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劉強東的“兄弟”離職了,歡迎閱讀。
京東物流一直以來宣傳春節不打烊服務,但在今年春節期間,不少消費者對京東物流感到失望。許多消費者等待京東快遞的年貨,卻遭遇了長時間不配送的尴尬。
當他們親自前往網點查看時,看到的是網點爆倉嚴重。有驿站負責人解釋:" 正式工都走了,新來的連片區、樓号都認不全。" 原本熟悉周邊配送路線、能提供優質服務的本地配送員大量離職,臨時調配來的外援對當地情況一無所知,這也直接導致了快遞配送陷入僵局。
消費者的不滿在社交媒體上蔓延,不少人在各大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吐槽京東物流的服務質量下降。此前,京東物流憑着高效配送和優質服務,在物流賽道脫穎而出。但今年春節期間的表現,無疑讓消費者感到寒心。
問題的背後,是京東快遞員待遇下滑的矛盾。快遞行業的激烈競争,京東物流為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不斷調整戰略,開放第三方平台業務,接入眾多電商平台。雖然帶來了訂單量的激增,卻也讓快遞員承受了更大壓力。
快遞行業價格戰的壓力層層傳導,更是讓京東物流陷入 "高端打不過順豐,低價卷不過通達" 的雙重圍剿。既要順豐的服務,又要通達系的價格,結果可能是兩頭落空。遲到的電器、破損的生鮮,便是一個切面。
01 派費不斷下降
" 去年單價相比之前幾乎對半砍,5kg 的件從原先的 4 塊 5 降到 2 塊 3,10kg 的件從 7 塊降到 3 塊 5。" 山東某地京東快遞員程宇告訴「市象」,他的月收入已經從巅峰期的一萬元以上,降至如今的不足 8000 元,如此大幅度的單價下調,直接導致快遞員送同量的快遞,但收入大幅縮水。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浙江某地的京東快遞員也表示:" 對比 5 年前我剛來的時候,一天 100 單最少能拿到 500 塊,現在可能只有不到 300 塊。"
" 之後雖然沒有明着降,但能感覺到暗地裡在降,雖然無法計算一天送了多少件、多少公斤,但能感覺到單量比之前高了,但工資比之前少了。" 程宇補充道。
這種計價規則的改變,與京東物流開放第三方平台的戰略形成微妙的呼應。京東物流接入淘寶、抖音這些電商平台後,這些平台商家的發貨價會壓得很低。這些來自第三方商家的包裹配送要求也更復雜,直接導致末端配送的壓力劇增。
而 " 三同 " 訂單規則更讓京東快遞員苦不堪言。所謂 " 三同 " 訂單,即收貨人姓名、收貨地址和聯系方式相同的多個訂單,這種訂單的快遞費要遞減。
事實上,2019 年,京東物流就取消了快遞員底薪,這一政策調整在當時也引發了廣泛争議,改革後快遞員的收入完全與攬件績效挂鉤,公司解釋稱此舉旨在 " 激勵員工提升服務效率 "。但如今看來,這僅僅是京東物流成本管控的開端。
收入下降的同時,京東快遞員的勞動強度也正在突破生理極限。
王瑩的丈夫在京東物流工作已有兩年,她告訴「市象」,除了會想方設法降低快遞員工資、經常悄悄降派費外,在京東送快遞壓力最大的就是上班時長問題。" 平時 6 早上點出門,晚上 7、8 點才能回家,大促期間 5 點半就要出門,晚上 11、12 點才能回到家。"
而相鄰片區的順豐快遞員實行早晚班輪崗制,相同業務量由兩人分擔,有部分片區甚至會有四個人負責。
王瑩表示:" 他丈夫最近半個月都沒有休息,每分鍾都在被倉管催促攬派時效,經常沒有時間吃中午飯。結果辛苦一個月,時薪算下來也就十幾塊一個小時。"
薪酬體系的精妙設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失衡。程宇表示:"春節期間宣傳的 3 倍加班費聽着誘人,其實是用 1000 元底薪折算的,節假日單日要工作 14 個小時左右才能拿到 100 元加班費。"
這也與京東年底高調宣布的 " 客服薪酬更新計劃 " 形成對比——客服團隊繼去年 2 月份平均漲薪 30% 後,又再次獲得平均 2 個月的大幅漲薪,一線配送員的收入曲線卻在持續探底。
02 人力流失下的服務 " 翻車 "
2015 年的京東物流是行業标杆,當其他快遞公司還在為暴力分揀頭疼時,京東 "211 限時達 " 承諾如同一道護城河。
彼時的快遞員行業裡也流傳着 " 京東五星級待遇 " 的說法:五險一金全額繳納、集體宿舍、節日福利,這些保障讓身穿紅色制服的配送員感到自豪。" 以前客戶拆箱驗貨時,我們也會主動遞上裁紙刀。" 已離職的前京東快遞站長回憶。
" 以前站點裡都是幹了三五年的老夥計,現在月月見新面孔。" 在京東工作五年的陳海波表示近年來他所在站點人員流動率很高。" 三通一達的派費,卻要幹順豐的活 ",這種低薪和高壓的傳導讓許多京東快遞員選擇跳槽。
人力流失引發的服務斷層,也讓這個曾經以 " 快、準、好 " 著稱的物流品牌,如今在年貨節的爆單壓力下疲态盡顯。
十幾年京東用戶王楠分享了自己在年貨節期間的經歷。王楠表示衝着京東年貨節春節不打烊的宣傳,購買了過年期間急用的商品。貨品按照預計時間 1 月 26 日下午就到達附近的站點,但一直無人派送。
王楠主動聯系快遞員,得到的回復是:" 現在快遞外包出去了,有本事就直接投訴。" 随後,王楠看到自己的快遞直接被标記為春節後派送。王楠又找客服處理,得到的回復就是不斷重復的 " 會催促 ",最終一個客服領導跟王楠聯系,表示可以賠付 30 元,不滿意的話就自行線下購買。
類似遭遇在社交媒體上形成聲浪,黑貓投訴平台數據顯示,近 30 日内,京東物流投訴量達到 3208 條," 不聯系直接放在驿站 "" 商品不配送 "" 不上門取件 " 是其中的關鍵詞。
快遞員派費下調的連鎖反應也呈現在了商家側。經營電腦配件生意的張初透露,其店鋪去年所采用的京東物流運輸破損率明顯上升,他表示," 顯卡這類精密部件,現在每百單就有 3-4 單因為包裝擠壓導致退貨,後續會将店鋪所用物流換成順豐。"
市場負反饋正在形成閉環。年貨節期間連續購買了數碼和生鮮產品的周丹告訴「市象」,這兩個訂單收到的商品外包裝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和積壓,這種情況在以前幾乎是沒有遇到過的。
03 京東物流的無奈
2017 年京東物流獨立運營後,其戰略定位發生根本轉變。從專營京東商城的 " 後勤部隊 " 轉型為開放第三方業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商。2024 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京東物流的外部客戶收入達 316 億元,占總收入超 7 成,已服務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近 6 萬家。
這種轉變意味着成本結構的重構——當服務對象從單一平台轉向多元客戶時,價格敏感性顯著增強。随着低價的電商包裹比例的不斷上升,定價更低的快遞品牌更易獲取件量。為維持客戶黏性,京東物流不得不将成本壓力向末端傳導。
與此同時,在電商行業競争激烈的當下,京東為避免在競争中處于劣勢,吸引更多用戶,對商城的免郵政策也進行了調整,而這一調整則進一步加劇了成本壓力。
2023 年,京東将非會員免郵門檻從 99 元降至 59 元,PLUS 會員免郵次數改為無限次,這項動作提升了用戶體驗,但卻大幅增加了物流負荷。新規實施後,不僅配送需求增加,每單的邊際成本也正在升高。
陳海波算過一筆賬:" 現在每天要多送 60 單左右才能維持原有收入,但電動三輪車續航根本撐不住。" 這種矛盾就直接反映在服務質量上——快遞員為完成派件量被迫簡化服務流程。
但京東物流的困境并非個案,而是整個行業結構性矛盾的集中投射。
2019 年進入快遞行業到現在的王淼告訴「市象」:"京東只是對比過去待遇下降有些明顯,事實上整個快遞行業去年都在降價,快遞員平均每個人每月比之前少 1500 到 2000 多元。"
相關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圓通快遞單票收入為 2.34 元,同比下降 3.95%;韻達快遞單票收入為 2.08 元,較 2023 年同期減少 0.37 元 / 票。這種 " 增量不增收 " 的行業困局,迫使企業尋求成本優化空間。
站在十字路口的京東物流,或許需要在降本增效和服務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 " 客戶為先 " 的标語不褪色。
(文中人物為化名)