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犯罪爽劇,終于更新了,歡迎閱讀。
韓國犯罪劇尺度再更新。
影帝薛景求重出江湖,搭檔樸恩斌出演醫療犯罪驚悚劇。
這一次他們扮演一對 " 瘋批 " 師徒。
《狂醫魔徒》
故事極具張力,視覺衝擊感官。
剛播 4 集,血腥大尺度場景賺足眼球。
故事和人物形象極具創新突破,開局切入深刻主題探讨。
采用倒叙叙事叙述崔德熙和鄭世玉師徒關系,以及二人踏上一條不歸路主線。
故事開場,崔德熙請求鄭世玉幫自己做手術。
鄭世玉拒絕了。
原來醫院上一次離别,他們已經分道揚镳。
鄭世玉是一名天才神經外科醫生。
天賦加上後天努力,她在醫學上獲得優異成績,後來拜入崔德熙門下。
外人面前,她是一個醫術高超的女醫生,痴迷腦研究,天賦跟興趣驅動她成為一名醫生,是醫療界權威醫生崔德熙的得意門生。
私底下,她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殺人埋屍,是黑夜裡的惡魔。
崔德熙是鄭世玉的師傅。
他們曾一同在醫院工作,用專業醫術拯救來往病患。
一次醫療事故,師徒關系破裂,拉開鄭世玉報仇序幕。
故事從一個手術開始,鄭世玉懷疑崔德熙想殺了他好兄弟。
崔德熙手術台上一向沉穩,從未出現緊張,沒有出過差錯,但好友的手術前,他露出緊繃擔憂之态。
鄭世玉猜測崔德熙蓄意制造醫療事故結束好兄弟性命。
鄭世玉自以為看出崔德熙的心事,故意劃破崔德熙的手,順理成章接手主刀崔德熙好友的手術。
鄭世玉的手術很成功,自那以後他不僅沒獲得崔德熙孤立青睐,反而被孤立,還被吊銷醫療執照,逐出醫院。
失去重要進修機會,沒有專業執證,天才隕落神壇,鄭世玉将一切歸咎崔德熙 。
離開醫院後,鄭世玉開了一家藥店,暗地做起黑市醫生。
崔德熙行醫多年,早已是醫療界的知名人物,但沉默寡言的外表下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他撞見鄭世玉殺人,卻沒有舉報。
協助警察進行案發現場調查,他卻掩護鄭世玉是殺人犯的真相。
這一切與崔德熙有求于鄭世玉有關,還是另有秘密?
開篇懸念拉滿。
師徒 " 瘋批 " 的人物刻畫濃墨重彩,師徒反目成仇成為推動劇情前進主要導火線。
崔德熙身患絕症,能為他動手術的人只有鄭世玉。
當初被鄭世玉無情趕出醫院,當面跪求崔德熙也沒換來師徒恩情挽留。
風水輪流轉,輪到師傅求徒弟。
鄭世玉成了那個掌握決定權的人。
當初的師徒,再見已是仇人。
此時的鄭世玉心中只有仇恨。
這部劇的涉及面廣,復仇、倫理、人性在驚悚的犯罪視角下打開。
打破題材的單一性,多元題材融合,視角獨特,令人耳目一新。
反傳統人物刻畫,鄭世玉出場就是反白衣天使的形象。
鄭世玉對尾随的男子痛下殺手,第一次嘗到殺人快感,影響了她後續的犯罪行為。
崔德熙見到屋子裡的屍體,沒有譴責鄭世玉的殺人行為,反而關心她有沒有事。
前所未有的關心,撫慰鄭世玉的惴惴不安。
" 同一類人 " 的欣喜,鄭世玉對崔德熙產生畸形情感依賴。
" 狂師魔徒 " 是這部劇最大的創新突破點。
打破常規認知中 " 醫生治病救人 " 形象,救人和殺人兩副面孔增添戲劇張力。
他們之間惺惺相惜卻又充滿矛盾的復雜關系成為劇中一大亮點。
" 醫生 " 殺人,師徒反目,復仇
随便拿出一個作為主線,可延伸的矛盾衝突爽點空間都是無限的。
劇中巧妙結合故事線進行完美融合。
鄭世玉醫術高超,不需要證明。
但在一項搶救絕症病患者手術中,她主動毛遂自薦。
崔德熙本來是這次搶救手術的主刀醫生,手術順利即可獲得醫療界一項重要獎項榮譽。
鄭世玉接下手術,是衝打破只有崔德熙能動手術的絕對權威而來。
搶奪崔德熙的手術機會,獲得榮譽,挑戰崔德熙在醫學界不可取代的地位。
這是她進行報復的第一步。
手術台上無一失敗案例的成功,讓鄭世玉足夠自信。
這種自信來自天賦實力,也來自後天努力獲得成就積累的優越感。
出場就站在頂端的人跌入谷底,心底深處惡魔蘇醒,滋生邪惡的種子。
當明辨是非認知混亂,踩在道德法律邊緣,而未能及時懸崖勒馬之時,一套新的邏輯思維攻擊正确的人性思考。
這使得很多錯誤行為被認為無所謂,因為對于做這件事的人來說,有足夠充足的理由說服他做出這樣的行為。
情緒控制人的行為,主觀合理的理由給理智一個答復。
鄭世玉的醫術高超,但她的行為與醫生救人的理念相悖,觸犯了道德底線。
崔德熙前來家中找鄭世玉,親眼目睹屋子裡的屍體。
驚悚的場面,一般人或許早已驚慌失措,逃之夭夭。
但崔德熙表現得異常冷靜。
看見鄭世玉遮遮掩掩,不敢對視的眼神,崔德熙其實早已猜到原因。
親眼看見地上躺着的屍體,證實了他的猜想。
崔德熙沒有強烈苛責鄭世玉,也沒有向警方報案,只關心地問鄭世玉一個人能不能解決掉。
崔德熙的态度讓鄭世玉沉浸在被關心的歡喜裡。
這件事跟醫院手術裡的所見猜測,鄭世玉确定崔德熙跟她一樣心裡住着一個惡魔。
鄭世玉視崔德熙為榜樣,追随崔德熙在醫學領網域的高度。
長期以來對崔德熙的特殊情感,崔德熙的行為态度影響着鄭世玉。
任何時候,鄭世玉的心态都很穩定。
即便是在手術台上突然出現的意外,殺人時的男女力量殊死抗衡,一雙眼睛牢牢專注在 " 當下的事 "。
撼動她情緒波瀾的人永遠只有崔德熙。
當得知崔德熙把進修機會給了其他人,不被認可,嫉妒瘋狂吞噬理智,鄭世玉瘋了般大庭廣眾下活活勒住崔德熙的脖子。
再次見到崔德熙,鄭世玉執着詢問由她操刀手術的病患者是不是被他殺了,冷漠的回應又一次觸發她的情緒爆點。
面對房屋裡的 " 秘密 ",崔德熙平和的心态驅散了鄭世玉的擔憂。
這件事為後來鄭世玉犯罪做了鋪墊。
個體的特立獨行會因為與群體不同感到緊張、惶恐、無措。
缺乏集體認同的個體常常因為自己與群體不一樣而感到沒安全感。
當個體違背集體遵守的制度條約,再強大的心裡也會因此感到恐懼。
鄭世玉第一次失手殺人恐懼不安,尤其面對自己崇拜的偶像崔德熙。
可是當她叙述自己差點被侵犯才出手反抗的事情經過,自保殺人的事沒引來崔德熙責罵。
崔德熙流露的擔憂,鄭世玉激動又感激。
鄭世玉默認崔德熙的 " 認同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的結果,促使她一直錯下去。
極端的個性和殺人而沒有自省的錯誤認知,以及她自認為的認同感将她推向深淵。
案發現場,警察進行全方位調查,真正的兇手站在眼前卻毫無知覺。
鄭世玉殺了人,卻完全不慌張,不僅沒有意識到毀掉一條活生生生命,觸犯了法律,反而為警察的調查沒有一點收獲感而露出笑容。
完全是瘋子堕入深淵而不自知的瘋态。
一個人不會突然誤入歧途,生活中的遭遇是一切開始源頭。
尾随強暴、家暴 ……
鄭世玉認為所殺過的人都是該死之人,她并不覺得自己犯錯了。
第一次出于自保,之後的第二第三次是正義之舉。
她的主觀意識認為自己是在自救,也在救其他跟她一樣陷入困境的人。
一個人做一件事一旦有了自認為準确的理由,他每一次行動都有據可依。
救一個人就要殺一個人的病态心理,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邊緣。
醫者的善良救贖犯罪被一次又一次淹沒。
鄭世玉一步步誤入歧途離不開崔德熙的放縱。
他不止第一次給鄭世玉指向正途,後來的幾次也一直在掩護鄭世玉。
鄭世玉埋屍現場,崔德熙向警方撒謊。
警方發現線索,懷疑鄭世玉,崔德熙立即反駁警察的猜想,将警察注意力指向他處。
負責案件的一名刑警盯着鄭世玉不放,崔德熙跟警察上同一輛車,心中盤算解決方案。
他們知道殺人犯法,觸發法律要付出代,卻仍舊不知回頭。
" 當個體将自身與領袖建立精神連接時,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仿佛通過追随領袖就能獲得對生活意義的确認。"
崔德熙的默認,将他們自己推向火坑。
現實生活," 放縱 " 是許多犯罪案件背後發生的根本原因。
現實因素催生心理陰暗面,一旦在犯錯中獲得符合個體認同的标準,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可能性更大。
證明自己,尋找認同的過程,外界的微弱回應滲透主觀思考,達成的善或惡将會引領下一步行為舉止。
遵守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的準則,強化準确規則,是永恒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