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智能化的“臨界點”,究竟該如何跨過?,歡迎閱讀。
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着從競争電動化的上半場,向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場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輔助駕駛技術迅速迭代,智能座艙滲透率持續提升,艙駕融合的新賽道上也已是 " 人才濟濟 ",整個行業,已經站在時代大變局的又一個轉捩點上。
而這一次,AI 技術對整個汽車生态的全面重構,是毫無疑問的 " 重頭戲 ",不僅改變着汽車的生產制造方式,也在重新定義用戶體驗和產業協作模式,拓展傳統汽車產業邊界的同時,還推動着汽車從 " 機械產品 " 向 " 智能生态體 " 的躍遷。
德賽西威的智能化進擊之路
當然,在行業大轉型的初級階段,供與需之間出現不對等在所難免,國内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也面臨着 " 技術孤島 " 和 " 市場斷層 " 的雙重考驗。
如何破局呢?
首先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到,供與需之間這種割裂的本質,源于行業對市場真實需求的誤讀。想要實現突破,必須錨定市場真實需求。将技術研發的方向和市場的真實需求進行精準對接,才能推動汽車產業真正從 " 智能孤島 " 駛向 " 互聯大陸 "。對企業而言,需要擁抱 AI 算法帶來的感知革命,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才能具備搶占智能化 " 高地 " 的資格。
基于對未來智慧出行的深刻洞察,德賽西威敏銳的捕捉到了 AI 對汽車行業的颠覆性潛力,堅定的将 AI 技術深度融入到了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系統等領網域,率先開啟了汽車智能體驗的新篇章。
圖片來源:德賽西威
伴随着行業變革的持續深化,輔助駕駛開始逐步從 " 豪華專屬 " 走向 " 全民标配 ",AI 技術正在重塑汽車行業的底層邏輯,也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這時候,早已 " 提前搶跑 " 的德賽西威先天就具備優勢,在多條細分賽道上,都已經占據領先身位。
蓋世汽車整理的相關數據顯示,2024 年的國内中控屏集成供應商市場上,頭部效應明顯,德賽西威以 4,577,820 套的裝機量和 20.9% 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在座艙網域控領網域,2024 年的市場滲透率也實現了顯著飙升,而 " 帶頭大哥 " 依舊是德賽西威,全年共計裝機 1,084,030 套、市場份額達到了 16.1%。
輔助駕駛網域控制器方面,德賽西威的產品矩陣也在持續優化更新,其高算力平台已成功實現規模化量產,先後為理想汽車、小鵬汽車、極氪汽車、長城汽車、廣汽埃安、路特斯等國内外汽車品牌,提供過配套支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向着集中化的持續演進,各功能網域之間的跨網域融合訴求在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艙駕融合逐步成為了行業内新的競争 " 熱土 "。所謂艙駕融合,顧名思義即将座艙網域和駕駛網域高度集成至一個高性能計算單元中,實現硬體、軟體和應用的全面打通。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提升用戶整體體驗的同時,還能顯著縮短系統的開發周期,降低整車成本。
當下,不少整車和智能化配套企業都在加速布局艙駕融合。在這條新賽道上,德賽西威也已經搶占了領跑位置,首次實現了艙駕融合方案的量產落地。
要實現艙駕融合方案的首發量產落地,可并不輕松。在技術層面,如何充分滿足兩個網域對于安全性、實時性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就是個困擾行業的大難題。既要進行不同功能安全等級的隔離、資源調度和跨網域适配,還要合理的控制功耗和成本,快速的測試驗證和工程化落地,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對企業而言,推動艙駕融合必然要求強化跨部門協作能力,打破原有的部門壁壘,實現組織架構層面的深度融合;從行業層面來看,艙駕融合的發展,甚至會帶來產業鏈格局的重塑,包括上下遊企業之間新的分工與合作,以及現有開發體系和模式的重構。
此前,零跑汽車推出了 " 四葉草 " 架構,宣稱要實現多網域融合;理想、極氪等車企也表示,将在新車上實現艙駕融合。此外,在產業鏈縱深協同效應驅動下,博世、安波福、偉世通、縱目科技、華陽、北鬥智聯、中科創達等中外科技企業,也都在積極的推進艙駕一體的研發,德賽西威更是已經成功邁過艙駕融合落地應用的 " 臨界點 ",率先 " 解鎖 " 了量產的艙駕融合方案,對市場、對行業,無疑都是強力的助推器,标志着智慧出行領網域出現了又一個核心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德賽西威點亮的 " 技能點 "
到這裡,又一個疑問也出現了,德賽西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行業共性困局的獨特解法,體現出的其實是德賽西威獨特的戰略布局和思考。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德賽西威提出了 " 智慧出行,全球共享 " 的企業願景,并在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盛大啟幕之際,将公司使命更新為 " 創領安全、愉悅和綠色的出行生活 "。
戰略更新的背後,是德賽西威對長期主義的堅持和想要構建普惠生态的核心訴求。
德賽西威希望憑借其行業内領先的軟、硬體協同優勢及輔助駕駛全棧自研能力,持續投入全網域技術儲備,加速整車智能的深度融合,進而搭建一個開放協同的智慧出行生态,為整個行業從 " 單體智能 " 向 " 萬物互聯 " 轉型提供藍本。德賽西威董事長兼總裁高大鵬認為,唯有 " 新範式 ",方能跨越產業發展鴻溝。接下來,德賽西威要重點做三件事,外溢能力圈、拓寬新生态、打造出行新圖景。
實現這一切的根基,還是德賽西威軟、硬全鏈路穿透的全棧能力。近五年,德賽西威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達到 34%,在全球部署了 12 個研發機構,組建了 4200 餘人的研發隊伍,以此為根基,德賽西威實現了從技術儲備,到規模化落地,全面領跑行業且能持續進化的全棧能力。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德賽西威以 " 智新境 向遠大 " 為主題,系統地展示了其在 AI 變革與技術平權時代的戰略布局和創新方向。作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出行方案供應商,德賽西威通過更新全棧能力、深化場景定義技術、構建開放生态等舉措,正在開創汽車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可持續性破局路徑。
上海車展上,德賽西威推出了 EEA 架構 4.0,以 " 中央計算平台 " 為核心,實現了座艙、輔助駕駛、網關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可以為車企提供高度靈活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以 " 端雲一體 " 為核心的第五代 AI 座艙 G10PH,同樣值得期待。新產品将生成式 AI 語音助理、全場景意圖識别與極致視聽體驗融為一體," 無感互動 " 的設計,可以通過 AI 算法預判用戶需求。此外,G10PH 的跨網域融合能力,支持座艙與輔助駕駛系統的無縫協作,為跨網域集成奠定了更加扎實的根基。
在應用場景方面,德賽西威也在引領一場新的革命,真正意義上的跨越了 " 實驗室參數 " 與 " 用戶真實需求 " 的鴻溝。德賽西威的 Smart Solution3.0,選擇了以場景定義技術,而非讓技術主導場景。" 綠葉森林 " 功能,可以通過座艙模拟森林環境聲,打造沉浸式自然空間,緩解駕駛疲勞。" 超感模式 " 可以提升復雜路況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暖心護航 " 能夠提供緊急救援提醒與無障礙互動、" 舒适輕養 " 則可以讓用戶在車内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務等。四大創新場景,即展現了多感官互動和深度的情感互聯,也實現了健康實時監測及環境感知預警的多維互動生态。
這一刻,智能汽車向 " 具身智能體 " 的演進,具象化了。較之于行業内普遍偏重功能覆蓋、硬體參數及基礎互聯功能的智慧場景方案,Smart Solution 3.0 越過了技術堆砌的方案誤區,直擊用戶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了 " 出行即生活 "。日前,德賽西威還聯合高校發布了《德賽西威 AI 出行趨勢研究報告》,其中明确提出,機器智能需升維為生态智能,技術與人性必須深度共鳴。
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還有一個面向未來的核心錨點——德賽西威對長期主義的堅持。一直以來,德賽西威想要做的都是将技術倫理轉化為可感知的用戶價值。對比颠覆行業的 " 革命者 ",德賽西威的定位更類似于推動行業轉型路上的 " 連接器 "。換言之,德賽西威的價值不僅在于提供技術,更在于為行業提供了一條轉型範式,即智能化競賽的終點,不是參數表的勝利,而是用戶價值密度的提升。
小結:平權長征路,已在足下
2025 年的上海車展,或将成為汽車產業智能化創新的又一個分水嶺。當聚光燈下充斥着算力 TOPS 與激光雷達數量時,德賽西威選擇了發力 " 用戶價值密度 ",而非 " 技術參數内卷 "。
從 EEA4.0 的全棧賦能、Smart Solution3.0 的場景破壁,到生态開放的協同邏輯,以及對長期主義的價值堅守,德賽西威正在将自己對智能化轉型的思考,轉化為可落地的系統工程。
顯而易見的是,在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下,這一理念有利于推動汽車產業從 " 功能定義 " 邁向 " 軟體 + 體驗 + 生态 " 三位一體的新定義,進而為飽受所謂 " 内卷 " 之苦的汽車行業,提供一條真正的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