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菲軍内部陷入恐慌?菲司令表示準備開戰,關鍵時刻中方一艘船亮相,歡迎閱讀。
2025 年 4 月 1 日,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小羅密歐 · 布勞納在北呂宋司令部成立 38 周年紀念會上公開表示:" 我們必須做好最壞打算!" 并要求該司令部雷達站進入 24 小時警戒狀态。此舉被外界解讀為針對台海問題可能變化的提前備戰。然而,菲律賓軍隊内部卻因裝備差距和戰略困境陷入恐慌。就在問題緊張之際,中方一艘遠洋漁業調查船 " 淞航 " 号的出現,成為這場博弈的關鍵轉折。
菲律賓的備戰與戰略困境
菲律賓北呂宋司令部負責巴坦群島及周邊海網域的防務,而巴坦群島作為巴士海峽北口的重要節點,地理位置極其關鍵。巴士海峽連接南海與太平洋,是全球貿易運輸和軍事部署的戰略要衝。然而,菲律賓在該區網域的軍事部署卻顯得捉襟見肘。
巴坦群島上的 AN/TPS-77 雷達站承擔着監測周邊海網域和空網域的任務,但現代戰争中電子幹擾技術已成為主要威脅。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強大的電子幹擾下,會嚴重影響其情報收集能力。
更讓菲律賓軍隊感到恐慌的是中方的東風 -26 反艦彈道導彈。這款導彈最大射程可達 5000 公裡,可精準打擊巴坦群島的關鍵軍事設施。一旦衝突爆發,菲律賓的防御體系可能迅速崩潰。菲律賓士兵對此深感不安,一名上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 我們的裝備在中方面前毫無勝算。"
中方 " 淞航 " 号的出現與戰略博弈
就在菲律賓軍隊一片哀嚎之際,中方的 " 淞航 " 号遠洋漁業調查船突然出現在呂宋島附近海網域。這艘排水量達 3271 噸的船只,搭載多波束聲呐、6000 米水下機器人等先進科研設備,正在對呂宋島周邊海床進行精密測繪。其航行軌迹顯示," 淞航 " 号沿呂宋島西側多個港口南下,最近時距離菲律賓海岸僅 12 海裡。這一行動不僅具有科研意義,還對菲律賓的問題叙事構成了直接挑戰。
菲律賓長期試圖将南海部分海網域 " 内水化 "。然而," 淞航 " 号的自由航行以實際行動表明,中方遵循國際法和航行規則,對菲律賓的提出的問題不予認可。更重要的是," 淞航 " 号通過先進的數據鏈系統,将收集到的海床數據實時傳回永興島指揮中心。這些數據能夠為中方制定海上巡邏計劃、軍事部署以及外交策略提供精準支持。可以說," 淞航 " 号的出現不僅是一次科研任務,更是一次戰略行動。
菲律賓的孤立局面
菲律賓在這場博弈中的困境不僅體現在軍事裝備的差距上,還體現在地緣政治的孤立局面。盡管菲律賓與美國籤署了《加強防務合作協定》(EDCA),并允許美軍使用其軍事基地,但美國是否會直接介入台海問題仍存疑問。美國的印太戰略雖然以遏制中國為目标,但對菲律賓的支持更多體現在外交層面,而非軍事幹預。
與此同時,東盟國家對菲律賓的立場也不完全一致。盡管東盟整體支持南海航行自由,但多數國家不願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隊。菲律賓過于依賴美國的防務支持,反而可能在東盟内部顯得更加孤立。
中方則通過 " 淞航 " 号的行動和強大的軍事威懾,展現了在南海地區的主導地位。無論是通過科研手段獲取情報,還是通過軍事部署形成威懾,中方都在向菲律賓及國際社會傳遞一個明确的信息: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挑釁都将付出代價。
結語
菲律賓總參謀長的備戰指令與中方 " 淞航 " 号的出現,揭示了南海問題的復雜性和緊張性。菲律賓在裝備、戰略和地緣政治上的困境讓其處于極為不利的位置,而中方則通過強大的軍事和科研行動,進一步鞏固了在南海地區的優勢。
對于菲律賓來說,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找到一條能夠平衡安全的道路,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對于中方來說,如何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時避免引發更大的衝突,也是一個需要謹慎權衡的課題。在未來的南海問題中,巴士海峽無疑将繼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中菲之間的較量也将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