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對等關稅風波中,蘋果十年布局一朝傾覆,歡迎閱讀。
蘋果 CEO 蒂姆 · 庫克用 14 年的時間,幫助蘋果在全球構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供應鏈網絡。每年,蘋果和這些供應商們投入的資本支出和研發費用都超過萬億元,以保證蘋果能夠用上最新的技術。
現在,随着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征收所謂的 " 對等關稅 ",這個龐大的蘋果供應鏈網絡正在面臨從未有過的復雜局面。
按照此前特朗普宣布的 " 對等關稅 " 政策,美國将對歐盟、越南、中國台灣地區、日本、印度、韓國等在内的貿易夥伴征收 20%-49% 不等的關稅。此外,對所有貿易夥伴的最低對等關稅稅率也為 10%。其中,在多輪累計加稅中,美方宣布對中方加征關稅最高達到了 145%。
公開數據顯示,蘋果整個供應鏈上大約有 200 家主要供應商,其中超過 80% 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在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涵蓋了從原材料采購、零部件制造到整機組裝等多個環節。這意味着,蘋果的硬體產品幾乎離不開中國的工廠。即使在蘋果的墨西哥、印度工廠,依然高度依賴中國廠商的出海配套。
如今,面對高達 145% 的關稅稅率,蘋果和果鏈企業又将如何抉擇?
果鏈龍頭,集體回應
自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蘋果和果鏈上市公司的市值就開始了急轉直下。
據钛媒體 APP 不完全統計,蘋果自 4 月 2 日以來的股價最大跌幅超過 20%,A 股果鏈企業包括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等的同期最大跌幅也超過了 20%。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的二級市場也在此期間經歷了劇烈震蕩。
市場震蕩中,作為 " 果鏈 " 龍頭的立訊精密率先作出了回應。這家公司與蘋果的合作始于 2011 年,最初主要為蘋果供應連接線。現在,立訊精密的業務已覆蓋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的產品線。
" 目前具體稅率、關稅豁免的申報和裁決等情況還不太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電子制造業供應鏈企業中,通常與客戶商定采用 FOB 模式,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客戶)承擔。" 立訊精密回應稱。
這意味着,在此次關稅風波中,蘋果将承擔最主要的衝擊。
立訊精密之後,蘋果的玻璃蓋板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也對外表示,藍思科技的大部分出口通過國内保稅區完成,與海外客戶交易則采用離岸價或向客戶收取運費,交貨到指定目的地,由進口方客戶承擔關稅繳納,可規避關稅波動風險。
同時,藍思科技在全球擁有 9 個研發和生產基地,包括位于越南、泰國、墨西哥的生產基地及多個國際辦公駐點。關稅不是海外布局的唯一考量因素,這種貼近市場、分散風險的布局邏輯,不僅降低物流與人力成本,更使公司深度嵌入客戶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為蘋果供應電池的珠海冠宇也在回應中表示," 消費類電池(主要系手機、筆記型電腦及平板電腦的電池)直接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情況極少,因此此次(美國)關稅(政策)對公司的直接影響有限。"
此外,珠海冠宇還稱,如果搭載公司電池的終端成品被納入加稅範圍,可能增加其成本壓力。對此,公司将積極與終端客戶溝通,協商處理。另外,公司已經在馬來西亞規劃建設海外生產基地,不斷完善全球化布局,将進一步減少此次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
根據特朗普政府的最新關稅政策,美國将暫停針對除中國以外的近 100 個國家的高額關稅,暫停期限為 90 天。
這意味着,果鏈企業的海外生產、出口暫時還可以正常運行。但是,90 天之後他們又将面臨何種處境,一切還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蘋果十年功成,一朝散盡
從果鏈龍頭的集體回應可以看到,這次特朗普針對全球的關稅制裁中,蘋果将承受成本飙升的最大部分。
據美國媒體測算,一台售價為 1100 美元的蘋果設備,制造成本約 580 美元。按照起初美國對華加征 54% 的累計關稅算,供應鏈總成本将激增 296 美元,使整機成本飙升至 876 美元,增幅突破 50%。
為了應對短期的成本衝擊,蘋果公司選擇在美國政府新關稅政策生效前,将蘋果手機產品從印度緊急運往美國。據報道,3 月底蘋果公司僅在三天内就安排了 5 架飛機,滿載蘋果手機等產品從印度空運至美國。而最新報道稱,蘋果包機從印度向美國運送 600 噸 iPhone,或多達 150 萬部。
但是,這一切不過是飲鸩止渴。
這場對等關稅的風波中,蘋果遭遇的最大挑戰是庫克花了超過 10 年時間建立的業内最為先進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幾乎在一夜之間面臨徹底摧毀。
相比于前任喬布斯,庫克沒有那般令人嘆服的才華和產品靈感。但為了讓蘋果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性,庫克願意花足夠多的錢,與全球的供應商一切合作,來讓蘋果用上最新的技術。
根據晚點 LatePost 的統計數據,每一年,這家自己沒有工廠的公司将 63% 的硬體收入用于采購零件、造出產品,另将超過 13% 的收入用于研發新技術、采購生產設備。只有小部分開支用來打廣告、分銷產品。
負責把蘋果提出或研究的新技術、制造工藝或者新材料變成 iPhone 零部件的供應商們投入更多。2022 年,137 家上市的蘋果供應商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達到了 3000 多億美元。這其中,中國的供應商和全球供應商在中國開設的工廠,承擔了絕大部分工作。
自 1993 年開始,蘋果就在中國開展業務。如今,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涵蓋了從原材料采購、零部件制造到整機組裝等多個環節。蘋果有 200 家主要供應商,其中超過 80% 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
在主流的經濟學理念中,這樣全球化的分工合作是高效且成本最優的商業模式,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學的基石。該模式下,各個參與方都能拿到相對公平的經濟回報,實現互惠共赢。
現在,特朗普政府親手摧毀了這一切。按照特朗普的規劃,他希望包括蘋果在内的所有公司的生產、制造能回歸美國本土。
但是,根據韋德布希證券測算,從亞洲轉移供應鏈至美國,費時又耗資巨大。" 若要将 10% 的供應鏈從亞洲移回美國,至少需耗費 3 年與 300 億美元,過程也将嚴重擾亂生產。" 數據顯示,約 80% 供美國銷售的 iPhone 在中國制造,剩餘 20% 來自印度。
另一家機構 " 瑞銀 "(UBS)估計,若中國制 iPhone 受 125% 關稅影響,256GB 的 iPhone 16 Pro Max 售價将從 1,199 美元飙升至 1,999 美元。
在過去五年裡,美國人已經因物價上漲 24% 而倍感壓力。接下來,他們最終可能要為越來越少的日常用品選擇支付更高的價格。(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