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地位不輸張藝謀陳凱歌,他一生僅拍攝8部電影,卻部部高分經典!,歡迎閱讀。
今天高喊着文化自信、國潮復興的年輕人,可能無法理解這樣的話語
" 人們正在邁向 21 世紀,但信奉的卻是公元前 4 世紀的意識形态,這到底怎麼回事?"
這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後,楊德昌決意要拍一部輕松的電影,把目光放在當下的都市,與 "25 到 35 歲年輕人 " 對話。
但這部喜劇片《獨立時代》卻也沒有太輕松。
憤世嫉俗的主角、犀利深刻的諷刺還有郁結了上千年的困惑 ……
當年,不但票房失利,在金 | 馬獎上,他也只拿到了一個最佳編劇的獎項。
楊德昌最失敗的作品?
或許恰恰相反。
30 年後,在它的修復版問世時,Sir 又看了一遍電影。
然後覺得
這大概是楊德昌最被低估的作品了。
技術手段且不論。
光是從楊德昌如何拆解這個社會,又如何深挖出這種荒誕背後的原因來看,這都是一部在華語電影史上,難得鋒利的作品。
哪怕是今天來看。
依然驚心動魄。
正如他自己所說,"《獨立時代》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努力進行自我反省的電影 "。
于是今天。
Sir 就專門來聊聊楊德昌的反省。
而這反省的核心。
便是一個詞
虛偽。
這是個我們習以為常,并視而不見的事實。
獨立時代
01
明晃晃的欺騙
" 虛偽 ",在《現代漢語詞典》裡的釋義是 " 不真實,不實在,作假 ",多形容人的言行。
這點很容易理解。
而這個詞的重點在于
" 偽 "。
當一個人要想要獲取某種不光彩的利益時,他往往會披上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以假象示人,這個假面具的存在,就是虛偽。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便把這虛偽展示得淋漓盡致。
一個藝術片導演決定拍喜劇。
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決定是為了票房,是為了錢,可他自己怎麼說呢?
這是為了答謝那些支持我的人
你看,把賺錢的想法說成答謝觀眾,一個功利的心機也變得高尚了起來。
什麼?
你說這是記者會上的語言遊戲?
那麼下一場戲。
則是直接點出了虛偽的重心
私欲。
倪淑君飾演的 Molly 是一家文化公司老板,而鄧安寧飾演的律師 Larry 則是母公司的法律顧問,負責監督 Molly 公司的财務狀況。
這天,律師 Larry 直截了當地告訴 Molly 她的财務出了問題。
怎麼解決?
Larry 說了一通所謂的 " 感情投資 " 理論:
友情是長期投資
親情是家族資產
而愛情則是高風險投資
很少有中國人不懂這個道理的
這和今天也很像嘛。
談感情不叫談感情,交提供 "情緒價值"。
好像一定要換算成價值、金錢、财產這些東西,才心甘情願。
接着,Larry 話鋒一轉。
他盯着 Molly 問道:
你下班幹嘛
我可以來接你
你看。
說了這麼一大通,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把觊觎對方的肉體,變得順理成章罷了。
這其實就是楊德昌比較憤世嫉俗的地方。
在他看來。
這個社會是建立在虛偽的土壤上的。
為了自己的私欲。
每個人都戴着一個虛假的面具,四處招搖撞騙,不加任何掩飾。
就像電視節目上。
明明主持人已經與丈夫分居,卻仍要擺出一份情感專家的姿态來賺錢:
只要用你一個小時的時間
就能換來一周的幸福
或者像那個藝術片導演小 bir。
明明觊觎女演員的肉體。
卻無時無刻,不以藝術之名,動手動腳加以 " 指導 "。
誇張嗎?
并不。
要知道,那個時候台灣經濟正在走向繁榮,越來越多的外資湧入,台灣人也接納來自海外的客人,西方個人至上的文化潮流席卷着台灣。
人們追求利益的欲望被無限放大。
但問題是。
經歷上千年的儒家文化依然在這個社會上占有統治地位,比如 " 仁 "。
人們需要在私欲與仁愛的矛盾中左搖右擺。
這便導致了各種荒誕而讓人啼笑皆非的虛偽狀況發生。
一邊滿口仁義。
一邊利欲熏心。
他們的 " 假 " 像化妝一樣明顯。
就像楊德昌說的:" 我們被長久儒教教條訓練下來的因循習性,無法在儒教教條重找到任何指引我們如何去面對富裕物質生活的标準答案。在用盡了借自西方模式的既有工具 ( 如民主政治 ) 之後,我們不知道往前應該因循抄襲何種既有教條,來繼續向前邁進。"
而這種傳統與現實衝突的現代性困境。
也是楊德昌戳穿 " 虛偽 " 這個概念的第一層。
02
虛偽而不自知
所以,不那麼顯而易見的那層是什麼?
其實是虛偽的不自知。
" 虛偽 " 有時候是一種 " 正确 " 的價值取向。
在去戛納之前,楊德昌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這樣說道:
在我們強調整齊劃一性的同流文化中,每個人最主要的生活目标就是 " 人緣 ",若沒有人緣,就可能遭受到被别人擯棄及孤立的危險。
然而同流也暗示了一種虛偽。
從小我們那的教育就不斷地灌輸我們如何做才是 " 正确 ",任何個人獨特的想象力及創意,都會遭受強大的排斥和否定,以致每個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扮演一個别人熟悉的角色,來隐藏内心的許多感觸。
當 " 同 " 成為至高無上的标準。
一方面,為了不被排擠,我們都需要戴上掩蓋内心真實的虛偽面具,自欺欺人就是最理想的面具。
而另一方面。
虛偽,往往會在内心,被自然曲解為,實現最高标準的努力。
舉例來說。
小明。
小明是稅務局的員工,一次有人找他通融,帶着女兒,說自己要破產了,請他救救他們。
于是他和同事商量了。
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憐憫之心?
或許更多的。
在他的理念中," 救國救民 " 是為官的準則,他只是在做他這個身份 " 應該做 " 的事。
這麼看,好像也沒錯?
當所有官員都 " 救國救民 " 的時候,這世界豈不是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不不不。
是否 " 救國救民 " 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
" 身份 "。
在儒家的觀念中," 在其位謀其事 ",也就是說,身份不能僭越。
于是很自然。
在中國的社會,長久以來每個人的價值獲得,是靠 " 身份 " 來制造的,比如說,某某妻子,某某丈夫,你是否可以獲得認同,來自于你的伴侶。
而更誇張的是。
當我們身處儒家社會的時候,這樣的身份無處不在,以至于判斷你究竟是不是一個好人,要看你做職工的身份、做父母子女的身份、做朋友的身份、做國民的身份,是否與這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相符,是否在規定的标準之内。
而身份之下的自我呢?
抱歉。
同流之下,從來沒有 " 自我 "。
于是電影中便有了這麼一個片段
小明在電梯裡責怪女朋友琪琪不懂事。
言辭激烈。
而下一秒,琪琪衝出電梯的時候,小明追了出去。
但嘴上卻說:
你再走就不要回來了
這其實就是家長身份與戀人身份的轉化,前者是在家庭關系中產生,後者是在戀愛關系中產生,一中一西,一集體一個人,顯然,前者占據了主導地位。
僅僅如此?
不。
再下一個鏡頭,當琪琪怒氣衝衝地上了計程車,小明卻看見來訪的領導。
立刻謙卑地鞠了個躬。
他絲滑地轉到了 " 下屬 " 這個身份之中。
如果仔細來看。
你會發現,其實他并沒有意識到怎麼琪琪就生氣了,也是在無意識中,他鞠了那個躬,只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中,這樣的态度與做法是被公認的好的标準,而這樣的标準持續影響中國幾千年,已經深入他的骨髓了。
你說他虛偽?
可能,他也會覺得很委屈。
就像因為 " 救國救民 " 的行為終于導致同事被開除時,他被推出電梯間時,表情無辜而憤怒。
他不是有意識地裝。
而是一直以來都在扮演某種身份,而忘掉了自我罷了。
這便是楊德昌的凌厲之處
他劍指儒家的監督系統。
還是楊德昌在戛納的那篇文章中說的," 兩千年來,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會全體成員之間的這種自相監視的預警系統,使中央權威有效地統治了這個幅員浩瀚的大國家。"
對于統治者來說。
無疑,社會有統一的道德要求,且具有互相監督系統,對統治比較有利。
可對個人來說呢?
當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戴着千篇一律的面具,以虛偽的面具示人。
那個本該突出的自我,又該何去何從呢?
就像琪琪。
一個細節是,她在和 Molly 談心時,感覺到對面有車燈照過來下意識打開車前鏡,檢查自己的妝容有沒有問題。
或許她自己都沒意識到。
她已經把 " 微笑 " 焊在了臉上,變成大家所希望的樣子了。
裝到最後。
你便忘了,自己本來該是什麼樣子。
03
真實的消失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個社會的土壤就是虛偽,文化也要求你虛偽,那麼真實在哪裡?
當真實出現。
虛偽是否就能不攻自破?
當然不是。
于是楊德昌借作家之口,講述一個孔子來到現代的故事。
轉世的孔子來到他發明的儒教世界。
很多人都把他的觀點奉為圭臬,他因為四處逢源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
但孔子真的有四處逢源方法論嗎?
不。
也許孔子主義者們堅持孔子思想的入世,可以做到四處逢源,可孔子才不是孔子主義者。
他是獨立的個體。
于是,他在别人認為他的辯解都是裝出來時,異常困惑。
因為他無法證明自己并不是裝出來的。
沒有人相信他是真的
他也沒辦法為自己辯解
這個故事叫《儒者的困惑》,是電影裡作家的一本書。
也是影片的英文片名。
可以這麼說。
在這部《獨立時代》裡,這位作家的台詞很大程度上就是楊德昌的态度,以至于當他的台詞很長,剪輯師一度希望剪掉一半時,楊德昌也毅然拒絕:
" 還是要保留,因為這是我的心聲。"
為什麼?
因為這段故事說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真相:在虛偽的人眼裡,真實也是虛偽的。
這也是楊德昌想展示的 " 虛偽 " 的第三層意思。
一個關鍵的角色:琪琪。
不少觀眾或許一眼就能看出,琪琪的形象完全是照着奧黛麗 · 赫本來設計的。
甚至片中還有一場戲。
當琪琪在作家那裡看小說的時候,非但是牆上,就連書桌上,鏡頭也給了一個書桌的特寫,展示着一張赫本的畫像。
只是致敬?
不。
或許在楊德昌的想法中,陳湘琪所飾演的這個角色,就是代表着赫本的形象:優雅、美麗、自由、灑脫。
是一個淑女的範本。
是人人都期待,女性應該成為的樣子。
但有多少人,天生就是這樣呢。
為了達到淑女的标準,怎麼辦?
裝。
裝的人多了,于是大家默認:表現得那麼好的人,絕對是假的!
離職員工含沙射影琪琪:
天真、活潑、可愛、溫柔、文雅
都裝得出來
多年閨蜜也產生懷疑:
我越來越看不懂你光是笑
是什麼意思 ?
想要拯救世人的作家,更是毫不留情:
擺出笑臉到處哄人就行了是不是 ?
沒錯,當我們身處于一個虛偽的社會,自然而然,也就會覺得别人所呈現出來的樣子是裝出來的,就像孔子一樣,人們會覺得你的四處逢源,不過是為了迎合某種社會需求的偽裝,你的内心一定龌龊無比。
而一旦你有一副奧黛麗赫本的容顏。
私底下。
一定會是一副莎朗史通的樣子(楊德昌語)。
于是片中金燕玲飾演的角色安慰說," 被冤枉是我們中國人會做人,要付出的代價。"
表面上在說,被誤解也無所謂,你只要問心無愧就行了。
但實際上呢?
真實,在你 " 問心無愧 " 的時候,也就在社會意義上消失了。
沒有什麼是忍忍就能解決的。
尤其是诽謗。
說到這裡,Sir 想起了一個詞:
手術刀。
對于楊德昌,很多人會用 " 手術刀 " 這個詞來評價,以形容其解剖社會問題的精準與細致。
可到底細致在哪裡?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大而化之,很難說得清楚。
畢竟時代在變化。
離開了那樣的語境,很多問題,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更可惜的是。
楊德昌之後,這門 " 手藝 ",其實一直沒有傳承下來。
以至于人們一旦試圖去解剖社會問題,往往使的不再是手術刀,而是大砍刀,一刀下去血肉模糊,只求一個爽快。
就像在這段時間的網絡話題裡,我們不斷看到某些造神運動,又不斷看到某些把人拉下泥潭的攻擊。
比如姜萍。
人人都在站隊,都在把自己打扮成某一種真理在手的樣子。
問題在哪裡?
或許,問題在于很多人都在以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來決定立場。
而忘了。
這世界早就不是天下 " 大同 " 的社會了,本就不該有什麼标準答案。
沒錯。
我們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手術刀,而不是煽動情緒的大砍刀。
标準答案并不存在。
也不該存在。
而這。
也是很多年後,楊德昌仍舊留給我們的财富與啟示。
如果我們不去規定說真的只有一個
怎麼會跑出來這麼多假的 ?
就是因為這麼真假難分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對人的猜忌
人跟人的誤會
對彼此有這麼多不合理的期望 !
說不定他才是真正的孔子再世 !
可是我們不但沒有給他任何機會
讓他表現他的才華
反而假借孔老夫子那一套标準答案
把他規定成這副封閉的樣子
讓他變得這麼盲從、這麼空虛空虛到拿我以前那些書,當成麻醉品來服用難怪他會猜疑你的天真跟善良是一種偽裝
他就是再有領悟真理的才華
也一定會退化的嘛 !
我寫作的浪漫時代早就死了
我的悲劇時代也到此為止
從現在開始,這是我的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來自未來的烏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