國北部向西席卷而去,迫使已在諾曼底遭到重創的德軍步步退卻。
在東線戰場上,蘇軍在6月22日發動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粉碎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抵抗,解放了白俄羅斯,并将戰線推進到華沙城下。8月間,蘇軍又在西南方向大舉進攻,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仆從國紛紛倒戈。
在德國國内,由7·20刺殺事件引發的政治清洗搞得納粹軍政高層人人自危,而成百上千架盟軍戰機晝夜不息的轟炸給德國的軍工生產,特别是燃料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軍需物資的供給也日趨緊張,兵源匮乏,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孩子被塞進人民衝鋒隊,拿起武器保衛帝國。
總之,1944年的德國可謂内外交困,風雨飄搖。
■1944年11月,柏林的人民衝鋒隊舉行遊行,以顯示保衛帝國的決心。
然而,在1944年9月間,盟軍和蘇軍的攻勢因為兵力兵器的損耗、後勤供給的緊張和德軍的頑強抵抗而放緩,甚至停滞,從而讓德國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正在此時,希特勒在權衡東西兩線的局勢後,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利用盟軍和蘇軍都在重新積蓄力量,攻勢暫緩的時機,在西線集結兵力實施大規模反擊,首先挫敗英美,再集中力量應對蘇軍。
希特勒于9月16日在東普魯士"狼穴"的一次小範圍會議上提出了這一方案,具體目标是以強大的裝甲突擊兵團在阿登地區發起進攻,向西直取當時盟軍的後勤補給基地安特衛普,割裂盟軍南北兩翼的聯系,盡可能消滅盟軍部隊,從而引發英美國内輿論反彈,迫使盟國與德國單獨媾和。
希特勒樂觀地認為,如果行動取得成功,将制造另一個"敦刻爾克"。即使達不到這種效果,西線的重大勝利也能為他心目中的"奇迹兵器"大規模上線争取時間。
■德軍統帥部制定的阿登反擊戰計劃,目标是穿越阿登地區,奪取安特衛普,割裂英美兩軍的聯系。
希特勒認為阿登反擊能夠成功的理由在于,他注意到英美合作并非親密無間,在戰略規劃、補給分配以及指揮權歸屬上存在明顯的矛盾和分歧,蒙哥馬利與美軍悍将巴頓的不和盡人皆知,而蒙哥馬利對于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頗有微詞。
此外,根據西線德軍的戰場反饋,盟軍地面部隊,特别是美國陸軍極度依賴空中支援,普遍缺乏作戰經驗,在戰鬥意志上也不及蘇軍堅韌,在作戰中"謹慎而猶豫"。
最重要的是,盟軍絕對不會想到德軍會在敗退之際發起反擊,而且還是在地形崎岖、缺乏道路的阿登地區,恰如1940年的英法聯軍。希特勒的計劃同樣風險極高,一旦突擊失利将陷入盟軍的南北夾擊,德軍在西線戰場最後的機動部隊将損失殆盡,從而失去在德國西部邊境組織縱深防御的預備力量,這也正是阿登戰役後期所發生的事。
■1944年7月,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中将(左)在第21集團軍群司令部會見蒙哥馬利(右),布萊德利中将(中)也在場,然而英美将領的關系絕非照片顯示得那樣融洽。
澤聖的算計
2024年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相比1944年的德國元首希特勒,面臨的戰略局勢要好一些,至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用擔心俄軍全線進攻,再度兵臨基輔城下,因為普京是真做不到,但也僅此而已,他的處境其實也不樂觀。
俄烏戰争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在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下,烏克蘭能堅持至今實屬不易,但依然看不到和平降臨的希望。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恢復1991年邊界,還是加入歐盟、北約,要實現上述目标烏克蘭首先要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可是,自從2023年夏季反攻失敗後,到2024年8月庫爾斯克攻勢之前,在将近一年的時間裡,烏軍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反倒是俄軍掌握了烏東戰場的主動權,通過持續施壓、穩步推進,奪取了阿卡迪夫卡等前線要點,迫使烏軍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的橋頭堡陣地。戰場頹勢也導致西方援助的下滑,進一步加劇了烏克蘭的窘困。
■2024年黯淡戰局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愁容不展。
1944年的德國是兩線作戰,2024年的烏克蘭貌似單線作戰,但實際上也是一明一暗兩條戰線。
明線是與俄軍的正面對抗,暗線則是與西方的讨價還價。開戰兩年多來,西方援助無疑是烏克蘭堅持抵抗的關鍵因素,但是西方與烏克蘭并非簡單的援助與被援助的關系,而是相互利用,各有所求。
烏克蘭固然需要西方援助來維持國家運轉和戰争局面,但西方同樣有賴于烏克蘭這顆棋子牽制和消耗俄羅斯,繼續維持對西方有利的國際秩序。
烏克蘭的崩潰是西方不願看到的,但西方,特别是美國,也同樣不希望烏克蘭迅速取勝或談判求和。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俄烏衝突以可控強度持續下去最為有利,一則無需親自下場就能削弱俄羅斯,二則借俄羅斯的現實威脅加強對歐洲的控制,三則國内軍工復合體大發戰争财,四則可集中資源圍堵中國,這一舉多得的美事何樂而不為,而援助就是西方控場的最佳手段。
■美國總統拜登一直支持援助烏克蘭,但美國同樣也不希望俄烏衝突迅速結束。
但是,烏克蘭就很尴尬了,既想盡快結束戰争,又想避免戰敗,但離開西方的支持恐怕要滿盤皆輸,因此澤連斯基迫切需要尋找機會破局,尤其是今年美國白宮即将易主之際,烏克蘭必須有所作為,讓西方看到自己的利用價值,讓俄羅斯感受到壓力,為自己赢得輾轉騰挪的空間。
最終,澤連斯基做出與當年希特勒相似的戰略決策,在兵力并不寬裕、烏東前線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集中精銳部隊出人意料地越境進攻俄羅斯本土,将戰火燒到對方領土之上,此舉可以在政治和軍事上獲得多重好處:
首先,向西方證明自己仍有主動進攻能力,投資依然物有所值,促使西方加強援助;
其次,大量西方裝備随烏軍進入俄本土,有助于西方放寬在援助武器使用上的限制;
再次,通過進攻俄本土迫使俄軍從前線調兵回防,減輕烏東戰場的壓力;第四,占據部分俄領土作為日後政治談判的籌碼;
最後,打擊俄總統普京的威望和俄羅斯的民心,畢竟這是二戰以來俄羅斯領土首次被外國軍隊侵占,同時此舉也能鼓舞烏克蘭低迷的士氣。
■2024年8月在庫爾斯克州境内被俄軍擊毀的烏軍美制悍馬車。
高收益通常與高風險并存,烏軍主動攻擊俄本土也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比如徹底激怒俄羅斯,關閉談判大門,加強對俄烏戰場的兵力投入,将戰争進行到底。
俄軍可能積蓄兵力實施大規模反擊,包圍殲滅侵入的烏軍部隊,或者利用烏軍精銳北調之機在烏東前線突破防線。無論哪種情況對于澤連斯基而言都是雪上加霜。
奇襲的秘訣
隔着80年的時空,希特勒和澤連斯基都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劍走偏鋒,在對手預料之外的時間地點發起頗具冒險性的軍事行動,而且都在作戰初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在1944年12月16日拂曉,秘密集結的德軍部隊以滲透和突襲方式迅速突破了美軍防線,裝甲部隊在三天内向西突進了數十千米,大部分美國守軍被擊潰,甚至有兩個整團7000餘人向德軍投降,阿登戰役成為美國陸軍在二戰中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役。
無獨有偶,2024年8月6日,烏軍精銳部隊同樣以閃電戰般的速度衝破了俄羅斯邊界的障礙,俄邊防部隊幾乎沒有做出有效抵抗,烏軍在幾天時間内就突入俄領土35千米,并抓獲了上千名俘虜。德軍和烏軍突襲得手的原因如出一轍,都達成了突然性,而成功秘訣無非三條:
一是嚴格的保密和有效的欺敵措施;
二是準确選擇了對手防御薄弱之處作為突破口;
三是充分利用了對手的麻痹大意。
■1944年12月在阿登戰場上被俘的美軍官兵,美軍在此役中損失超過80000人。
在阿登戰役準備階段,德軍采取了高度嚴格的保密措施和欺騙行動。起初知曉計劃的僅有希特勒、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陸軍總參謀長古德裡安、空軍總參謀長克賴珀等寥寥數人。
作戰計劃的傳達受到嚴格限制,作為直接指揮者的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直到10月28日才獲悉計劃,軍長和師長要到11月底和12月初才被告知進攻計劃,團級以下軍官是在戰役發起前三天才得知自己的任務,至于普通士兵則保密到最後一刻。
此外,德軍還使用有線電話、電傳傳遞消息,機密信息都由專人送達,并禁止乘坐飛機,使得盟軍無法通過無線電監聽獲取有效情報,其最為依仗的"超級機密"也失去作用。
德軍還采取假電台、假番号等手段為部隊的調動和集結提供掩護,成功地掩蓋了作戰企圖。
■1944年12月,發起進攻的德軍士兵穿越公路,路上布滿被美軍遺棄的車輛和火炮。
烏軍在庫爾斯克攻勢之前也采取了與1944年德軍類似的保密措施。據悉,進攻計劃的知情權最初僅限于澤連斯基、總司令瑟爾斯基和幾位旅長,直到行動開始前夕才向基層官兵傳達。
烏軍在7月間着手從哈爾科夫、頓巴斯以及西部地區調集部隊,他們以參加演習或換裝新裝備的名義向邊境地帶集結,重型武器被分散隐蔽,軍人居住在普通民房内,而且被命令不得穿制服外出,以免引起注意,有些部隊甚至在進攻開始前一天才抵達蘇梅。
此外,在開戰前夕烏軍使用重炮和無人機對俄進行越境襲擾時,多數集中在别爾哥羅德境内,而很少攻擊庫爾斯克州的目标,進一步麻痹了俄軍。
■烏軍進攻庫爾斯克的計劃最初只限于澤連斯基(左)和總司令瑟爾斯基(右)等少數人知曉。
在進攻地段的選擇上,德軍和烏軍都準确抓住了對手防線的弱點,做到了攻敵不備。在1944年底的西線,盟軍主力集中在南北兩端,而夾在兩條進攻軸線之間的阿登地區被盟軍認為威脅較低,一則當地地形起伏,森林茂密,道路稀少,二則正值隆冬,冰封雪凍,不适合大部隊行動,因此盟軍将阿登地區作為部隊休整地區,在戰役前夕這裡部署了美軍7個師約10萬人,他們不是經歷激戰後正在重整,就是剛剛抵達戰場的菜鳥,而德軍一線突擊兵力達到16個師21萬人,不少是富有經驗的勁旅。此外,美軍的布防同樣稀松,很多美軍都駐扎在村落中以躲避嚴寒,并未在野戰工事中待命,警惕性也普遍不高。
■1944年12月在阿登戰場上守衛在冰天雪地中的美軍機槍組。
烏軍選擇進攻庫爾斯克,也是看中了當地俄軍兵力空虛,守備松懈。
當前,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主要分為六個戰役集群,沿赫爾松、扎波羅熱、頓巴斯、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的千裡戰線分布,而庫爾斯克本屬于北方戰役集群的防區,但該集群主力集中在别爾哥羅德州境内,與烏軍在哈爾科夫以北的沃爾昌斯克-利普齊一線對峙,在庫爾斯克州并無俄正規軍部隊,僅有俄邊防部隊和國民近衛軍部隊守備,他們的訓練水平和武器裝備都遠不能抵御烏軍精銳的衝擊,而開戰後調來救火的俄軍部隊也多以缺乏訓練的義務兵為主,往往一戰即潰甚至不戰而降!俄軍的防御設施也很不完善,反坦克障礙物、壕溝都很少,連排級支撐點更少。
■2024年8月,烏軍在庫爾斯克州境内俘虜了大量俄軍,其中多數是義務兵。
最後,無論是希特勒的廟算,還是澤連斯基的籌謀,都得到了對手的完美配合。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總有蛛絲馬迹可循,特别是在戰場偵察手段多樣的俄烏戰場上,甚至排級規模的集結都有可能遭致火力打擊。
然而,1944年的盟軍和2024年的俄軍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最有價值的情報,而盲目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
阿登戰役前夕美軍對德軍真實意圖的失察被認為是二戰中美軍僅次于珍珠港襲擊的重大情報失誤,當時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利都認為德軍不太可能在阿登地區發起進攻,因為那裡地形破碎。
部分美軍情報人員和參謀人員的确注意到了德軍部隊的調動,但都做出誤判,認為可能是調往東線的增援部隊,或者是防備盟軍突破的預備隊,甚至是到西線獲取經驗再轉調别處的新兵而已。
當時盟軍從上到下都沉浸在一個樂觀的預想中:在南北兩路大軍的壓迫下,德軍的西部防線随時都可能崩潰!
■1944年11月,艾森豪威爾(左)和布萊德利(右),以及第9步兵師師長克雷格少将(中)在比利時某地會面,他們中沒有人預料到德軍即将發起反擊。
2024年的俄軍高層重復了1944年盟軍的錯誤。
據悉,早在烏軍進攻前一個月,俄軍領導層就已經接到報告,烏軍正在蘇梅境内集結,準備發動襲擊,但是并未給予重視。俄軍高層認為,在烏東前線局勢緊張,又缺乏彈藥和兵力補充的情況下,烏軍不可能發起新的大規模進攻,而烏軍的增兵只是為了加強蘇梅地區的防御。
即使烏軍部隊越過邊境向俄縱深突進,俄軍起初依然認為是類似于2023年5月俄反對派武裝發動的越境襲擾而已,直到大片領土失陷才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大規模進攻。顯而易見,格拉西莫夫之輩也和1944年的艾森豪威爾一樣,不認為對手還有逆境反擊的能力。
■2024年8月7日,俄總統普京、國家安全秘書紹伊古、國防部長别洛烏索夫在聽取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關于庫爾斯克局勢的報告。
結語
1944年的阿登戰役早已塵埃落定,德軍雖然初期得逞卻後續乏力,終于被盟軍占有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物質優勢所壓倒,铩羽而歸,第三帝國的命運也進入了死亡倒計時。
2024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仍在進行中,從俄軍遲鈍的反應和交戰雙方支離破碎、自說自話的戰報,這場戰鬥估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最終結局仍難預料。
但是,通過比較這兩場戰役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感受到,盡管軍事技術自二戰以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戰樣式也變得更為復雜多變,但是戰争的基本法則和規律從未改變,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軍隊統帥,都要加以遵循,謹慎決策,缜密計劃,果斷實施,随機應變,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克敵制勝。
東方兵聖孫武的傳世經典《孫子兵法》之所以至今仍不過時,就在于深刻闡述了戰争的本質和哲理,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争論》亦是如此,值得後人學習。
作者有話說
在這個閒暇的周末,你可能衝泡一杯醇香的咖啡,享受着涼爽的空調,窩在柔軟的沙發中,愉快地刷着手機。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如果覺得還不錯,請體諒一下小編在大周末還在碼字的辛苦,麻煩動下尊貴的小手,點個贊,如果能打賞幾許,那就更加感激不盡了!
往期《品史論兵》專欄回顧:
英國籌謀對日戰略二十載,只換得馬來海上兩沉艦,新加坡島一降旗
原創不易,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