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年不買房的人,都跳出來了,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葉檀财經,作者:雲半間,編輯:旦旦,原文标題:《多年沒見過的陣仗,20 年不買房的人,都被逼出來了》,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2 月 6 号,對多數人來說,是個普通的日子,但對鍾點工楊阿姨來說,這一天很不尋常。
她結束了長達 20 幾年的糾結和猶豫," 狠下心來 " 花 210 萬在上海郊區買下一套兩居室,興奮而緊張。
興奮的是,滬漂 20 年,全家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安樂窩,在上海扎下了根。孩子也已經落戶成為新上海人。
有了這套房子,楊阿姨兩口子也就此決定,不再回西南老家養老了。
一套房子,何止是一個家,一個決定,那是兩代人的夢。
當然,楊阿姨夫妻也是緊張的。
20 年的積蓄一朝用盡,難以承受風吹草動。
她要更努力地工作,尋找鍾點工的機會,每個小時都排得滿滿當當。
這就是普通中國人的一生,不管糾結十年,還是二十年,很多人注定要背殼前行。
殼或許很沉重,但有重量才能帶來踏實感。越重的重量,越是踏實,心底裡的踏實。這是任何東西都給不了,替代不了的。
看着楊阿姨如此興奮、緊張,我意識到,北京、上海這兩座最難落戶的城市,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随着政策的放松,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憑借自己的雙手,留在這裡。
城市的意義是機會,橫跨、穿梭、遊走、尋覓,屬于自己的機會。
農民工正從經濟學和社會學領網域,共同消融在城市裡。
一、打破向下循環,創下近 46 周以來新高,房地產進入新世界
楊阿姨打破 20 年糾結,是個信号,越來越多過去觀望的人,正在破土而出,進入市場。
從各地的成交量來看,不少地方的 " 楊阿姨 " 都開始出來買房了。
12 月 11 日,深圳特區報報道,根據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的數據,12 月 2 日到 8 日的一周,深圳全市二手房(含自助)錄得 2390 套,環比增長 12.6%,二手房單周錄得量創下近 200 周以來的單周新高。
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的數據,是以二手房買賣合同發起時間為口徑統計的數據,可以視作最終成交量的重要參考數據。
樂觀的數據不止于深圳。
據《經濟日報》和觀點地產等媒體報道,一線城市紛紛改變頹勢。
11 月份,北京市二手住宅網籤量為 18763 套,環比增長 8%,同比上漲 49.6%,創了近 20 個月的新高;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數據顯示,當月二手房成交總套數為 2.71 萬套,創下近 44 個月以來的最高成交量;廣州一手住宅網籤面積超過 90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53.2%,二手住宅網籤量突破 1.1 萬套,環比大漲約 10%,創下自 2023 年 4 月以來的新高;深圳市預售新房成交 8734 套,同比增長 158.9%,二手房錄得 8770 套,同比增長 103.7%,創近 46 個月以來新高。
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的樓市暫時停止了懸崖邊的舞蹈,轉過頭來。
目前,從庫存量等更宏觀的數據看,全國樓市難言未來,但從局部成交情況看,已經熱鬧非凡。
局部的回暖得益于政策的堅持。
12 月 10 日,《經濟日報》報道了政策三步曲,從保交房,到止跌回穩,到穩住樓市和股市,政策預期明确、變化明顯。
4 月 30 日,重要會議強調,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
9 月 26 日,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要回應群眾關切,抓緊完善土地、财稅、金融等政策,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12 月 9 日,擴大國内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網域風險和外部衝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回過頭總結,2024 年的房地產市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517 和 924。
517 可以看做試探性階段,當時新政後,市場略有回暖,但随後慣性下跌。
試探結束,效果不彰,結果是要加大力度。
924 之後,救市力道越來越強,這才出現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門二線城市的行情火爆。
楊阿姨最終出手,就是在這股救市浪潮裡。
熱門城市出現扭轉曙光,成交量大漲,房東不再崩潰式降價,一些城市甚至開始上調房貸利率。
持續已久的向下循環,似乎正在被打破。
以上海為例,根據真叫盧俊《沒想到現在上海房東心态變這樣了》這篇文章中的數據,上海 11 月二手房挂牌價來到每平米 65989 元,與房地產火熱的 2021 年 3 月相同,是一次明顯的價格環比上漲。
挂牌價不等于成交價,距離成交價還有 10% 甚至更高的議價空間,但起碼說明房東的心态不再崩潰。
最近不少城市,上調房貸利率,看不到動不動跌破 3% 的顯眼包了。
目前浙江、江蘇多地以及廣州、佛山、福州、廈門、長沙、武漢、青島等城市都上調了首套、二套房貸利率下限,部分城市首套房貸利率最低水平已上調至 3.1%。我們在此前的文章分析過,對于銀行來說 3.15% 的房貸利率是不可承受之重,行情好了,供需矛盾變了,銀行沒必要賠本賺吆喝。
不管是成交量還是房價,熱門城市數據的不斷好轉,好像波浪一樣,一浪又一浪,使得原本壁上觀的買家,也開始逐浪之旅。
一些觀望多年的潛在消費者覺得,再等下去意義不大,選擇出手。
二、樓市一高一低兩件事,值得重點關注
房地產市場回暖固然重要,但結構性調整仍在進行。
有人關心房價,有人關心保障。
12 月 10 日,一則重要的房地產新聞靜悄悄地出台。
據羊城晚報等媒體報道,廣州正式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試行)》,這是第一個吃蟹的一線城市,旨在滿足工薪收入群體住房需求,首批項目交通便利配套齊全。
廣州已成立廣州安居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與運營管理。
專門運營的公司名字就叫安居公司,目标清楚。
針對本市戶籍,住房困難戶,或者是各類引進的人才,統一規範管理。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沒有完整的產權。辦法規定,禁止以任何方式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變更為商品住房。
這次的遊戲規則制定得相當嚴格。
申購成功的家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不得)擅自互換、轉讓、贈與所購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出租所購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以購買本住房以外用途設立抵押權,設立居住權,無正當理由連續空置 1 年及以上,以及改變住房用途等其他違法違規情形。
換句話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權利卡死在居住上,只能用于自住,不能拿來出租、轉售、抵押貸款等獲得投資收益。
保障房滿足剛需,不是投資品,在一定程度上跟新加坡組屋有點像,這是把剛需和投資剝離的過程。
這個剝離相當重要,保證房地產穩定,即使将來房地產市場漲跌難料,影響的是也只是投資收益,不會影響民生保障。
而圍繞房地產的投資產品,只是資本貨币市場中的一小部分,不會衝擊中國宏觀經濟金融,這是釜底抽薪的辦法。
7 月 10 日,《廣州 · 日報》報道,廣州安居集團臨時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智勇表示,今年為籌集市本級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廣州安居集團加快推進 13 個項目的建設,後續還将推出 3 個 " 按需定建 " 的項目,籌集房源超過 1 萬套,總建築面積達到 175 萬平方米,總投資超 170 億元。
" 十四五 " 期間,廣州有大規模的住房籌集計劃,籌建和供應城鎮住房共 131 萬套,包括新建商品住房計劃供應 65 萬套,保障性住房計劃籌建 66 萬套。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共有產權住房以及保障性租賃住房,形成有產權、不完全產權、租賃等多梯度架構,按照每戶 3 人計,能解決将近 200 萬人的居住問題。
廣州是個縮影,目前各城市舊城改造銜枚疾進,總供應量小不了。
根據住建部統計,35 個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 170 萬套;全國城市需要改造的危舊房有 50 萬套,10 月 17 日住建部部長倪虹潔提出,通過貨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實施 100 萬套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年底前将 " 白名單 " 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 4 萬億元。
這些舉措現階段保障的是基建投資,未來則是民生供給。
這是一高一低中的低,用來保底。可以說是補課,補的是住房保障系統這一課。
一高一低中還有一個高。下半年,一線和準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有個顯著特點,上千萬的高端改善型房產成交量上升了。
收入較高的人想改善住房條件?可以。
高收入階層想奢侈一把?支持。
在今年的房地產政策 " 組合拳 " 中包含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取消價格限制,取消原有的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準,針對高端住宅量身定制。
11 月 13 日,财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包括優化住房交易契稅政策,明确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優惠政策。國家稅務總局同時發布《關于降低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的公告》,降低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相關政策自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2024 年上半年高端住宅成交相當一般,CRIC 數據顯示,全國重點 61 個城市總價千萬元以上高端住宅共成交 1.9 萬套,同比減少 33.5%,一線城市占比近七成。
但到了下半年,情況改觀,有投資能力,有改善意願的人開始買單。
這些人的意願來源是一線城市接連出現的好消息。
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總價 3000 萬以上高端住宅成交近 1900 套,是去年同期的 2.6 倍,成交套數創下歷史同期新高;總價 5000 萬元以上的高端住宅成交 440 套,為去年同期的 3.1 倍;總價 1 億元以上的高端住宅成交約 30 套,為去年同期的 6 倍。2024 年以來,上海共產生了 30 個 " 日光 " 盤。
至于熱門的深圳,21 世紀經濟報道轉引深圳最大中介機構樂有家的統計,11 月份總價 1000 萬 ~1500 萬元的二手住房交易占比從 9 月的 6.6% 增至 8.3%,1500 萬元以上占比從 9 月的 2.1% 增至 4.7%;800 萬 ~1000 萬元占比 9 月增加近 2 個百分點。
在廣州,10 月 29 日第一财經報道,廣州不僅誕生了中國内地 " 單套住宅交易價格之最 ",其住宅總價 "2 億 +" 成交套數,站上了全國第一位。
成都高端住宅市場也終于迎來 "10 萬元 / 平方米 " 的時代,出現了單套面積超過 1000 平方米的產品。
取消普通住宅标準、減稅效應如烈火烹油,增加了購買者的信心,他們面對着降息、手持着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貨币,一跺腳換成了豪宅,與觀望者互道一聲珍重,頭也不回。
不知道這些購房者是否意識到,他們的身份已經變了,成為純粹的投資者了。
房地產市場發生巨大轉變,一高一低,高的是确保投資與消費不大幅下滑,低的是确保風吹草動不影響民生和金融。
房地產的消費屬性和投資屬性的剝離,是讓房地產回歸本源的關鍵。
兜兜轉轉,終于發現要走的是這條路,該買的讓大家買,該保障的做好保障,凱撒的歸凱撒,羅馬的歸羅馬。
三、買了房,還要車,消費刺激不會停
光有房地產還不夠,内需要崛起,刺激消費得是全方位的。
周末,有個小夥伴特意從上海跑到江蘇昆山買了一台新手機,當地進行的手機補貼讓她省下了 800 元錢,覺得很值。
因為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如火如荼,她正在考慮要不要換一輛車。
各種提振内需的政策,正從工具箱裡,一一出鞘。
12 月 10 日的新華 · 視點文章,很大篇幅講到了 " 全方位擴大國内需求 ",消費和投資組成的内需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頭連着經濟發展,一頭連着社會民生。
擴大内需的重要性,被一再強調。7 月公布的 3000 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别國債資金,目标直指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電商平台節日不停,雙十一之後雙十二,全年無休放鞭炮,政策上以舊換新擴内需促消費。
跟以前相比,大家的消費意願強了那麼一丢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0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54 萬億元,同比增長 4.8%,增速比上月加快 1.6 個百分點,是 3 月份以來單月最高增速。今年前十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9.90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增速比 1~9 月回升 0.2 個百分點。
消費的大類是房產和汽車,房地產已經分析,汽車早已一馬當先。
這幾年可以說是汽車消費領網域的中國品牌年。
12 月 10 日,商務部公布了最新數據,截至 12 月 9 日 24 時,全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合計突破 500 萬份,其中,報廢更新超 244 萬份,置換更新超 259 萬份。
11 月,國内乘用車零售 242.3 萬輛,同比增長 16.5%,增速較 10 月加快 5.2 個百分點。1 至 11 月,乘用車零售 2025.7 萬輛,同比增長 4.7%。以這樣的速度,中國現在兩億多輛的乘用車估計用不了十年會置換一遍,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度将進一步提升。
房子車子之外,各地為了刺激消費,那是相當拼。
從陝西到廣東,從東北到海南,促銷活動如火如荼,消費補貼持續加碼。
上海投入 5 億元财政資金發放消費券;四川投入超 4 億元财政資金用于 " 蜀裡安逸 " 消費券發放;江蘇聚焦家電、家裝、汽車等開展 1300 餘場促消費活動;鄭州發放第一期 1800 萬元文商消費券 ……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12 月 6 日 24 時,2963.8 萬名消費者購買 8 大類家電產品 4585 萬台,帶動銷售 2019.7 億元,其中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超過 90%。
這些數據很重要,因為不僅牽扯到經濟崛起,還關乎地方财政。
消費稅下放到地方,得消費崛起,才有意義。不然,這就是 " 空心稅 "。
7 月 31 日,财新雜志報道,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财稅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後,财政部 7 月 31 日表示,在拓展地方稅源上,下一步考慮将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将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保稅征收範圍。
以前地方政府收稅主要來自于增值稅和土地收入,熱衷于引進工廠出售土地,如果把消費稅給地方,試想一下,地方會不會費盡心思吸引有消費能力的人和企業呢?這大概是根本的激勵方式。
如果中國人能消費、敢消費,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出口可能也不會那麼困難,因為中國可以進口大量商品,你來我往,想限制中國出口的國家,要先考慮考慮,中國的市場還要不要。
當然,消費不僅事關經濟,也是觀念上的巨大改變,未雨綢缪、崇尚節儉 …… 傳統美德在消費面前,如何彼此融洽,是個亟手的問題。
不過我相信,未來的果,已經種下。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财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葉檀财經,作者:雲半間,編輯: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