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際貨代談關稅戰:有客戶幹脆不賣了,美國自己也耗不起,歡迎閱讀。
" 價格一直在變動,甚至每天都不一樣,只能按實際關稅來算。" 某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客戶經理李慶南( 化名 )對知危這樣說道," 現在運費都只是小頭了,關稅才是大頭。"
在美國持續的關稅調整下,很多人關于國際貿易的常識被摧毀,而最先感受到這種壓力的是國際貨運代理。
李慶南介紹,目前他們和客戶合作有兩種模式:包稅和不包稅。大部分客戶都會選擇包稅模式,他們負責收貨、空運或海運、清關等一系列流程,關稅的增加對于客戶來說就是運輸成本的增加。
" 從 4 月 2 日特朗普因為貿易逆差,籤署向各國征收對等關稅行政命令關稅累計加到 54% 開始,就有很多客戶準備退訂或者是不出貨,等待後面消息進一步的明朗。"
但外貿商家們等來的不是局面的明朗,而是進一步加征的關稅。
到 4 月 9 日,針對中國的反制,美國正式将所謂對華對等關稅稅率由 34% 提高到 84%,美國對華關稅稅率累計至 104% 。一天之後又加征到 145% 。
對此,李慶南向知危表示:"其實關稅超過 60% 之後,對于大部分客戶來說區别已經不大了,那些利潤不高的 SKU 直接就幹脆不賣了。而那些比較重要的品,比如利潤高或者可能涉及維持國外電商平台流量的走量品,該做還是硬着頭皮做。" 李慶南這樣說道。
某國内蘋果供應鏈輔材制造公司負責人也跟知危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我們最怕的還是那種 5 個點、10 個點的加關稅。因為這樣的話層層壓下來,我們很容易就到虧本線。現在制造業利潤本來就很低,以前還有百分之四十多的毛利,現在卷得二十個點的毛利也得做,毛利只要低于十五個點就會虧本。"
" 現在關稅一下子加到 100 多,反而不怕了,也不用考慮那麼多了。因為現在這個程度的價格和產品質量就只有中國能做了,關稅再加的話反正我們是承擔不起的,就變成上遊着急了。這幾天上遊企業也在問,會不會存在斷貨的風險,它都不敢提壓價的事。"
另一位國際貨代丁建( 化名 )則對知危表示,關稅加征之前,他們每周去美國的船有 5 到 6 艘,現在每周只剩 1 艘了," 現在很多客戶都是往歐洲、東南亞、南非、北非出口了,畢竟現在是全球貿易的時代,也并不是說非缺美國客戶不可。"
對于處在國際供應鏈體系的公司來說,關稅成本增加的影響短時間内還并不明顯。比較強勢的供應商很早就已經用 FOB 方式成交,貨物在裝船時越過船舷風險即由賣方轉移至買方,加稅是買家該頭疼的事兒。
但對于大部分跨境電商賣家來說,關稅成本的增加就是實打實要自己承擔的。
李慶南表示:" 包稅模式下,基本都是稅率每加 10%,每公斤價格會加個 6 到 7 毛的樣子。現在關稅加了一百多,一公斤會貴個 6 到 8 塊錢,比以前都翻了一倍了。"
在成本驟然大增的情況下,自然有商家頂不住了。南華早報發布報道稱,有出口賣家幹脆在貨船的航行中不要貨了。
李慶南解釋," 其實就是棄貨,倒不是說貨倒在海裡,而是船在海上飄,但他貨不要了,就交由貨代公司處置。他就是覺得交完關稅,再上電商平台賣的話,平台還要扣一部分錢,到時候賣貨比不賣虧得還多,那這批貨還不如不要了。"
對這種情況,李慶南說:" 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挺麻煩的,關稅增加屬于不可抗力,條款合同也會說清楚對于一些不可抗力的話是沒法去包稅的,你該交的錢還是要交的。"
丁建則表示,如果客戶實在不想繼續了,船東會去跟客戶溝通,商量着在美國本地找願意接盤的。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 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額是 1.25 萬億元,對美國出口占 34.2%,是占比最高的出口國家。這麼大體量的賣家們在經歷了最初幾天的恐慌後,當然也會去尋找應對的方法。
" 這周行情會好點,因為很多人都找到别的出路了。比如找到了别的國家的買家,或是去做轉口貿易,從東南亞發貨,從阿聯酋發貨什麼的。" 李慶南說道。
不過他立馬又解釋說," 做轉口的話風險也很高,很容易貨就在第三方國家出不去了,因為美國那邊對原產地證明、一些相關的檔案甚至產品上的細節要求都很嚴格。另外整個運輸周期也會被拉得很長,比如轉口東南亞的話,光運過去就十天左右,然後到當地了還得進倉庫換标換牌,做新的原產地證明,又差不多得兩個禮拜了,再發到美國去,基本上你得提前 60 天左右備貨。"
在小紅書上,你能看到很多教商家們如何把成品 " 拆分 " 成原料 + 服務的形式報關的帖子。例如茶具拆成 " 胚體 + 釉料 + 燒制服務 ",實木床拆成 " 北美橡木 + 榫卯設計費 + 手工雕刻工時 ",充電寶拆成 " 電芯 + 外殼 + 安全認證費 "。
這利用了美國對不同類别的商品征收差異化關稅的規則。一般金屬零件稅率較低,并且把說明書或設計圖紙作為 " 技術服務 " 或 " 知識產權費用 ",可能會免稅或适用更低稅率。
對于這種做法,丁建表示 " 拆分報關被查驗的風險比較大,并且操作起來比較麻煩,之前大家比較少這麼做。現在是成本太高了,如果覺得風險在可承擔範圍内,就可以這麼幹。 "
除了拆分報關,更有甚者通過集貨拼箱、無品牌商品混合出口等方式使美國海關難以準确核查貨值,從而進行低報瞞報,進而降低關稅成本。
" 這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李慶南也強調了一下," 這都是有風險的,就是賭美國海關查不過來這麼多。"
而除了想辦法降本,直接漲價也成了另一條出路。
SHEIN 和 Temu 都在官方網站發布通知稱,由于最近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的變化,運營費用有所增加,為了不降低質量,将從 2025 年 4 月 25 日起進行價格調整。
而安克創新自 4 月 3 日以來,在亞馬遜平台出售的商品中,就有五分之一提高了售價,平均價格上漲了 18% 。像近期發布的 Anker 25000 毫安時充電寶,在亞馬遜美國站上的售價已從原本的 88 美元漲至 110 美元。
" 只要有人牽頭,後面肯定會有人跟風的。說實話這個結果本來就是美國官方造成的,不應該由賣方或者是銷售方去承擔後果,肯定會把這部抽成本轉嫁到那個市場的消費者頭上。别說線上電商平台了,就是美國線下的零售商超,結賬的時候都會多一個關稅附加費,以前是沒有的。" 李慶南說道。
在被問到行業對于這場關稅戰預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時,李慶南幾乎沒有思考就回答道:" 保守估計是兩個月内就會解決掉,樂觀點的話,一個月吧。"
當被問到為什麼做這樣的判斷時,李慶南很笃定地回答道:" 因為美國撐不了這麼久的,它人口基礎在那,很多消費品和生活必需品都依賴進口,它也沒辦法一下子做到整個產業的轉移。以我過往的經驗,像它們那些大型的零售商或者商超,補貨的周期就是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庫存,庫存也只會備這麼多,這個時間肯定不夠產業轉移的。"
丁建對這個問題也持相同的觀點:" 估計 5 月中旬會一定程度地解決,因為美國消費者會施壓,很多大的公司和貨主也已經對政策不滿意了。"
而就在知危剛與兩位從業者對話過後,當地時間 4 月 22 日,特朗普在公開場合發表了講話,他承認美國目前對自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過高,預計稅率将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