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迷霧森林中的“世界銅王”,歡迎閱讀。
文 | 萬聯萬象
" 銅價未來可達 10 萬 / 噸 "
在上海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唐菊興發出了這樣的呐喊。這背後,是近一年多以來,銅價以超越黃金的速度暴漲狂奔。
而全球銅業的王者,正是來自中國、充滿傳奇的王文銀。
在整個行業都在高歌猛進之時,作為 " 國王 " 的王文銀,正在經歷着新的跌宕故事。這一次的考驗,或将前所未有的難!
01 銅是我命
" 銅就是我的命,我死了也要埋在銅礦裡。"
帶着這種偏執般的專注,從倉庫保管員到建立銅業帝國,王文銀用了 22 年時間。
出生于安徽潛山縣一個貧困家庭的王文銀,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商業天賦。據其同鄉回憶,少年時代的王文銀就經常從山裡收購竹筍、木耳到縣城販賣,賺取學費。
這種敏銳的商業嗅覺,成為他日後成功的基石。
1993 年,25 歲的王文銀懷揣 400 元南下深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港資企業恒都電線廠當倉庫管理員。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卻成為他事業的轉捩點。當時工廠原料管理混亂,王文銀僅用一個月就熟記了數千種物料的編碼和位置,被破格提拔為物料控制總經理。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掌握原材料就等于掌握财富密碼。
1995 年,王文銀創辦深圳協威電線廠,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時正值中國基建大發展時期,電纜需求激增。但真正讓王文銀嶄露頭角的,是他在行業危機中展現出的過人膽識。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銅價從每噸 3000 美元暴跌至 1600 美元。當同行紛紛收縮時,王文銀卻傾其所有收購設備和原材料。事後證明,這次豪賭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此後,王文銀将 " 危機入市 " 的策略發揮到極致。2003 年非典期間,他再次抄底收購銅礦;2008 年金融危機時,他大膽收購美國、歐洲的銅加工企業。最令人稱道的是 2015 年銅價跌至六年低點時,正威逆勢在剛果、尚比亞收購多座銅礦,這些資產如今已成為無價之寶。
至此,王文銀以 " 手握 10 萬億礦產資源 " 的傳奇,建立了屬于自己的 " 銅業帝國 "。
正威的商業模式極具特色。在上遊,通過控股或參股方式在全球布局礦產資源,特别是在非洲剛果 ( 金 ) 的 TFM 銅钴礦,年產能超過 50 萬噸;在中遊,建立了從銅冶煉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在下遊,則布局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應用領網域。這種全產業鏈模式讓正威在行業内擁有極強的話語權。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銀在業内以 " 三不原則 " 著稱:不上市、不貸款、不接受采訪。這種特立獨行的風格既為他蒙上神秘面紗,也埋下了日後危機的伏筆。
02 迷霧重重
正威集團看似穩固的銅業帝國,實則暗流湧動。
2022 年初,一則不起眼的法院公告揭開了危機的序幕:正威旗下公司一筆 3 億元的信托貸款逾期。這個在當時看來并不起眼的違約事件,如同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引發連鎖反應。
深入分析發現,正威的危機根源在于其激進的擴張策略。雖然王文銀對外宣稱 " 不貸款 ",但實際上正威通過復雜的關聯交易和影子銀行融資維持擴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3 年底,正威系企業的總負債超過 2000 億元,其中短期債務占比高達 60%。這種 " 短債長投 " 的模式在貨币政策寬松時尚可維持,一旦流動性收緊,立即陷入困境。
多元化戰略的失敗是另一個關鍵因素。2015 年後,正威大舉進軍房地產、金融、半導體等領網域。在深圳投資建設的正威科技園,規劃投資達 500 億元;收購多家地方銀行股權;甚至涉足手機制造。這些跨界投資不僅分散了資金和管理精力,更在行業調控來臨時成為負擔。
2023 年成為危機的轉捩點。4 月,正威旗下上市公司正威新材被 ST;6 月,王文銀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9 月,多家銀行申請凍結正威資產;到 25 年,正威已失去對核心上市平台的控制權。
巧合的是,這些危機爆發之時,正是銅價突破歷史新高之際。
03 柳暗花明
銅王的故事,注定不會這麼謝幕。
就在王文銀在資本市場陷入苦戰之時,2024 年的銅市卻可謂風雲激蕩。5 月,LME 三個月期銅價格突破每噸 1.1 萬美元,較 2020 年低點上漲近 150%。
這種史無前例的漲勢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國際礦業巨頭資本開支不足,疊加智利、秘魯等主產國的社會動蕩。高盛最新報告預測,銅價可能在 2025 年達到 1.5 萬美元 / 噸。
對王文銀而言,這波超級行情無疑是絕處逢生的機會。正威手中掌握的銅資源價值随之水漲船高。僅以剛果 TFM 銅礦為例,按當前價格計算,該礦儲量價值就超過 300 億美元。更關鍵的是,長期供貨合同帶來的穩定現金流,為債務重組提供了談判籌碼。
市場消息顯示,2024 年以來,正威已啟動 " 斷臂求生 " 計劃:出售非核心資產回血。3 月,以 28 億元轉讓深圳某商業地塊;5 月,退出兩家地方銀行股權。同時,王文銀罕見地主動接觸媒體,強調 " 正威主業非常健康 "。這些動作被解讀為重振市場信心的信号。
但翻身之路依然荊棘密布。首當其衝的是巨額債務壓力。雖然銅價上漲改善了資產狀況,但正威的負債結構問題依然突出。有分析師估算,僅 2024 年到期的各類債務就超過 300 億元。其次是信任危機,多家金融機構已将正威列入謹慎合作名單。此外,國際礦業巨頭的競争也不容小觑,必和必拓、力拓等正加大在銅領網域的布局。
王文銀的應對策略顯示出其老辣之處。他開始加快向高附加值領網域轉型,如投資锂電銅箔、半導體封裝材料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抗拒上市的正威,近期傳出考慮分拆部分資產 IPO 的消息。
業内專家指出,王文銀能否翻身取決于三個關鍵因素:銅價能否維持高位、資產處置進度、以及新的融資渠道能否打通。
中信建投金屬分析師李明認為:" 如果銅價保持在 1 萬美元以上,正威有較大概率渡過危機。但要想重現昔日輝煌,必須進行徹底的商業模式改革。"
04 結語
王文銀曾說:掙一個億 , 給我一部電影的時間 , 就 OK 了。但現實給他的時間,卻不多了。
王文銀創建自己的銅業帝國,用了 22 年時間;而這次新能源革命,帶來的銅業大周期可能持續 10 年以上,也重新給了他機遇。時間雖然很長,但對于已浮出水面的危機,王文銀只能越短時間解決越好,用生死時速形容也不為過。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正如一位礦業大佬所說:" 新時代的 ' 銅王 ' 不僅要會挖礦,更要懂資本、懂技術、懂可持續發展。"
可喜的是,王文銀還有底牌。在新能源時代,他手握的銅礦資源價值凸顯。瑞銀估算,全球銅礦資源将在 2030 年前達到開采峰值,這意味着掌握資源的巨頭将擁有長期優勢。
王文銀能否續寫傳奇,銅價風暴中他掌舵的正威這艘大船能否重新起航?時間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