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國產劇裡的家,不像活人住的,歡迎閱讀。
大新劇《玫瑰的故事》在幾天前收官,評價褒貶不一,但有兩樣卻是毋庸置疑的優秀。
一個是選角,很多觀眾甚至是為了看臉才追完全劇。
圖源《玫瑰的故事》
另一個則是布景。
特别是女主黃亦玫的家,在美術組的布置下,可以說每一幕都是撲面而來的煙火氣息。
圖源《玫瑰的故事》
這也不禁讓我們想到其他都市劇中,那些看起來十分懸浮的家庭布景。
為什麼同樣是電視劇,家和家的差距這麼大?
那麼今天,我們就結合一些案例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影視劇中的房子看起來那麼假。
黃亦玫的家
為何如此真實?
在觀看《玫瑰的故事》時,有一個極其簡單的房間細節打動了我。
玄關的挂鉤。
因為每次拍人進門,挂鉤上的東西都不一樣的。
圖源《玫瑰的故事》
這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點,但背後卻藏着美術組最極致的用心,他們在抓住一切細節告訴觀眾,這個家在攝像頭沒拍到的時空裡,也有人生活着。
而這,就是我們感覺這個房子是真實存在的最大原因。
因為只有讓觀眾看到這個房子有生活的痕迹,才能進一步融入劇情,相信故事。
而要做到這一點,一來,房子布景要符合屋主身份;二來,要讓屋主與房子有所互動。
而《玫瑰的故事》中的家,恰恰都做到了。
圖源《玫瑰的故事》
按劇中設定,女主黃亦玫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因此黃家稱得上書香門第,而劇組則通過兩個方式來體現這一身份。
一個是知識分子,一個則是極繁風。前者體現主人氣質,後者則呈現生活痕迹。
知識分子風的展現,就是靠随處可見的書架,以及一些字畫藏品。
圖源《玫瑰的故事》
事實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父親看書的鏡頭。
圖源《玫瑰的故事》
而極繁風的展現,則是将日常用品占據所有可以占據的角落。
但這種占據不是強行塞滿,而要做到雜而不亂、半新不舊,且符合生活邏輯和主人性格。
圖源《玫瑰的故事》
就像玫瑰的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還有書畫、藏品、照片、綠植、魚缸等物品遍布,每一樣都充滿着過往的生活痕迹。
圖源《玫瑰的故事》
而符合身份還只是作為背景存在,如果讓房子更加真實,還需要角色與其產生互動。
我們會發現,在拍到家裡的劇情時,演員從來不是就只是坐着說台詞,而是時刻與家裡的物品產生互動。
比如母親一出場,就是在做飯。
圖源《玫瑰的故事》
而廚房的布景也十分真實,從左到右依次是宜家濾水籃、手套、餃子簾、電飯煲、烤箱、挂牆調料架、抹布、冰箱……
并且無論是砧板還是洗碗池,都有着水漬、坑窪等極重的生活痕迹。
正是這種符合操作邏輯的擺設,也讓穿着圍裙做飯的母親站在其中毫不違和。
而更妙的是下一鏡,即便走到廚房外,母親手裡還在剝着蒜。
圖源《玫瑰的故事》
如果說母親與房子的互動是做飯,那父親與房子的互動則是伺弄花草。
在之前的鏡頭裡,綠植是房子布景最常見的元素,而劇情中還真有父親給一整個屋子的綠植澆水擦洗的畫面。
圖源《玫瑰的故事》
甚至連父親的私房錢,都是藏在花盆之中。
圖源《玫瑰的故事》
這一情節的出現,除了更加生活化,也讓家裡随處可見的綠植布景變得合理親切。
可以說,正是以上種種對房間的布景操作,才讓《玫瑰的故事》能有如此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可這樣的優秀,卻是國產劇不多的呈現。
爛劇的房子
總是相似的
如你所見,《玫瑰的故事》的優秀只是特例,更多國產都市劇中的房子反倒讓人感到迷惑。
比如,誰家油煙機邊,會放一株綠植?
圖源《完美關系》
誰家書架上面,會擺一堆厚厚的外文書殼?
圖源《七月與安生》
誰家廚房裡,會沒有電飯煲?
圖源《如果歲月可回頭》
答案只有一個,這些都是劇組為了方便拍攝找的模範間。
還記得前些年被全網吐槽的 " 底層北漂住豪華别墅 " 現象嗎?
在《我的真朋友》裡,主角作為一個月拿幾千塊工資的房產銷售,竟然住着市中心的豪華單間。
圖源《我的真朋友》
《夢回》中,女主說自己作為一個無錢無背景的北漂,住的卻是一個巨大的 loft。
圖源《夢回》
《微微一笑很傾城》裡,大學宿舍一個容納半邊牆的鏡頭竟然還沒拍到床。
圖源《微微一笑很傾城》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這些房子幾乎都是模範間。
随着社會發展,我國的影視制作也越來越工業化,在布景這一領網域,也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明碼标價的,有專人對接的模範間產業鏈,因此一些劇組為了方便且省錢,大多會選擇這些布景。
當然,我們不是說不允許模範間的存在,但至少要使用得合理且貼合劇情,可這些本就敷衍的劇組,别說像上述所說的 " 符合身份 " 以及 " 產生互動 ",甚至連最基礎的符合生活邏輯都成了問題。
就比如在《北轍南轅》中,白奶奶居住的房子取景自阿那亞金山嶺别墅的模範間。
整個布景自然只透露了一個字,貴。
圖源《北轍南轅》
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敗絮其中,因為裡面的擺設完全是亂搞。
就一點,誰家會把泡菜壇子擺在大窗戶邊上曬太陽,難道不該在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嗎?
更别提作為一個廚房,擁有幹淨到反光的桌面、完全沒使用痕迹的砧板,以及一塵不染、透亮如新的窗戶……
而這還是馮小剛的大制作,至于那些小投資的影視劇都怎麼軟裝呢?
說個最常見的,在牆壁挂上角色的照片。
國產劇劇組似乎都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好像只要牆壁上出現角色的照片,觀眾就會相信這就是他們的家。
稍微用點心的,像《如果歲月可回頭》一樣把整面牆都挂上照片。
圖源《如果歲月可回頭》
但這樣用力過猛反倒讓人有了密集恐懼症。
而更偷懶的,便是《七月與安生》裡,整牆的裝飾畫,就只在最右邊挂了一張安生的照片。
圖源《七月與安生》
甚至還是演員沈月自己的藝術照。
圖源 " 沈月後援會 " 微博
如此粗制濫造的布景,劇集質量可以想見。
甚至,因為懈怠的劇組太多,全都依賴產業鏈裡的模範間,最終還出現了撞房現象。
比如《完美關系》中有兩套房子,就分别在電視劇《安家》和《下一站是幸福》裡出現。
圖源上《完美關系》,下《安家》
其中一套房子在兩部劇的唯一區别,就是多了套風格完全不符的新沙發,以及用花盤換下了果盤,甚至連台燈還在原地。
圖源上《完美關系》,下《下一站是幸福》
而《夢回大清》裡底層北漂李蘭迪的豪宅,也分别被電視劇《我不能戀愛的女朋友》《我的莫格裡男孩》《克拉戀人》取景。
圖源微博
所以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一批批量產的國產都市劇,除了演員雷同,模範間布景的重復使用,也是原因之一。
房子,是人住出來的
模式化拍攝,生產流水線作品,工業味道越來越濃厚時,人味兒也就越來越少了。
可作為講述故事的影視劇,拍的不就是人味兒嗎?
而落到房子上,什麼才是人味兒呢?
是牆上積年的油漬,是沙發久坐的塌陷,是按照房間大小購置的家具,是按照生活習慣調整的布局。
是人住在房子裡,改變着房子,也被房子改變着。
《玫瑰的故事》裡的房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味兒,才顯得着真實可信。
圖源《玫瑰的故事》
但要說将這種人味兒展現得最好一部劇,還得是 2000 年播出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符合身份和產生互動就不必說了,如果《玫瑰》還只是用房子的布景服務于劇情,那麼《張大民》則更近一步,直接将房子作為劇情主線。
作為生活在北京底層的老百姓,張大民住的房子自然也是底層,他和母親弟妹一家六口人,都擠在大雜院裡的兩間小平房裡。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而劇組美術組對這個家的布景策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 " 塞 "。
先是塞人,兩個屋子,外屋住着母親和兩個妹妹,裡屋住着兄弟三人。
因為房間被家具填滿了,連吃飯都只能坐在床上。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然後是塞物,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在屋外的小廚房。
全劇第一個情節就是姐弟三人擠在小廚房裡做飯。
小小的屋子不僅擺滿了東西,甚至連牆上都被挂滿了,多一個人都轉不開身。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這都是導演在用房子的擁擠,來展現張大民一家的貧困。
因為窮,所以房子小;因為窮,所以東西舍不得扔。最終就導致屋子被塞得滿滿當當。
但這還只是房子這一元素在這部劇中最基礎的用處。
随着張大民家人數的增多(張大民和弟弟張大國娶媳婦),房間的格局也一再改變。
先是張大民結婚時,原本兄弟三人住的裡屋被用作洞房,弟弟去到了外屋新加的上下鋪住。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然後是張大國娶媳婦,裡屋又被加一張雙人床,讓兩對夫妻睡在裡面。
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就到了全劇最精彩的情節。
張大民為了安身,把目光投向了屋外,想再蓋一間房。但這就有兩個難關要過了。一個是外面有棵不讓砍的樹攔着,想蓋也蓋不了。另一個是占了外面的地,鄰居肯定有意見。
最終,張大民做出了一個恐怕只有可笑又可嘆的決定,他直接把樹圍到新蓋的屋子裡。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并且因為占地,還挨了鄰居一板磚。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可以說,在這部劇裡,房子格局的變化,就是劇情的變化。
占據了如此重要的戲份,如果房子的布景不夠真實,觀眾出戲絕對是分分鍾的事。
但《貧嘴張大民的生活》不僅做到了,還成為了經典。
這背後,離不開主創對創作的認真,以及對底層人民的看到。
畢竟,藝術來源生活,如果是不是立足真實,怎麼能拍出下面這幕極具生活細節的畫面。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說到底,無論是窮家還是富戶,房子終究是人住的,是屋主身份性格的外現。
書香門第的玫瑰家,用書畫和綠植裝飾家庭。
底層百姓的大民家,用物件和籌劃填滿家庭。
這二者都是觀眾想看到的人味兒。
國產劇中的房子為什麼越來越假,越來越沒有人味兒?
其根本原因,就是主創對創作的敷衍,以及與生活的脫離。
他們看不到,也不屑去看真實世界的酸甜苦辣,家長裡短。
最終,就只能用一些虛假的房子來呈現一個個虛假的故事。
在張大民家第一次調整房子格局時,外屋因為加了一張雙人床,冰箱原本的位置被占了。
弟弟問他冰箱放哪。
他驕傲地回答:" 床頭到門框的位置有五十五公分,而冰箱也正好是五十五公分,什麼是活見鬼,這就是活見鬼!"
圖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就是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算數,張大民愁了幾個晚上,終于算出來了。
但如今一些國產劇的主創,可能永遠算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