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英特爾困境的啟示:大企業如何應對技術革命,歡迎閱讀。
陳白 / 文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基辛格(PatGelsinger)宣布 12 月 1 日退休的消息在全球市場引發了巨大關注。按照英特爾的公告,英特爾已任命了臨時聯合首席執行官,同時董事會正在遴選新的首席執行官。
據科技媒體報道,基辛格突然退休的原因是和董事會的衝突達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英特爾董事會認為,基辛格未能有效地帶領公司追趕英偉達,并對他的復蘇計劃缺乏信心。
作為上一任 " 芯片霸主 ",英特爾在 PC(個人電腦)時代可謂獨領風騷。哪怕是對科技行業一無所知的人,想必都聽過英特爾 " 燈,等燈等燈 " 的經典廣告音樂。
但最近幾年以來,英特爾的聲量開始直線下降。取而代之成為全球科技圈焦點的,是曾經連英特爾市值零頭都沒有的英偉達。不過,到了這一階段,并沒有什麼人在意落寞霸主,人們忙于擁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變化。
直到基辛格的辭職,才讓人想起來英特爾。人們蓦然發現,在 CPU(中央處理器)時代的霸主,在 GPU(圖形處理器)時代卻聲息全無。這家公司過去這些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復盤英特爾過去 20 年的公司歷史會發現,命運的伏筆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已經埋下。
1998 年,英特爾推出了 i740 顯卡,試圖征戰彼時還屬于新興階段的 GPU 市場,但由于技術設計思路問題,并沒有收獲良好的市場效果。不過,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技術路線的失誤,而是戰略的誤判。在那之後,英特爾回到了 CPU 路徑依賴的舒适區之中。也正是在那一年,一度瀕臨破產的英偉達憑借 GPU 實現起死回生。從此,兩家公司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在後來的 20 年裡,從 Larrabee 項目的崩潰到高性能計算產品線 XeonPhi 的嘗試,英特爾盡管也反復嘗試打開 GPU 市場,但每一次到最後都因為試圖與過往通用計算優勢領網域相結合而出現失誤。其間,英特爾也嘗試過換首席執行官,但成效寥寥。相比他的前任們,基辛格已經算是企圖心最大的 CEO 了。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中無從得知基辛格和董事會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衝突。但現實就是,無論責任到底在哪一方,英特爾在 AI 時代已經掉隊了。而且,到了這個階段,問責的意義不大,更關鍵的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在過去的失敗中無法自拔。
回顧近百年來的科技商業史,幾乎每一次的技術迭代都有巨頭隕落的故事——移動互聯革命發生之後,巨頭諾基亞倒下了。大公司因為組織結構龐雜,感知市場信号并做出反饋往往需要時間,而且市場信号經過層層傳遞後很可能失真而導致誤判。即便信号傳遞準确,如果沒有一個足夠開放的決策層,也可能因為過往路徑依賴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正是因為這樣,如果復盤那些成功企業家的經驗我們會發現," 終身學習能力 " 是企業家必備的素養之一。特别是在如今這樣技術迭代速度極快的情境之下," 從前車馬慢 " 的組織和企業經營模式,正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歷史地看,在技術革命到來時,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的大企業不在少數。比如,微軟通過戰略投資 OpenAI 而成功捕捉到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會。此外,一個足夠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有助于幫助公司應對新挑戰,比如,傑克 · 韋爾奇對通用電氣的改造。無論是哪一條道路,都對公司決策機制和企業家的戰略有着極高的要求。
如今的中國科技大公司大多成長于互聯網革命之後,BAT 在移動互聯網革命來襲之時,也都經歷過各自的 " 驚險一躍 "。從今天來看,面對生成式 AI 這樣的產業級革命,對公司管理能力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