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痴呆的母親,被“騙”籤下400萬保單,歡迎閱讀。
出品|虎嗅 ESG 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 #ESG 進步觀察 # 系列第 110 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保險
" 退休工資 2800 的老人,一年交七十幾萬保險,你要不要臉?" 電話一頭的王女士破口大罵道:" 毫無底線地讓别人傾家蕩產!"
12 月 10 日,湖南長沙一則老人購買巨額保險的新聞登上熱搜,新聞顯示王女士的婆婆今年 64 歲,突然在近期表示自己很快會拿到一大筆錢,王女士這才發現婆婆名下竟然有 17 份保險,光一年要交的保費就高達 77 萬。
" 她如果把這些保費全部繳完的話,到期大概還要交 200 萬元," 王女士在震驚之餘,滿眼無奈地道:" 因公公中風,我們給他籌了 30 萬手術費,沒想到被婆婆全部拿去交了保費。" 目前王女士已上報退保申請," 但能不能退掉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這則新聞底下的評論裡,獲贊最高的一條是 " 這種和詐騙有什麼區别?",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保險行業當下存在的亂象。
從業人員素質不齊、為了快速成單采取各種不合規操作、利用老人認知能力下降進行虛假宣傳等等,無疑都對普通人的财產安全構成了威脅。
患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被誘導購買 400 萬保險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化名)近日向虎嗅 ESG 組反映,自己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被平安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誘騙籤訂了多份保險合同,其中最大額的一份合同保費竟然高達 400 萬元。
據李先生透露,自己的母親是北京的一名公立中學老師,今年 54 歲。
據李先生提供的就診記錄顯示,2020 年 10 月 26 日,李先生的母親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11 月 17 日復診時,臨床診斷為健忘和阿爾茨海默病;然而不到一個月後的 12 月 12 日,母親卻在國内知名保險公司平安人壽(北京分公司)業務員的誘導下,籤訂了一份金額高達 400 萬的保險。
" 母親說業務員給她打電話去領東西,除了拿回來一桶油和一袋米,其他什麼都不記得了,也想不起來。當時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情況,直到後來母親告訴我保險不知道怎麼回事交不上了我才得知,12 月 12 日當天,母親竟然籤訂了一份年交保費 40 萬元,交費期為 10 年,總保費高達 400 萬元的巨額保險合同。"
李先生查看後發現這份保險合同存在諸多疑問:" 母親是中學老師,年薪也就是十幾二十萬元的正常收入水平,然而這份保險合同卻将她的年收入寫成‘ 100 萬元’,已經超出了好幾倍,這明顯不符合常理!"
通過與李先生進一步溝通得知,如今巨額保險合同已經給李先生一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李先生母親甚至在業務員 " 幫助 " 下進行了多筆貸款來續繳保費。
" 僅 2020 年 12 月 2 日就利用保單貸款了三筆,共計 25 萬元;一個月後的 2021 年 1 月 2 日,再次利用保單貸款了三筆共計 40 萬元,用來繳納後面籤訂的這份年交 40 萬元合同的保費。而通過平安公司的批單可以看出,保單貸款利率為 5%," 李先生說道。
因交不上保費,目前李先生母親的保單已經暫停了,并且面臨本金受損的風險。" 母親原本心思很單純,現在因為這份保險,精神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每天生活在交不上保費的焦慮中,身體情況每況愈下。"
虎嗅 ESG 組查看保險合同發現,這份保險屬于 " 年金險 ",又叫 " 分紅險 ",市場一般認為屬于理财類險種。合同指出,承保人在前 5 年需要每年交 40 萬,第 6-10 年每年交 40 萬但也會返 40 萬,第 11-15 年開始返還本金。
按合同條款進行計算,這份保單在 15 年到期後最終返還給承保人的總金額只比本金多了不到 3000 元,相當于将 200 萬放在保險公司 15 年卻只拿到了 3000 元不到的利息。
而在基本保險金額一項上,合同顯示為 572246.07 元。基本保險金額是指在保險合同中明确标注的金額,它是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遭受合同約定風險時最高可賠付的金額,筆者在業内咨詢時被告知," 這意味着出‘意外’後最多賠 57 萬,這份保險一看就非常不劃算 "。
400 萬保險合同中的部分頁面,圖源:虎嗅 ESG 組攝
目前,負責這份保險的業務員已将李先生一家 " 屏蔽 " 了,虎嗅 ESG 組亦無法聯系到其本人。
高價保單背後的 " 合規 " 迷局
這份 400 萬保單的籤訂過程無疑是不合規的。
李先生的代理律師指出,首先業務員陳某某與李先生母親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陳某某多次将購買保險產品稱為 " 存錢 ",并對李先生母親所稱 " 固定利息 " 持默認态度,并多次宣稱保險具有養老功能。
但李先生母親這份保險合同實際上并不具有存錢、獲取利息、養老功能,此前在多起類似的保險類案件判決中,法院均認定保險公司宣傳保險的存錢、利息、養老功能,屬于欺詐投保人的行為。
其次,業務員于李先生母親投保之時,謊稱保險可以取錢、随用随取,且可以用于繳納後續保費,但經計算投保的所有保單(包括 400 萬保單合同在内)生存受益金均未達到業務員所列明的 " 從原保單提取 " 一欄中的資金數額,屬于欺詐。
最後,李先生母親用涉案保單提取資金用于繳納後續保費,反而會產生損失,而這部分費用由被告收取,即平安保險更是做了一筆穩賺大賺的 " 買賣 ",不僅多次誘導原告重復投保,甚至還要讓原告在掏錢的時候再次繳納手續費。
李先生也曾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實名投訴舉報,得到了明确的 " 經查銷售誤導、違反規定 " 等答復,目前李先生一家正在等待判決結果。
除了李先生這一案例,社交媒體平台上也充斥着大量保險亂象親歷者的帖子,老年人群體似乎已經被保險業務員們視為最好割的 " 韭菜 "。通過在小紅書搜索 " 老人被騙籤保險 ",可以看到大量老人兒女們的求助帖與控訴帖,其中包括 " 老人去銀行存錢,卻買成了保險 " 等等,最高的帖子點贊達到近 5W。
在社交媒體平台之外,在黑貓投訴等消費者維權平台上也有大量此類保險投訴案出現。可以說,當前保險行業違規現象頻發,在不少公眾眼中已被視為 " 騙子行業 "。
為何保險行業亂象屢見不鮮?一個原因或是因為保險越來越難做了。筆者在業内咨詢時被告知目前保險行業陷入負增長,除了頭部的幾家可能還有幾個點的增長以外,整個行業普遍不景氣。
而保險業務員業績壓力一般都很大,尤其在經濟環境面臨不确定性時,壓力傳導下可能會導致部分業務員為了成單而不擇手段。像前文李先生一類的年金險,業務員抽成比例一般在 10%-30%,利潤相當可觀。
" 有一部分從業者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基于任務壓力或其他私心,容易產生不合理行為。另外,老人有時候也搞不清狀況,年紀大了認知能力下降,業務員一說利息更多老人也就籤了,其實裡面确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業内人士指出,近兩年其實比之前更合規了,一方面是國家政策在不斷推進,維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也在增強自查," 但每個地方的情況都會有不同,這需要有個過程。"
投保者需擦亮眼睛
近期,A 股 5 大上市險企均公布了 1-11 月份的保費收入,5 家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 2.67 萬億,增速再次超過 5%,達到 5.6%。
其中,中國平安實現總保費 7963.96 億元,同比增長 7.8%,在上市險企中保費規模和增速都處于首位。根據财報,中國平安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實現了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191.82 億元,同比增長高達 36.1%。
在平安 2023 年 ESG 報告中,平安集團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張小璐說道:" 平安 …… 将客戶權益保護融入公司治理,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建設。"
但僅就李先生這一則保單糾紛而言,平安的承諾未免顯得有些 " 浮誇 "。
報告中寫道:" 消費者權益保護培訓覆蓋率達 98.5%",圖源:中國平安 2023 年 ESG 報告
今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其派出機構對保險業亂象進行了持續整治。據新浪保險指出,平安人壽自 2024 年開年後,因财務資料不真實、唆使誘導保險代理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欺騙投保人等各類内控問題,頻繁接到監管處罰。
截至 6 月,據不完全統計,平安人壽有 11 家機構受到監管處罰,相關機構及工作人員接到處罰的金額達 291.5 萬。
出問題的也不止平安人壽一家,據金融界指出,國内 10 大保險公司 7 月遭重罰,前 10 家保險公司合計被罰 1881.5 萬,最大罰單金額超百萬元,兩個均來自太保财險。
圖源:金融界
業内人士向虎嗅 ESG 指出,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看好四點:" 一是我的權利是什麼、義務是什麼;二是險種保障是什麼?保險除外責任是什麼?要清楚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的風險範圍;三是保額是多少,每年要交的保費是多少,以及一定要弄清楚一共要交多少年;最後,一定要找熟悉的代理人,要找正規公司的正式員工,而不是所謂的中介。"
從 ESG 視角出發,國内保險公司亂象背後,是 " 產品責任 " 與 " 公司治理 " 缺位的結果。
" 產品責任 " 側,引導商業向善、規避發展風險是 ESG 的雙重本源,產品恰恰落在這兩者的交集中。剔除那些 " 挖坑 " 的保險產品組合,做好責任產品規劃,企業就能守住最重要的基本盤——以可靠的產品或體驗,赢得客戶的信任,從而實現業務與品牌聲譽的持續性雙增長
" 公司治理 " 側,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判斷需要由經濟效益 " 單一判斷 " 到經濟與社會效益 " 雙重判斷 ",如此便會帶來對公司價值取向與評價标準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社會可持續與公司可持續關系的再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