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爸媽,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可以……,歡迎閱讀。
每年的 4 月 30 日,是 " 國際不打小孩日 "。但也許國際不打小孩日最痛的悖論是父母揮向孩子的巴掌,往往先打碎了自己的理智。
作為一名國際教育規劃師,也是一位 2 歲女孩的媽媽,我特别關注身邊父母是如何育兒的。
每次在餐廳吃飯,我最常看到、卻也感到最無奈的一幕是:孩子坐不住,媽媽便掏出手機或平板,讓他們看動畫或玩遊戲。用手機當 " 電子保姆 " ——孩子鬧騰時遞上,失控時砸掉。
我所在的親子社群裡,經常有人讨論 " 孩子到底該不該接觸電子產品 "。很多媽媽對遊戲避之唯恐不及——而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
是的,我曾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堅信遊戲是 " 洪水猛獸 "。關于孩子偷偷充值、網絡成瘾、學習退步、注意力渙散甚至心理崩潰的新聞,實在太多了。
所以,如今父母對遊戲的抵觸,其實源于一種無力感——一邊擔心孩子沉迷,一邊又很難拒絕孩子的請求,常常在 " 壓制 " 與 " 妥協 " 之間焦慮不安。
網絡上,父親因孩子玩遊戲充值,拉着孩子在鏡頭下自扇耳光。
然而評論區的觀眾們卻似乎并不同情,網友們表示:明明手機解鎖需要密碼、注冊遊戲需要實名、進行充值也需要支付密碼,為什麼孩子可以順利越過重重關卡,最終導致悲劇產生呢?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 " 國際不打小孩日 " 我才格外地想談一談這個話題。當我們因為孩子玩遊戲失控、甚至動手時,其實是在用打罵掩蓋自己的焦慮與無助。
而或許,有些父母走出困局的方式,并不是一味封鎖、斥責,而是選擇了 " 靠近 " 與 " 理解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玩遊戲的背後,以及如何讓孩子 " 大大方方 " 的玩遊戲。
文 | 喬森
編輯 | 卓然
雖然我家是個女兒,而從數據來看,女孩相較于男孩在遊戲上沉迷的概率略低一些,但她們更容易沉浸在社交網絡的氛圍之中。
其實,不論是遊戲還是社交網絡,背後的機制往往是相似的:即時反饋、多巴胺刺激、社交獎賞。這些機制,對大腦還在發育的孩子來說,極具吸引力,甚至可以說是 " 無法抗拒 "。
所以,我也曾對這個被螢幕包圍的時代感到焦慮,感到無力。但每當這種焦慮襲來,我會找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地坐一會,問自己:" 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或者更具體地說:" 我的恐懼,究竟來源于哪裡?"
幾次這樣的自我對話之後,我漸漸有了答案。
我的恐懼,并不是對遊戲本身的排斥,而是源于對孩子心理發展階段的深深不信任——我擔心他們缺乏辨别能力,會接觸到不符合年齡、價值觀混亂的信息;我擔心遊戲設計得太好玩,以至于現實生活失去了吸引力,而孩子一旦陷入其中,可能就很難回頭。
畢竟,它太懂人類心理,也太容易成為一個沒有界限的出口。而小小的孩子,還不具備設限的能力。
而更深一層,我的恐懼感也來自于現實中的太多負面案例。
作為教育從業者,我接觸過的,并不只是新聞裡那些孩子,而是真實地面對過許多沉迷遊戲、難以自拔的青少年。
比如有個 13 歲的學生,原本成績不錯,後來沉迷一款射擊手遊,逐漸晝夜颠倒、厭學情緒加劇,到後來甚至發展出攻擊性行為。
家長無奈地來找我,希望通過教育方式 " 挽救孩子 ",但其實早已錯過了幹預的最佳時期。
讓我印象更深的,是另一個家庭條件優渥的男孩。他的父母平時忙于事業,從小就疏于陪伴,等到孩子上學以後,意識到要 " 補償 " 時,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意識和習慣,與父母的關系并不親密。
當他們發現孩子成績下滑時,便立刻把問題歸結為 " 遊戲太多 ",于是直接沒收了遊戲機,還換了只能打電話的老人機,徹底斷絕一切 " 遊戲可能 "。
結果适得其反:孩子開始向親戚朋友哭窮讨零花錢,偷偷買了新手機,甚至盜用父母身份證注冊賬号。事情敗露後,父親暴怒之下打了他一頓,之後又陷入深深的愧疚,用各種方式讨好。
父母始終在 " 壓制控制 " 與 " 愧疚補償 " 之間搖擺,卻從未真正靜下心來和孩子好好溝通,了解他到底需要什麼。
這樣的故事讓我意識到,那些我們口中的 " 沉迷遊戲的孩子 ",其實很多不是輸給了遊戲,而是輸給了失控的情緒、斷裂的關系、以及缺席的親子鏈接。
遊戲并非 " 惡魔 "。
真正讓我們焦慮的,是它所揭示的: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本該有、卻從未好好建立起來的心理界限、親子共識與自我調節能力。
借着 " 國際不打小孩日 " 的契機,或許我們更該反思父母應如何面對現代親子難題。
尤其是在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時,是否能夠選擇 " 理解 " 而非責罵,選擇 " 陪伴 " 而非控制?
很多年前,我曾帶過的一名姓張的學生,前不久他的爸爸來找我報喜:孩子剛剛在波士頓一所知名高校讀完博士,現在留在美國做理療師,進入了當地最大的康復治療機構,事業穩定,收入可觀。
我當然為他高興,但也更好奇:那個曾經一度 " 迷失方向 " 的孩子,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于是,我請這位父親講了講孩子的成長過程。
他說,其實兒子在初中時也經歷過非常迷茫的階段——學習壓力很大,成績下滑得厲害,整天窩在房間裡打遊戲。
很多人勸他 " 管一管 "、" 收一收 ",但這位爸爸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他沒有立刻去指責或限制,而是走進了孩子的世界。
" 我開始陪他打遊戲。" 爸爸說:" 我知道他不是為了貪玩,而是逃避壓力。我不想第一時間去管控他,而是想試着理解他。"
通過一起打遊戲,父子之間的溝通渠道慢慢打開了。他發現,孩子的壓力并不是因為 " 懶 " 或 " 不努力 ",而是源于課程難度過高、對傳統體制下的學習方式感到不适。于是他們一起研究課程體系,最終決定轉讀更适合他的國際課程。
而這個選擇,也讓孩子的人生逐漸找到了方向。
孩子一直身體較弱,爸爸便鼓勵他去健身,剛開始他只是出于興趣,後來卻發現自己對運動康復、人體結構和康復治療領網域格外着迷。
于是,大學時期他毅然轉向物理治療方向,最終一路讀到博士。
" 我沒想到他能走得這麼遠。" 爸爸說," 但我始終相信,孩子是會長大的,只要我們給他支持和理解。"
圖 | 我與張同學于 2017 年在他高中畢業典禮上的合照
聽完張爸爸的故事,我更加相信——孩子并不是因為懶惰才沉迷,也不是因為叛逆才迷失方向。
每一個 " 看起來問題多多 " 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份未被理解的情緒,一種未被看見的力量。
最近,我又見證了類似的故事," 理解與支持 " 是真的可以點燃孩子的改變。
王女士的故事讓我想起許多中國式家庭的困局。
她的兒子從小是 " 别人家的孩子 ",卻在升入高中後突然封閉自我:厭學、晚歸、拒絕溝通,手機成了焊在手上的 " 第二層皮膚 "。
" 我以為切斷網絡就能拯救他。" 王女士便開始嚴格限制兒子的手機使用,每天盯着他的作業,晚上反復檢查,孩子一反抗,就是大吵一架,動辄冷戰一整周。
" 我真的很愛他,才會這麼嚴格要求他。可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現在像仇人一樣。" 王女士無助地說。
轉機出現在一通電話裡。朋友推薦她嘗試撥打騰訊客服未成年人保護營地的熱線,接線的老師是一位有多年家庭教育輔導經驗的心理咨詢師。
聽完王女士的傾訴,溫和地告訴她:" 你很用心,只是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壓力和指責。"
在老師的建議下,王女士嘗試了一些調整:
暫時不談成績,不逼問,不控制手機,先用 " 關心情緒 " 的方式重新建立聯系。
每天留半小時,只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籃球、動漫,不談學習。
正式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過去太焦慮,沒有好好傾聽他的感受。
剛開始,王女士覺得非常别扭," 感覺放下控制好像自己輸了。" 但她還是堅持了下來。
一周後,孩子第一次主動和她分享了學校裡的趣事;兩周後,母子倆能在晚飯後邊吃邊聊天;一個月後,王女士發現,孩子開始自覺安排作業,甚至自己提出想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表。
原來那些 " 叛逆行為 ",都是被焦慮掩埋的求救信号。而幸好王女士學會笨拙地練習 " 非暴力溝通 "。
" 以前,我把 " 成績好 " 當成了唯一标準,卻忘了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孩子。" 王女士說," 感謝未保營地的老師們,沒有他們,我可能永遠都意識不到,愛不是控制,是理解和陪伴。"
現在,王女士和兒子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親密。她也通過⌈騰訊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台⌋小程式持續學習課程,學習如何用尊重和信任,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長。
最觸動我的是,類似的案例騰訊客服未保營地的 " 客服們 " 處理了一件又一件,面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騰訊客服未保營地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
從最開始為家長提供未成年人網絡管控咨詢及服務,到現在進一步提供家庭教育輔導,是騰訊客服未保團隊的一次自我革命。
因為他們意識到沉溺于遊戲的背後,往往隐藏着一些復雜的家庭問題,以及一些未成年人和家長們的無助。
或許真正的防沉迷,是教會孩子把虛拟世界的勇氣,兌換成現實生活的光亮。
這一切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教育工作經歷。曾經有很多家長,甚至我自己,都深陷于 " 孩子玩遊戲 = 壞 " 的固定思維中。
然而,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不是那一台手機、那一款遊戲,而是孩子内心是否有安全感,是否能在一個理解和支持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自我。
親子關系和教育環境,才是幫助孩子理解并掌握自控力的根本。而遊戲、電子產品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元素,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壓制和禁止。
所以,借着 " 國際不打小孩日 " 的契機,我想再次強調——教育從來不是單純的指責與控制,而是一個不斷溝通、理解與陪伴的過程。
我們作為父母,應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只關注結果。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陪伴與理解,而非單純的規訓與批評。
最後,很多家長可能覺得求助無門,想找心理咨詢師,但擔心孩子反抗、也擔心費用高昂。
為什麼今天會提到騰訊客服未成年人保護營地,正是因為,營地是全國範圍内接觸家長最多的地方,通過大量真實案例,他們看到了家長和孩子需求後背的真實聲音,能更好的幫助家庭搭建溝通橋梁。
最重要的是,營地為家長提供免費的家庭教育輔導,這降低了家長尋求第三方幫助的門檻。
不打小孩日,祝每個家長都不再需要打小孩,祝小孩們再也不挨打!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均采用化名;首圖、封面均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