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提高勞動報酬是個系統工程,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社論 每逢歲末,不少人都會盤盤賬:這一年到底賺了多少錢。
大部分中國人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勞動報酬,因此,這一年賺錢多少,基本取決于這一年工資收入的高低。2024 年,全國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速呈逐季度放緩态勢,從一季度的 6.8% 下降至三季度的 5.7%。浙江、河北、海南等地統計局在有關信息發布中也提及,居民增收存在壓力。
的确,當前中國經濟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市場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即使還在賺錢的企業,盈利水平也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增收并不容易。不過,考慮到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以及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偏低的問題長期存在,讨論居民增收問題,視野就應該更開闊一些。
最近兩年,通過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讨論很多,一些專家指出,促消費還要靠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應當是一個共識。
勞動報酬的提高是一個随着經濟發展水漲船高的發展問題。只有不斷增長的經濟才能支撐起不斷增長的勞動報酬。這意味着,當務之急還是穩住市場主體,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不斷 " 做大蛋糕 "。
我們注意到,從 9 月底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部分先行宏觀數據出現改善迹象,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經濟有望企穩。這是勞動報酬提升的基礎大盤。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提高勞動報酬也是一個分配問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需要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9 月 15 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中提出,要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具體而言,在市場化的前提下,提高勞動報酬需要在微觀層面搭建一系列機制。比如工資上漲需要多方協商機制,如何搭建合理的工資協商機制應該成為着力的方向之一。很多企業包括一些專家,很容易将提高勞動報酬簡單地歸結為企業成本的增加,甚至擔心因此損害中國制造業的競争力。事實上,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使勞動者增強消費能力,改善生活水平,這是一個正向循環。長期來看,更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競争力的提升。這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提高勞動報酬不可能一蹴而就。操之過急也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政府部門為保護勞動者權益而确定的最低工資、企業工資指導線,也都需要充分考慮其調整幅度、頻次與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水平的匹配,否則也很可能出現企業為了降低工資成本而減少用工的情況。各地區各部門對此審慎權衡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這并不是說政府無可作為。現實地看,提高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和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就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些政策雖然不會直接提高勞動報酬,但會改變約束條件,從而縮小不同人群間的收入差距。多位經濟學家已經就此提出了建議:諸如提高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提高農村居民醫保補貼力度、直接給低收入者發錢等。我們注意到,此前出台的增量政策對此已經有所涉及,但很顯然,各級政府部門這方面的投入力度還可以更大,惠及的人群還能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