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力挺實體經濟,國有大行如何練“内功”?,歡迎閱讀。
備受關注的銀行業年報季收尾,國有大行相繼發布 2024 年業績。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成為外界觀察銀行業動向的重要維度。
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2024 年建行通過多渠道釋放信用資源,集團綜合融資規模突破 30 萬億元,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債券、投資、信托、租賃、保險等多元化服務。截至去年底,建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較年初新增 1.98 萬億元,增速 8.3%,高于全市場信貸增速平均水平。
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表示:" 我們持續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堅決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金融機構提升服務能力不乏挑戰。這需要在兼顧業務發展的同時,強化風險管控,推動改革創新。從建設銀行這份年報中,可以看到國有大行力挺實體經濟的擔當和底氣。
多個 " 穩 " 夯實服務基礎
穩健經營是銀行發展的基礎。基礎不牢,提升服務能力就無從談起。
面對市場的不确定性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建設銀行交出的 2024 年業績呈現多個 " 穩 ":
經營底盤穩—— 2024 年末,集團資產總額 40.57 萬億元,增幅 5.86%,負債總額 37.23 萬億元;
盈利能力穩——全年實現淨利潤 3362.82 億元,增幅 1.15%;
資產質量穩——不良貸款率 1.34%,撥備覆蓋率 233.60%;
客戶基礎穩——公司類客戶達 1168 萬戶,個人全量客戶達 7.71 億人,部門人民币結算賬戶達 1629 萬戶。
這種穩健經營态勢是否可持續,淨息差走勢是重要觀測指标之一。在銀行業普遍面臨淨息差下行挑戰的背景下,截至 2024 年底,建設銀行淨息差為 1.51%,在可比同業中保持領先。
談及如何穩住淨息差,建設銀行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提及三招:優化資產端配置、優化負債結構、通過有效的管控工具加強存貸款定價管理。
例如,2024 年該行持續壓降低收益的同業資產運用,高收益的貸款、債券等核心資產占比進一步提升。特别是高收益的地方政府債券增長較快,延緩了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下滑,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降幅明顯低于國債收益率降幅。
受前期 LPR 下降、貸款重定價效應延遲釋放等因素影響,業内判斷今年銀行業淨息差仍面臨下行壓力。建設銀行表示,将通過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強化存貸款定價管理等多種措施,努力保持淨息差總體穩定和可比同業領先。
資產質量是判斷銀行經營穩不穩的另一關鍵因素。去年以來銀行業零售類貸款風險整體有所上升,引發市場關注。
作為零售大行,建設銀行回應稱,面對零售領網域的風險暴露,該行持續優化增量貸款風險把控,加強客戶準入質量管理,加強統一授信管理,推進開展模型迭代、產品優化。截至去年 12 月末,其個人類貸款不良率低于集團不良率 0.36 個百分點,繼續保持較低水平。
與時俱進 " 造血 " 實體經濟
" 金融活,經濟活 ",金融體系的有效支持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共和國标志性建築,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銀行堅持與時俱進,與國家脈搏同頻共振。
眼下,中國經濟正經歷動能轉換,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和服務模式亦須作相應調整。
年報顯示,建設銀行在持續鞏固傳統動能領網域信貸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轉型更新的支持,精準滴灌實體經濟重點領網域和薄弱環節。科創、制造業、綠色等重點領網域貸款增長可觀,占比穩中有升。
以業界聚焦的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為坐标系,可以更好觀察這家國有大行如何發揮 " 輸血 "" 造血 " 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适配的金融服務。
科技金融方面,建設銀行加大 " 股貸債保 " 金融供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科技相關產業貸款餘額超 3.50 萬億元;承銷科創票據 72 期,承銷規模 190.13 億元。
綠色金融方面,建設銀行豐富產品譜系,綠色貸款餘額 4.70 萬億元,增幅 20.99%;參與承銷境内外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 112 期,發行規模 1863.90 億元。
普惠金融方面,建設銀行業務擴面提質,普惠金融貸款客戶 336 萬戶、貸款餘額 3.41 萬億元,保持市場供給量最大金融機構地位。
養老金融方面,建設銀行縱深推進生态建設,穩步拓展社保卡業務,着力提升用卡體驗。積極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建信養老金二支柱資產管理規模突破 6200 億元。
數字金融方面,建設銀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餘額近 8000 億元。手機銀行和建行生活 " 雙子星 " 用戶數達 5.21 億戶,當年金融交易用戶數達 1.84 億戶。創新數字人民币場景應用,累計消費筆數居同業首位。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指導意見》提出,國有商業銀行全面加大對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領網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當好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毅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該行将确保實體貸款增長穩,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更大;核心存款增長穩,服務實體經濟基礎更實;關鍵指标表現穩,服務實體經濟根基更牢。與此同時,提升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及零售信貸的占比,優化資產結構。
技術賦能推動改革創新
在當前銀行業的轉型更新大潮中,技術賦能金融服務全過程頗受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召開的 2025 年科技工作會議提到,加快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安全穩妥有序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金融領網域應用。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近期披露的年報中,"AI 大模型 " 亦是高頻詞。
業内普遍認為,金融與人工智能有天然契合點。通過應用 AI 大模型,銀行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融資支持的針對性和效率,更加精準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作為數據、技術和場景密集型金融企業,建設銀行于 2023 年 3 月啟動金融大模型建設及應用。去年 12 月 DeepSeek 發布以來,建行對其進行了金融數據微調訓練,并于今年 2 月在生產環境部署。截至目前,建設銀行金融大模型應用已經覆蓋全集團一半以上員工、46 個業務領網域、200 多個場景。
如在授信審批領網域,金融大模型根據預設的财會專家思維鏈對公司客戶财務狀況進行分析,自動生成全面、高質量的财務分析報告,較好解決了客戶經理财務分析能力普遍不足的痛點,并使該項工作耗時從過往的數小時甚至數天縮短至分鍾級别。融資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将使企業更加迅捷便利地獲得資金支持。
在經營管理中擁抱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只是建設銀行深化改革發展、健全管理體系的一個切面。
從優化集團管理框架頂層設計,到強化科技渠運支撐,再到協同控險構築安全底線,這家國有大行正持續修煉 " 内功 ",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争能力。
展望 2025 年,張金良表示,建設銀行将完善内部體制機制,着力加強黨的領導,打造權責明晰、協調運轉的公司治理體系,協同高效、專業專注的客戶服務體系,全面主動、有效制衡的風險内控體系,反應敏捷、安全可靠的信息科技體系,開放集約、智能高效的渠道運營體系,激發高質量發展内生動力。
與此同時,優化發展模式,主動适應新環境新變化,有效提升資產質量、負債質量、資本質效、收入質量、成本質效,積極探索低利率環境下的内涵式、集約式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