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OPPO Find N5:折疊屏的版本答案,歡迎閱讀。
科技進化的本質,不是讓選擇消失,而是讓矛盾相擁。
在折疊屏面世的六年間,愛範兒已經體驗過非常多的折疊屏手機,毋庸置疑,折疊屏就是近年來智能手機產品形态的巨大變革,技術顯性化的特質也讓折疊屏成為了手機廠商們叩擊高端市場的「捷徑」。
只不過時光的沙漏從不為創新停駐,當折疊屏随着迭代更新漸漸走出了名為「概念機」的新手村,源自實用主義的理性開始促使我去重新思考它的價值。
這取決于折疊大屏帶來的新鮮感,能否抵消額外重量與厚度所帶來的負擔?
▲ OPPO Find N 折疊屏,選擇将尺寸做小換取更輕重量
對我來說,如果為了在不到 30% 的時間裡享用一塊 200% 尺寸大小的柔性大屏,卻要在 100% 的時間裡時刻承受着近乎 200% 的物理存在感的話,我真得替我的小拇指說上一句:「不值得」。
相較于直板機而言,以往折疊屏不算占優的厚度和重量,就像是一把懸挂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着用戶「大屏沉浸」與「便攜輕盈」的天然對立固然存在,難以和解。
要讓折疊屏從嘗鮮轉變為常用,首先就應該讓人能夠忘記它是一部折疊屏。更具體一些,就是在閉合态的常用時刻,也能做到與直板旗艦别無二致,甚至更勝一籌的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使用,我覺得率先邁入 8 毫米時代的 OPPO Find N5,确實消弭了折疊屏手機的厚重痕迹。
更薄更輕的 Find N5,替代了我的直板主力機
從初代 Find N 的不規則樣式,到 Find N5 的板正外觀,乍看之下似乎毫無關聯,但其實四代機型都是圍繞着「不重」的先決條件而打造的。
顯然,每一代 Find N 都是同期折疊屏當中更為輕盈的一員。畢竟早期動辄 300 克以上的重量只能讓折疊屏手機淪為雙手使用的設備,對握持和攜帶都不夠友好,更難談得上「好用」。
我們先略過復雜的技術結構硬哲學,直接上手去感受科技創新帶來的現實成果。
得益于内在的極致優化,Find N5 (玉白&緞黑配色)将折疊态的厚度收窄至 8.93mm,展開态最薄處僅為 4.21mm。而采用素皮材質的暮紫配色,折疊态厚度是 9.35mm,展開态最薄處為 4.36mm。
對比來看,Find N5 折疊态的厚度可以與 iPhone 16 Pro 的 8.25mm 厚度相近,展開攤平之後的厚度,更是比蘋果目前最薄的產品 13 英寸 iPad Pro M4 的 5.1mm 厚度還要薄上 0.89mm。
我也将 Find N5 與手邊的一些物品進行了對比,不難發現「薄」這個點,的确就是 Find N5 給人最直觀的第一印象。配合僅為 229g(玉白&緞黑)的重量,Find N5 的握持手感也與直板機如出一轍。
除了足夠輕薄,Find N5 的「超通透鑽石外屏」也足以成為直板旗艦的螢幕标杆。
相較于上一代的 Find N3,更薄的 Find N5 獲得了一塊尺寸更大的 6.62 英寸的純平外屏,形态與 Find X8 Pro 的 6.78 英寸螢幕十分接近,支持 1-120 Hz 自由動态刷新率和明眸低頻閃護眼技術,全局峰值亮度 1600nit,肉眼觀感看起來也是比較通透,放在直板機型上也是第一梯隊的表現。
值得稱贊的是 Find N5 應該吸取了前作的經驗,優化了外屏的防誤觸算法,在橫向握持的時候甚少再意外觸發防誤觸的算法,而且在打字與滑動等觸控互動層面,也變得更加跟手,甚至會比一些直板機型做得更好。
說到這裡,Find N5 折疊态的目标已經足夠明顯,那便是在折疊屏最常用的折疊态場景下,首先做好一台直板旗艦手機的本分。
唯有讓外屏的握持和互動體驗都能媲美直板旗艦,才能讓用戶毫無負擔地去替換掉直板手機,然後安心地享用大尺寸内屏所帶來的紅利。
總體而言,OPPO Find N5 也是第一次,讓我有了折疊屏可以完全替代直板手機的直覺。
接近 iPad mini 尺寸大小的折疊内屏,在娛樂之外更追求效率和生產力
決定折疊屏内屏體驗好壞的,向來都不是網友熱衷讨論的折痕,而是内屏尺寸以及内在的軟體優化。更何況 Find N3 的折痕表現至今依然優秀,在内屏折痕方面留給 Find N5 的提升空間屬實不多。
那麼,既然折疊态的外屏體驗标杆是直板手機,那展開态的内屏體驗的标的又是誰呢?
注重效率優先的 OPPO,早已物色了一個有着成熟經驗的老師,那便是在 8 英寸領網域裡難覓敵手的 iPad mini。
所以當我們展開 Find N5 的内屏時,你會發現它這塊 8.12 英寸的「超平整鏡面鑽石屏」非常接近 iPad mini 的形态,就像一塊掌中一尺見方的 mini 平板那樣,進可攻退可守。
内屏的螢幕素質也比較出眾,同樣支持 1-120Hz 的自由刷新率,峰值亮度也做到了 1400nit,配合出廠自帶的防眩 AR 保護膜,在戶外也能提供比較沉浸清晰的大屏觀感。
當然,要想充分利用好尺寸更大的折疊内屏,就意味着系統的軟體互動也得講究效率提升。
傳統的應用分屏,只能在一個螢幕内互相擠壓顯示空間,導致内容難以完整顯示,同樣也難以操控。
有着良好口碑的 ColorOS 繼續在 Find N5 上提供了旦用難回的「全景虛拟屏」功能,基于 OPPO 自研的系統框架,機内幾乎所有(目前還未遇到未适配的)的應用都能夠進入到分屏狀态運行,最多可以同屏運行三個應用。
我們只需用兩只手指在應用界面的中間,由上往下地「雙指下滑」,便能夠劃開兩個應用之間的分屏功能。 然後再從 Dock 欄裡拖拽出第三個應用,就能夠喚出「全景虛拟屏」的三應用形态。
而且「全景虛拟屏」首先在系統裡虛拟了相當于三塊内屏的面積,應用可以在其中以「完整尺寸」的大小展開,主視角的應用會占據實際顯示屏的大部分面積,同時運行的候場應用只會漏出一個小小的邊緣位置,點擊邊緣的時候候場的應用就會順滑地轉移為主視角。在進行多應用的切換與協同的時候,體驗非常絲滑,效率也出乎意料地高。
像是在修改稿件的時候,我可以同時打開微信、飛書、Chrome 并在其之間切換,完成回消息、寫内容和查資料的需求。
像是在日本差旅的途中,我可以在同時打開地圖、小紅書、大眾點評并在其之間切換,完成查路線、看攻略、看評價的需求。
甚至是在玩遊戲的時候,我也可以同時打開王者榮耀、哔哩哔哩、微信三個應用,并且在全景虛拟屏的狀态下進入到全景模式,将遊戲操控放在内屏的下端,然後上方用來看視頻并且留意着女朋友可能會發來的消息。
這樣新穎的折疊屏互動方式,相比直板手機滑動導航條切換應用,或者傳統折疊屏簡單分屏來說,效率也是高下立判。
在 Find N5 發布會上,OPPO 宣布在 ColorOS 的「小布助手」裡接入了時下火熱的「滿血版 DeepSeek」。
也就是說,Find N5 内置的全新小布助手,帶來了拖拽即問、AI 意圖搜索、滿血版 DeepSeek-R1 的能力。
被劉作虎多次誇贊的「AI 意圖搜索」其實可以理解為一個理解用戶自然語義,然後通過端側模型去搜索本地設備的檔案、相冊、日歷等應用内線索的功能。
我們可以通過記憶碎片裡的一些「蛛絲馬迹」來詢問 AI,讓 AI 來通過這些線索定位檔案位置和提供信息。例如想要尋找去年的病歷或者體檢報告,AI 就能通過文檔搜索到相關信息;也可以直接問它關于之後的日程以及提醒事項等等。
體驗之後會覺得這個功能具備比較好的搜索深度,主動提供的信息也比較合理,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操作步驟。
接入 DeepSeek-R1 之後,我們在小布助手的對話框裡也能像官網那樣進行 DeepSeek 對話,而且也可以使用聯網搜索的能力。相較于官方版本,OPPO 為此部署了自己的私有雲伺服器,所以在多輪對話中,我們告别了「伺服器繁忙」的問題。
只不過小布助手内沒有設定一個對話視窗框,只有單一的對話入口,想要查看歷史記錄的話只能從上往下滑動界面去查看,不能新建一輪對話。這一點的體驗略遜于最近我比較常用的騰訊元寶。
相比于其他宣稱接入了 DeepSeek 的廠商,Find N5 的體驗優勢在于我們可以直接長按電源鍵喚出小布語音助手,然後說出「用 DeepSeek 問」作為提問開頭,就可以直接輸出使用 DeepSeek 思考的結果,比較方便。
除了手機内在應用的分屏互動,OPPO Find N5 還想成為一個稱職的「辦公助手」。為此,Find N5 推出了「遠控電腦」的能力,進一步打破了手機與macOS 的生态壁壘。
OPPO 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對 Find N5 的「輕辦公」定義十分清晰,并認為「所有想要用手機完全替代電腦的想法,都是愚蠢的」。
讓 Find N5 可以遠控macOS,并非是想要做到「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只不過是為了「小事不用回公司,休假不用帶電腦」,解決了小事不難但沒有電腦很麻煩的偶然突發場景。
在實際體驗中,在macOS 裡先安裝好「O+ 互聯」應用,并且登錄好歡太賬号、授予相關權限之後,Find N5 和電腦之間就能互相識别,可以實現跨屏互聯、遠程控制和便籤的互聯功能。
實測 Find N5 可以在同一個 WiFi 下,或者是使用流量時進行 Mac 的遠控連接。
比較驚喜的是,Find N5 連接至 Mac 的時候,還能用上還原度超高的 Mac 鍵位虛拟鍵盤,支持原生快捷鍵;還配備了支持多指觸控的原生虛拟觸摸板。
所以,用 Find N5 來操控一台 Mac,的确可以用得心應手來形容,就像你随時帶着一台真的 MacBook 那樣。至于 Windows 的互聯,ColorOS 目前仍在适配當中,預計在 4 月份會 OTA 支持。
你的下一台電腦,應該依然是電腦,但你的下一台手機,應該會想要能夠遠控電腦的吧?
輕薄的折疊旗艦,依然是哈蘇影像旗艦
首先要承認的是,Find N5 的後置影像模組設計,我覺得的确不如 Find N3 那麼精致,那麼具有辨識度。
但好在 Find N5 的影像模組在做薄的同時,依然提供了後置三攝的陣容,分别是由 5000 萬像素超光影廣角攝像頭、5000 萬像素超光感潛望長焦攝像頭、800 萬像素超光影超廣角攝像頭組成。
其中,潛望式長焦攝像頭的保留,不僅讓我松了一口氣,這意味着 Find N5 依然有着穩定的長焦遠攝能力,而且還驚喜地發現了它同時兼備了長焦微距的近攝能力,可謂是遠近皆可得。
有了長焦微距之後,相機界面也增加了一個「微距特寫」的模式按鈕,點下之後攝像頭會自動切換至 3× 的長焦鏡頭,更加主動地在更短得對焦距離裡尋找合适的焦點。
除了增加長焦鏡頭的對焦效率,長焦微距的好處還在于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輕易地捕捉到具有「陌生感」的畫面,将普通的生活日常也以不平凡的視角進行紀錄。
得益于算法的加持,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等效焦距 70mm 的長焦鏡頭也有着不錯的成像表現,還能進一步以數字變焦的方式切換至 85mm、139mm 鏡頭。
只不過輕薄化之後的長焦微距,底子還是變小了一些,在夜晚等光線偏暗的場景會略遜一籌,在城市燈光的襯托下還可以,但是偏弱光的場景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噪點和和偽影,畫面的純淨度下降得比較明顯。
▲Find N5 的實況照片轉 Gif 動圖
唯一例外的情景,可能是我在拍攝新年煙花的時候手動設定成「絢爛煙花」的模式。此時,Find N5 的長焦鏡頭依然能夠呈現出更純淨更清晰的夜間煙花畫面,用「實況照片」來拍攝也有相當高清的效果。
至于 5000 萬像素主攝的表現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在大多數環境裡都能夠捕捉到細節豐富,色彩飽滿,自然通透的成像畫面,除了 23mm 之外,28mm 和 35mm 的切換也用得非常順手。
顯然,核心算力的提升讓 Find N5 也獲得了和 Find X8 系列一致的抓拍表現,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快門按下到成像的反饋非常跟手自然。
而且 OPPO 影像近年來的深厚積累也是有目共睹,越來越聰明的計算攝影在 Find N5 身上依然保持着「去除算法痕迹」的成像方式,在光影的處理上保持着一貫好評的高級感,若然不帶相片機型水印直接将圖片分享到社交網絡上,偶爾還是會有人問我:「這是什麼相機拍的?」
折疊屏形态在影像上的好處還在于懸停拍攝和後置自拍的場景,後置攝像頭的利用率因此也增加不少,後置鏡頭的人像畫面算法比起内外屏的「前置攝像頭」來說優勢更加明顯,畫面光影尤為自然,我也嘗試過用 Find N5 來完成一段 Vlog 的拍攝,成片效果也讓我非常滿意。
總體而言,OPPO Find N5 在凸顯輕薄的時候放緩了影像上的堆料,盡管沒有再像 Find N3 那樣超前地用上雙層晶體管結構的 CMOS,但輕薄化沒有過分地削弱相機的成像畫質,反而輕巧的機身配上順手的焦段範圍,就更令我願意在日常的每個精彩時刻,都從口袋中掏出 Find N5 并及時地按下快門。
有一說一,這個輕巧的影像方向還真挺對的。
面面俱到的性能,防水和無線充電都不再缺席
在 Find N3 發布之後,我一直都覺得 N3 的發布時機是比較吃虧的。
原因之一是因為搭載着骁龍 8 Gen2 的 Find N3 發布了五天之後,高通就推出了骁龍 8 Gen3。
另一個原因,就是内部元器件設計的時候,将無線充電的優先級放在了非常靠後的位置,以至于最終為了整機的輕薄而作出了讓步,舍棄了無線充電。在 2025 年回過頭去看,核心性能和無線充電的讓步,都讓 Find N3 在後續的競争态勢中,落在了不利的位置。
2024 年 ColorOS 的瘋狂更新優化,讓我意識到 OPPO 是一個非常聽勸的廠商。或許是痛定思痛,2024 年的一整年,OPPO 都沒有推出大折疊產品,直至 2025 年的開年之際,作為首個搭載骁龍 8 至尊版的折疊屏旗艦手機,Find N5 帶着無線充電和滿級防水回歸。
需要注意的是,Find N5 首發搭載了高通稍早前推出的 7 核版骁龍 8 Elite(SM8750-3-AB),它與 8 核版骁龍 8 Elite(SM8750-AB)有着幾乎相同的擴展能力,只是核心數量降低至 7 個——依然有着 2 顆 4.32GHz Oryon 超級核心,而 3.53GHz 性能核心為 5 顆。
在室溫 25℃ 的環境下,Find N5 安兔兔跑分實測成績是 2363501 分;GeekBench 單核性能 3005,多核性能 8194。
在日常的實際體驗上,骁龍 8 Elite 的性能提升十分明顯,讓 Find N5 在喚起「全景虛拟屏」處理多應用任務的時候也能保持着超高的流暢性,同時強效的性能也直接惠及遊戲、影像、遠控電腦等方面,優秀的能效控制也讓 Find N5 在高壓場景下也能保持冷靜和長效續航。
為了讓 Find N5 擁抱無線閃充,OPPO 重新設計了一個薄至 0.18mm 的無線充電線圈,支持 50W 無線閃充。
除了桌面可以搭配 50W 無線充電面板和 OPPO AIRVOOC 50W 磁吸小渦輪充電器,Find N5 還支持超過 160 個車型的無線充電。在我的理想 L7 上,也能輕易獲得 50W 的無線快充。
在電池方面,Find N5 也用上了 OPPO 引以為傲的冰川電池(矽碳負極技術),在不到 9mm 的機身内放置了 5600mAh 的雙電芯電池,使用了新型 4.55V 高電壓正極材料,結合復合包覆和電解液添加劑,确保高溫存儲和循環壽命,顯著提升實際的續航表現。
在官方的騰訊會議「測到死」測試中,相比上代提升約 57%。在我處于海外差旅時的高頻使用場景裡,Find N5 依然能夠實現「早出晚歸不插電」的續航表現,沒有過多的續航焦慮。
在充電方面,Find N5 支持 80W SuperVOOC 閃充。在制糖工廠的未來實驗室裡(室溫 24℃),我們先測試了 Find N5 搭配 OPPO SuperVOOC 100W 充電器進行「智能極速充電」的實際表現。
我們提前打開了充電設定裡的「智能極速充電」模式,而後将手機完全放電至自動關機之後,再插上 SuperVOOC 充電器來進行充電測試。
可以看到,Find N5 在開機過程裡激發了高達 7.27A 的電流,在 1% 的電量下達到了整個充電過程裡的最大功率 60.8W。
然後在 80% 前,基本穩定在 35W 的水平,35 分鍾充至 80% 的電量,接着逐步進入涓流充電,保持在 25W 至 14W 的水平。
最終,在 48 分鍾的時候,Find N5 機内顯示電池已充滿。
既然 Find N5 使用 SuperVOOC 閃充也只用到 35W 的功率,那麼使用非私有的充電協定,是不是也能達到相近的充電效率?
于是,我使用小電拼 Ultra 去對 Find N5 進行充電并同步監測之後發現,在小電拼充電協定全部開啟的情況下,Find N5 率先「握手」的是 UFCS 融合快充協定,可以獲得 25W 左右的實時功率。
從 1% 充到 80% 需要 40 分鍾,不過達到 80% 之後依然保持着 20W+ 的功率,充至機内顯示 100% 也只需 50 分鍾,與 SuperVOOC 相比差距不是特别大。
若是通過小電拼強制使用 PD 協定去進行充電的話,充電功率會下降至 13.5W-18W 的水平,充電效率明顯降低了不少。
所以,除了官方的 SuperVOOC 充電器之外,Find N5 在選擇三方充電器的時候,也可以首選支持 UFCS 協定的充電器。
輕薄的折疊屏旗艦,理應穿衣顯瘦脫衣有肉
雖說 OPPO Find 系列一直都有跳過數字 4 的習慣,不過沉寂了一年之後再迭代發布的 Find N5,顯然更為深刻地考慮了常用折疊态的體驗。
所以當可折疊的手機形态不再令人感到陌生與驚奇,我們也不再那麼憧憬折疊屏能夠成為直板手機之外的新品類時,折疊屏手機要邁向大眾懷抱的前提,是要成為一部常用也好用的直板手機。
正如 2019 年初見 Galaxy Fold 緩緩展開内屏時,我忍不住發出了「wow」一聲那樣,2025 年捏着 OPPO Find N5 超薄機身時的我,同樣為之感到驚豔,值得一聲「Incredible」。
所以在我眼裡,當下的 OPPO Find N5 就是一部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輕薄折疊旗艦,用夠薄也夠強的新答案,再次有力地回應了「從嘗鮮到常用」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