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約1.25億年前中生代蠍化石“龍城熱河蠍”,歡迎閱讀。
IT 之家 2 月 21 日消息,熱河生物群因發現多種特異埋藏化石而聞名于世,包括帶羽毛的恐龍、早期鳥類、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翼龍、節肢動物、植物化石等,被譽為 "20 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該所研究員黃迪穎及其團隊在遼寧朝陽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種距今約 1.25 億年的蠍子化石 —— 龍城熱河蠍。
這是中國境内首次發現的中生代蠍化石,填補了我國蠍類化石演化鏈條的關鍵空白。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科學通報》上(IT 之家附 DOI:10.1016 / j.scib.2025.01.035)。
熱河生物群的節肢動物主要以昆蟲和甲殼類為主,蠍類化石的長期缺失成為研究空白。此次發現的龍城熱河蠍不僅為熱河生物群新增一員,更揭示了中生代陸地生态系統的復雜性。
我國此前僅發現三塊蠍類化石:山東中新世的山東中華蠍、湖北泥盆紀的纖跗湖北蠍及内蒙古二疊紀的始蠍。龍城熱河蠍作為第四塊,也是首塊中生代蠍化石,将中國蠍類演化研究的時間軸延伸至白垩紀早期。
龍城熱河蠍生活在約 1.25 億年前的白垩紀早期,它得名于化石的發現地 ——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其正模标本保存于當地化石谷博物館。
從化石形态上看,龍城熱河蠍體形較大,長度可達 10 厘米,這一 " 體格 " 也大于其他已經發現的中生代蠍子化石。它的須肢纖細,足部較長,胸板呈五邊形,毒刺尾針也很長。" 如果把它放在今天的環境中,它可能會成為許多小動物的天敵,甚至可能捕食小型脊椎動物的幼崽。" 黃迪穎表示。
研究團隊指出,該蠍類可能處于食物鏈的 " 中間層級 ",既是捕食者(以昆蟲、蜘蛛甚至小型脊椎動物幼體為食),也可能被早期鳥類、哺乳動物或恐龍捕食。通過 " 介數中心性 " 分析,其在生态網絡中的核心地位表明,它是連接多物種互動的關鍵節點。
黃迪穎表示,龍城熱河蠍的發現,豐富了我國蠍類化石的記錄,也讓科學家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中生代的生物多樣性,重建那個時代的生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